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大学师生网络交往研究

作 者: 肖楠
导 师: 杨连生
学 校: 大连理工大学
专 业: 高等教育学
关键词: 大学师生 师生交往 网络交往
分类号: G645.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303次
引 用: 5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遍应用,网络交往日益成为大学师生的一种重要交往模式。深入分析大学师生的网络交往,对于探索新时期大学师生更加合理的学术交往模式,从而提高大学的学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文以“主客二元”思想与“主体间性”思潮为哲学依据,将师生交往理论划分为传统师生交往理论和理想师生交往理论,并重点突出后者崇尚师生间平等、对话与理解的理念。随着网络的“去中心性”在当代的日益凸显,大学师生的网络交往与理想师生交往理念的结合也找到了最佳契合点。其次,本文归纳了大学师生网络交往在学术交往层面的四种主要表现形式,并分析了大学师生网络交往模式的优势。同时,还从辩证的角度重点揭示大学师生网络交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为大学师生网络交往的重构提供了现实依据。最后,本文从前提、目标、手段与保障四方面对大学师生网络交往的重构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探讨,以期以此为契机提升大学的学术水平。本文认为不能脱离现实交往进行网络交往,应以现实交往为网络交往的前提;应以实现师生相互理解为网络交往的目标;应重视大学师生在网络交往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应为大学师生的网络交往提供完备的软件与硬件支持。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8
1 绪论  8-14
  1.1 选题的背景  8
  1.2 选题的意义  8-9
    1.2.1 理论意义  8-9
    1.2.2 现实意义  9
  1.3 研究现状  9-12
  1.4 研究方法  12
  1.5 论文的创新点  12-14
2 师生交往涵义与理论概述  14-23
  2.1 师生交往的涵义  14-16
    2.1.1 交往与网络交往  14-15
    2.1.2 师生交往与大学师生交往  15-16
  2.2 师生交往理论概述  16-23
    2.2.1 传统师生交往理论  16-17
    2.2.2 理想师生交往理论  17-20
    2.2.3 理想师生交往理论实现了对传统师生交往理论的飞跃  20-21
    2.2.4 理想师生交往理论与大学师生网络交往的内在关联性  21-23
3 大学师生网络交往现状及影响  23-36
  3.1 大学师生网络交往层面与表现形式  23-28
    3.1.1 实时课堂教学“传递——接受”式大学师生网络交往  24-25
    3.1.2 个别化教学“选择——传递”式大学师生网络交往  25-26
    3.1.3 辅助教学交互式大学师生网络交往  26-27
    3.1.4 科研合作交互式大学师生网络交往  27-28
  3.2 大学师生网络交往的优势  28-30
    3.2.1 学术交往的超时空性  28-29
    3.2.2 学术交往类型的丰富性  29
    3.2.3 学术交往的更加平等性  29-30
    3.2.4 学术交往手段的愈加便宜与优化  30
  3.3 大学师生网络交往的负面影响  30-32
    3.3.1 网络交往带来大学师生现实交往的消极化  31-32
    3.3.2 网络交往带来大学师生交往的无效性  32
  3.4 大学师生网络交往负面影响产生的主要原因探析  32-36
    3.4.1 网络交往技术的先进性及网络知识体系多元化导致现实交往消极化  32-33
    3.4.2 网络交往引发现实交往心理障碍导致现实交往消极化  33
    3.4.3 网络交往语言的灵活性与非语言符号的隐蔽性导致交往无效性出现  33-34
    3.4.4 网络交往的重知性导致交往无效性出现  34-36
4 大学师生网络交往重构的前提与建议  36-45
  4.1 以重视现实交往为前提  36-37
    4.1.1 重视大学师生的现实合作,增加现实交往的吸引力  36-37
    4.1.2 重视大学生现实交往心理障碍的克服,创造现实交往的机会  37
  4.2 以实现师生相互理解为目标  37-41
    4.2.1 强化大学师生网络交往的主体意识  38-40
    4.2.2 规范与慎用网络语言  40
    4.2.3 利用情感沟通搭建大学师生相互理解的平台  40-41
  4.3 以提高师生网络交往能力为手段  41-43
    4.3.1 大学生需重视自身的网络交往渠道开拓能力的提高  41-42
    4.3.2 教师需重视自身网络信息处理能力的提高  42-43
  4.4 以完备的软件和硬件支持为保障  43-45
    4.4.1 开发与应用先进的网络交互技术  43-44
    4.4.2 建设与完善优秀的教育教学网站  44
    4.4.3 开通与维护规范的校园网络平台  44-45
结论  45-46
参考文献  46-4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49-50
致谢  50-51

相似论文

  1. 大学生社会化网络交往问题研究,D669.5
  2. 小学课堂师生交往中学生话语权问题研究,G622.4
  3. 网络交往与人的全面发展,B03
  4. 高校师生关系及师生交往状况调查研究,G456
  5. Web2.0时代的网络交往研究,G206.3
  6. 基于Web2.0的高校师生交互平台研发,TP393.02
  7. 当前乡村社会关系网络研究,C912.82
  8. 大学生网络交往异化现状与对策研究,C912.3
  9. 中等职业学校师生交往现状调查及分析,G715.1
  10. 网络交往对独立学院大学生交往能力的影响及对策研究,G645.5
  11. 网络交往对自我认知影响的探索性观察分析,G206.2
  12. 中小学交往活动学习研究,G632.4
  13. 论大学生网络交往行为对现实人际关系的影响,G645.5
  14. 高中化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调查研究,G633.8
  15. 网络交往中的信息自由与责任承担,G206
  16. 论网络交往的虚实二重性,C912.3
  17. 师生交往与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G641
  18. 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G645.5
  19. 小学师生日常交往问题研究,G625.6
  20. 网络交往伦理问题及其对策分析,B82
  21. 大学生网络交往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研究,G641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高等教育 > 教师与学生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