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水分胁迫及复水对作物生长及养分吸收补偿效应的研究

作 者: 刘春光
导 师: 周建斌;田霄鸿
学 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专 业: 植物营养学
关键词: 水分胁迫 复水 养分吸收 补偿效应
分类号: Q945.7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1年
下 载: 444次
引 用: 9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干旱地区降雨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作物很难有效利用土壤中有限的水分和养分。干旱胁迫已成为农业减产的主要原因。作物受旱后补充供水可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补偿生长,使产量得到部分恢复。同时,施肥对作物抵抗干旱及促进复水后的恢复效应有一定的作用。本研究以冬小麦及夏玉米作试材,在盆栽条件下控制水分和养分的供应,以研究其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及水分、养分吸收规律的影响,旨在查明作物的水分敏感期、复水最大效应期以及施肥对作物抵御干旱、恢复生长的作用,以求为干旱地区节水农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依据。所得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时期、不同程度水分胁迫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吸收能力造成一定的伤害。总的来看,分蘖期适应水分胁迫能力强于拔节期,因此受胁迫伤害较轻;重度胁迫受害较中度胁迫严重,但复水后小麦生长及生理反应的补偿效应也相对明显。分蘖期根冠比远大于拔节期,这是分蘖期适应干旱能力强的重要原因之一。复水后地上部生长速率显著大于根系,使根冠比降低。由于恢复供水后耗水量的增幅大于干物质生产的增幅,所以复水后水分利用效率(WUE)是显著降低的。(2)施肥可增强小麦抗旱性,使分蘖期小麦干物质积累几乎不受水分胁迫的影响,高肥处理对拔节期受旱小麦复水后籽粒及总干物质生产的恢复有促进作用。另外,施肥还可降低拔节期冬小麦的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减少水分无效散失。在中度胁迫下,施肥可以提高小麦的WUE。(3)水分胁迫在不同程度上抑制了玉米的生长发育,重度胁迫影响普遍大于中度胁迫,苗前期受水分影响大于苗后期。土壤水分条件对养分吸收的影响顺序为磷>氮>钾。WUE并未简单地随水分胁迫的加重而提高,在苗前期以充分供水的对照为最高,苗后期中度胁迫WUE较高。从复水后总的恢复效果来看,苗前期中度胁迫及苗后期重度胁迫复水后恢复效应较明显,可以作为经济补水的重要时期。(4)从苗期生长及养分吸收上看,施氮的效应尚不明显,但从生理反应上表现出了一定的作用。高氮处理对改善玉米苗前期植株水分状况有一定作用,但对苗后期效果不明显。施氮同样能降低玉米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提高水分利用的经济性。<WP=4>(5)从水分胁迫及复水后夏玉米生长发育及水分、养分吸收动态来看,胁迫5天后复水的处理短期内恢复较快,后期逐渐缓慢;胁迫10天后复水的处理恢复相对缓慢,但始终保持着持续增长的趋势,最终各种生长及吸收指标接近于胁迫5天的处理。无论何种水分条件,根冠比均随生育期的延长而降低,复水后降低趋势较明显,而充分供水条件下根冠比随生育期的延长降低较少。WUE随生育期延长而增高,前期增长快,后期减缓,呈“S”形曲线。相比之下,未复水的处理WUE一直高于充分供水的处理,复水后WUE的变化趋势与充分供水的处理较为相似。(6)施氮对玉米苗期生长发育动态影响不太明显,低氮处理在复水初期恢复速度有略高于高氮处理的倾向,直到后期才逐渐被高氮处理所超过。总之,不同时期、不同程度的水分胁迫对不同作物所造成的伤害不同,复水后所产生的补偿效应也不相同,同一作物复水后不同生长发育指标的恢复也有较大差别,复水可以使受旱作物在一定程度上解除胁迫,恢复生理功能,增加产量,但水分利用效率有所降低。施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作物的抗旱性。

全文目录


Ⅰ文献综述  9-25
  1 水分胁迫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9-17
    1.1 水分胁迫对作物地上部的影响  9-11
      1.1.1 生长发育的反应  9
      1.1.2 地上部的生理反应  9-11
    1.2 水分胁迫对作物根系的影响  11-14
      1.2.1 水分胁迫下作物根系的反应  11-13
      1.2.2 水分胁迫对作物根系影响的研究方法  13-14
    1.3 水分胁迫与作物根冠关系及水分利用效率  14-17
      1.3.1 水分胁迫对根冠关系的影响  14-15
      1.3.2 土壤水分亏缺与作物水分利用效率  15-17
  2 土壤水分和养分与作物生长的关系  17-22
    2.1 以肥调水机理  18-20
      2.1.1 促根效应  18
      2.1.2 提高土壤水分供应能力  18-19
      2.1.3 提高作物对土壤水分的利用能力  19-20
    2.2 以水促肥机理  20-21
      2.2.1 增加土壤养分有效性  20
      2.2.2 促进土壤养分迁移  20-21
      2.2.3 促进养分吸收利用  21
    2.3 水肥耦合效应机理  21-22
      2.3.1 协同效应  21-22
      2.3.2 拮抗效应  22
  3 恢复供水对受旱作物的补偿效应  22-24
    3.1 研究概况  22-23
    3.2 复水对作物产量的补偿效应  23
    3.3 复水对作物生理反应的影响  23-24
    3.4 复水与根系生长的关系  24
  4 结语  24-25
Ⅱ试验研究  25-52
  1 材料与方法  25-28
    1. 1 试验方法  25-27
      1.1.1 不同水肥条件对小麦生长发育及水分、养分吸收利用影响的研究  25-26
      1.1.2 不同水肥条件对玉米生长发育及水分、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研究  26-27
    1.2 测定项目与分析方法  27-28
      1.2.1 供试土壤  27-28
      1.2.2 根系  28
      1.2.3 地上部  28
    1.3 试验数据处理  28
  2 结果与分析  28-50
    2.1 不同时期水分亏缺及复水对小麦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28-37
      2.1.1 水分胁迫及复水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  28-30
      2.1.2 水分胁迫及复水对冬小麦根系吸收能力的影响  30-31
      2.1.3 水分胁迫及复水对作物主要生理指标的影响  31-33
      2.1.4 水分胁迫及复水对对地上部生长发育的影响  33-35
      2.1.5 水分胁迫及复水对小麦水分利用效率与根冠关系的影响  35-37
    2.2 不同时期水分亏缺及复水对玉米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37-43
      2.2.1 水分亏缺及复水对夏玉米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  37-38
      2.2.2 水分胁迫及复水对玉米根系吸收能力的影响  38-40
      2.2.3 对地上部生长发育的影响  40-41
      2.2.4 对玉米主要生理指标的影响  41-42
      2.2.5 对玉米水分利用效率与根冠关系的影响  42-43
    2.3 不同时期水分胁迫及复水条件下玉米的生长发育动态  43-50
      2.3.1 不同程度水分胁迫及复水后根系的发育动态  43-45
      2.3.2 不同程度水分胁迫及复水后玉米养分吸收量的变化  45-46
      2.3.3 不同程度水分胁迫及复水后耗水量及生物量的变化动态  46-49
      2.3.4 水分胁迫及复水后根冠关系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动态  49-50
  3 结论  50-52
参考文献  52-60
个人简介  60

相似论文

  1. 三种蓼科植物对水分胁迫和污染物暴露的响应,Q945.78
  2. 海芋(Alocasiamacrorrhiza)对水分胁迫及污染物暴露的响应,X52
  3. 小麦幼苗生长对水分胁迫的响应及其生理机制,S512.1
  4. 不同形态氮素营养和水分胁迫影响水稻幼苗生长及渗透调节机制的研究,S511
  5. 不同育苗密度对千年桐幼苗养分吸收利用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S792.99
  6. 杏鲍菇干制技术研究,TS255
  7. 羊耳蒜(Liparis japonica)对水分胁迫的响应,S682.19
  8. 茶籽基质育苗技术及萌发过程中营养生理研究,S571.1
  9. 椿叶花椒苗木水分与养分胁迫研究,S573.9
  10. 饲草型小黑麦苗期抗旱性研究与抗旱性SSR分子标记筛选,S543.6
  11. 用高光谱遥感和红外热图像监测棉花干旱胁迫状况的研究,S562
  12. 施肥对西北半干旱地区土壤养分、胡麻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S565.9
  13. 交替灌溉对绿洲灌区小麦间作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S513
  14. 荒漠地衣共生菌藻耐旱生物学研究,Q945
  15. 铝和水分胁迫对蚕豆生理生化特性影响研究,S643.6
  16. NAA对水分胁迫下一品红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S685.23
  17. 干旱胁迫及复水对高粱水分传导特性的影响,S514
  18. 水分胁迫下小麦叶片类脱水素的表达与亚细胞定位的研究,S512.1
  19. 华北平原水分胁迫对小麦玉米生理生态指标的影响,S513
  20. 逆境胁迫对胜红蓟(Ageratum conyzoides Linn.)生长和种子萌发影响的研究,Q945.78
  21. 鄱阳湖区沙化土地湿地松恢复试验及示范研究,S791.246

中图分类: > 生物科学 > 植物学 > 植物生理学 > 协迫生理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