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樟子松枯梢病侵染与流行规律的研究

作 者: 郑国强
导 师: 项存悌
学 校: 东北林业大学
专 业: 森林保护学
关键词: 樟子松 侵染规律 流行规律 枯梢病
分类号: S763.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1年
下 载: 98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应用森林病理学原理,通过组织分离、室内外接种试验、孢子捕捉和固定样地病情指数连续调查和损失估测等方法,对樟子松枯梢病的侵染和流行规律进行了研究,为此病的有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樟子松枯梢病是一种寄主主导性病害。病原菌即可在樟子松病树的叶、芽、枯枝、当年生和多年生种鳞上越冬,又可在健树的叶、芽、枝和当年生种鳞上越冬,具有潜伏侵染现象。种子不带菌,不能传播松枯梢病。初次侵染源主要来自前一年的病树上飞散出来的分生孢子,借风和雨水传播,可通过无伤和伤口侵入当年生嫩梢和针叶,也可通过气孔侵入寄主,无伤接种时不能侵入老化的梢部组织。其潜育期7~13d,繁殖期23~28d。 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5~35℃、萌发最适温度为25℃、萌发最适湿度100%。在PDA培养基上,有散光和常温条件下可产生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孢子飞散于5月初,病害在6月中旬和6月下旬开始,7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发病高峰,9月中旬为病害的终止期。 建立了病害发生的短期测报模型和材积损失率估测模型,确定了病害的防治指标和经济阈值。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6
英文摘要  6-7
1. 前言  7-15
  1.1 松枯梢的研究现状  7-10
    1.1.1 松枯梢病的发生概况  7-8
    1.1.2 松枯梢病症状的研究  8
    1.1.3 松枯梢病病原菌的研究  8
    1.1.4 松柏梢病的侵染源、侵入途径和传播方式的研究  8-9
    1.1.5 松枯梢病的与森林衰退病的研究  9-10
  1.2 松枯梢病的流行学的研究  10-12
    1.2.1 气候因子的研究  10
    1.2.2 立地条件  10
    1.2.3 养分状况  10-11
    1.2.4 其它因子  11
    1.2.5 病害流行学研究的趋势  11-12
  1.3 测报与损失估测的研究  12-14
    1.3.1 测报的研究  12-13
    1.3.2 损失估测的研究  13-14
  1.4 研究目标、主要任务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1.5 研究思路、预期的目的和意义  14-15
2. 樟子松枯梢病侵染规律的研究  15-18
  2.1 病原菌的来源  15
    2.1.1 材料与方法  15
    2.1.2 结果与分析  15
  2.2 病原菌侵入途径和方式  15-17
    2.2.1 材料与方法  15-16
    2.2.2 结果与分析  16-17
  2.3 病原菌的释放与传播  17
    2.3.1 材料与方法  17
    2.3.2 结果与分析  17
  2.4 病原菌的潜育期、繁殖期和潜伏侵染  17-18
    2.4.1 材料与方法  17
    2.4.2 结果与分析  17-18
3. 樟子松枯梢病流行规律的研究  18-29
  3.1 病害流行因素分析  18-22
    3.1.1 病害流行与病原菌群体的关系  18-21
      3.1.1.1 材料与方法  18-19
      3.1.1.2 结果与分析  19-21
    3.1.2 病害的流行与寄主和环境因子的关系  21-22
      3.1.2.1 材料与方法  21-22
      3.1.2.2 结果与分析  22
  3.2 病害的季节流行预测  22-24
    3.2.1 病害的发生期预测  22-24
      3.2.1.1 材料与方法  22-23
      3.2.1.2 结果与分析  23-24
    3.2.2 病害的发生量预测  24
      3.2.2.1 材料与方法  24
      3.2.2.2 结果与分析  24
  3.3 病害损失估测与防治指标的研究  24-29
    3.3.1 材料与方法  24-25
    3.3.2 结果与分析  25-29
4. 结论  29-30
参考文献  30-33
致谢  33

相似论文

  1. 大兴安岭新林地区樟子松树轮δ13C的气候意义,S791.253
  2. 男装经典形象研究,TS941.1
  3. 章古台樟子松固沙林衰退成因及有效防治措施研究,S791.253
  4. 鳗鲡致病菌快速诊断试剂盒的研制及流行规律调查,S943
  5. 樟子松指接材有限元模型分析研究,TS652
  6. 新洋葱伯克霍尔德菌NSM-05对松枯梢病生防作用,S763.7
  7. 杨木和樟子松单板紫外光诱发变色的研究,TS653
  8. 帽儿山地区5个树种细根生产、死亡和周转比较研究,S718.4
  9. 樟子松人工林树冠层光分布规律及对生长影响的研究,S791.253
  10. 丧失顶端优势的樟子松突变体蛋白质组学研究及Rad23基因克隆,S791.253
  11. 樟子松挥发油成分及色谱指纹图谱的研究,R284
  12. 高温热处理木材的性能及分类方法探索,S781
  13. 塞罕坝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容器苗培育基质研究,S791.253
  14. 山东省核桃(Juglans regia)主要病害病原鉴定,S436.64
  15. 油茶炭疽病发生与林分和气候因素的关系及叶片结构抗病机理的研究,S763.7
  16. 基于有限元法木材力学性能模拟及优化设计研究,S781.2
  17. 不同小生境下樟子松和油松生长状况的研究,S791.253
  18. 樟子松的生长规律及影响因子的研究,S791.253
  19. 彰武松和樟子松不同生长阶段抗旱生理生态特性比较,S791.24
  20. 炭团菌抑菌活性成分及其对松枯梢病菌的影响,S763.7
  21. CO_2浓度升高对樟子松落叶松氮素吸收特性和生长的影响,S79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林业 > 森林保护学 > 森林病虫害及其防治 > 各种树的病虫害及其防治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