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作 者: 郑立敏
导 师: 苏劲
学 校: 厦门大学
专 业: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关键词: 中国农村 劳动力转移 改革与发展
分类号: F323.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1年
下 载: 623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从西方国家发展的历史看,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这是世界多数国家农业人口向非农业转移所走过的道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劳动力构成会逐渐由第一产业占优势而逐渐转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优势。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一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概述。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他们认为社会分工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基础;机器在农业中的使用是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直接原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向和方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现代工业发展的条件,是消灭城乡对立的条件。其次,介绍了李嘉图等西方学术界对工业和农业之间存在的联系和性质的研究,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问题。最后确认了当代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研究中的相关范畴和理论前提。 第二章当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成因。在对中国农村劳动力数量变动预测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目前存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特别是“离土不离乡”就地转移的模式和“离土又离乡”的异地转移模式。并指出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盲目性、无序性、失衡性、被动性、低层次性、排外性和季节性等特点。最后深入探讨了造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一是城乡巨大差别导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拉力”;二是农村农业人口就业不充分导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力”;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第三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分别考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分析了对农村经济的积极作用有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流出地人口的素质、有利于流出地的妇女解放运动等。消极作用有不利于流出地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加重农村人口老化程度,限制农村妇女的全面发展;给农村计划生育造成一定的压力。分析了对城市经济的积极作用有促进城市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促进城市消费市场的放大、促进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完善等。消极作用有加重城市交通运输紧张状况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的负担;给城市社会治安和社会风气带来负面影响;扰乱城市正常的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最后研究了如何通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引发的村庄兼并,促使农村劳动力和主产资料实现优化配置,实现了物和人的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促使农业实现规模化经营,促使农村实现制度创新,实现劳动力和资本的结合。 第四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社会结构变化的影响。指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主要是造成农民阶层的分化,并具体分析了分化的状况及其特点。把现阶段我国农村村民分为三个阶层系列,根据对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不同组合划分的产权阶层,按职业类型划分的职业阶层,按工作和生活的空间区域划分的社区阶层。同时分析了农民阶层分化具有的多元性、不平衡性和过渡性的特点。 第五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一是加强农业地位,变小农业为大农业,提高农业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二是培育三元社会结构,加快小城镇建设,走农村工业化之路。三是建立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构建“三权分离式”的新型农用土地产权体系,努力寻找能够最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四是改革不合理的户籍管理制度,实行有差别分层次管理体系,促进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促进全国城乡社会文明的进步与长期稳定。

全文目录


第一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概述  5-13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  5-8
  二、 西方学术界的主要观点  8-11
  三、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研究的范畴和假设  11-13
第二章 当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成因  13-23
  一、 农村劳动力数量变动的趋势  13-14
  二、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  14-15
  三、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15-18
  四、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因  18-23
第三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23-33
  一、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23-25
  二、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  25-27
  三、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资源的优化配置  27-33
第四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社会结构变化的影响  33-42
  一、 农民阶层分化的状况  33-38
  二、 农民阶层分化的主要特征  38-42
第五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42-50
  一、 加强农业地位,变小农业为大农业  42-44
  二、 培育三元社会结构,加快小城镇建设  44-46
  三、 建立有效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  46-48
  四、 改革不合理的户籍管理制度  48-50
主要参考文献  50

相似论文

  1. 农民工生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412.6
  2. 黑龙江省森工集团林权改制模式探究,F326.2
  3. 新中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政策变迁研究,G525.1
  4. 辽宁省丹东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研究,F323.6
  5. 基于产权多元化的国有企业改革研究,F276.1
  6. 基于县域经济视角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F323.6
  7.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F124;F224
  8. 社会资本对云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分析,F323.6
  9. 甘肃省武威市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F323.6
  10. 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研究,K263
  11. 我国外经贸机构改革对外贸发展的影响分析,F752
  12. 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公共政策研究,F323.6
  13. 职业教育为农村园艺产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服务研究,F323.6
  14. 当代中国农村土地物权制度的历史考察与思考,F301
  15. 马克思劳动力转移理论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F323.6
  16. 潍坊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F323.6
  17. 福建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研究,F323.6
  18. 农村劳动力“两栖”流动的原因及影响研究,F323.6
  19. 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三农”的影响研究,F323.6
  20. 资源型城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F323.3
  21. 河北省农地流转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F321.1

中图分类: > 经济 > 农业经济 > 中国农业经济 > 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 > 农业劳动力与农业人口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