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复合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
作 者: 张鑫
导 师: 关毅
学 校: 天津大学
专 业: 工业催化
关键词: 微生物燃料电池 复合菌 生物膜 输出功率 电子转移
分类号: TM911.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47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微生物燃料电池是可以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反应器装置。随着研究的深入,微生物燃料电池已可以利用各种污水中所富含有机物质进行电能的生产。它的发展不仅可以缓解日益紧张的能源危机以及传统能源所带来的温室效应,同时也可以处理生产和生活中的各种污水。因此微生物燃料电池是一种无污染、清洁的新型能源技术,其研究和开发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论文采用了双极室微生物燃料电池系统,以复合菌作为阳极产电菌种,主要考察了原复合菌的产电性能,以及温度、COD浓度、搅拌、阳极pH等操作条件对复合菌微生物燃料电池系统性能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组成复合菌体系的各种单菌对系统产电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我们所采用的复合菌体系在模拟污水中具有一定的产电能力,经驯化培养后系统的输出功率增加了146%,并证实复合菌产电主要集中在阳极的微生物膜上;系统的性能受初始COD浓度和阳极pH的影响较大,在酸性条件下获得了最大输出功率149.17mW/m~2。在产介体菌种的分析实验中,证明光合细菌和放线菌均能产生一定量的介体以促进系统的电子转移。复合菌中的乳酸菌的产电性能较好,在COD为1500mg/l的人造污水的最大输出功率为109.21mW/m~2,分别是其它菌种的6.85倍(放线菌)、7.93倍(酵母菌)和13.86倍(光合细菌)。为了进一步考察以复合菌为产电菌种的微生物燃料电池系统利用实际污水的能力,我们分别采用华润啤酒污水(COD=579mg/l)和海河乳业污水(COD=586mg/l)进行了产电性能的实验,其分别获得了112.22mW/m~2和34.93mW/m~2最大输出功率,说明了以复合菌为产电菌种的微生物燃料电池在实际污水应用中具有可行性。同时我们还利用循环扫描伏安法(CV)和环境扫描电镜(ESEM)等手段对复合菌以及各单菌的电化学性能和生物膜形态进行了鉴定和分析。结果证实了复合菌是一以乳酸菌为优势产电菌种的相互影响的共生体系,光合细菌和放线菌可以产生较多的氧化还原介体来完成复合菌中电子在阳极的转移。在此基础我们对复合菌阳极的电子转移机理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认为复合菌是通过细胞表面的膜联物质、纳米线以及菌体分泌的氧化还原介体同时完成阳极的电子转移。
|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2-3 Abstract 3-8 第一章 文献综述 8-28 1.1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产电机理 8-12 1.1.1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8-9 1.1.2 燃料电池中微生物代谢过程的特点 9-11 1.1.3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产电菌种 11-12 1.1.3.1 微生物燃料电池单一菌种产电体系 11-12 1.1.3.2 微生物燃料电池复合菌产电体系 12 1.2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类型 12-17 1.2.1 利用生物氢型微生物燃料电池 12-14 1.2.2 有介体微生物燃料电池 14-16 1.2.3 无介体微生物燃料电池 16-17 1.3 微生物燃料电池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17-25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7-23 1.3.1.1 阳极性能对微生物燃料系统的影响 17-19 1.3.1.2 阴极性能对微生物燃料电池系统影响的研究 19-21 1.3.1.3 微生物燃料电池结构设计的研究进展 21-23 1.3.2 国内研究进展 23-25 1.4 复合菌的组成及其实际应用 25-26 1.4.1 复合菌群的组成 25 1.4.2 复合菌群的实际应用 25-26 1.5 本论文的目的和内容 26-28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8-36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8-30 2.1.1 实验试剂 28-29 2.1.2 实验仪器 29-30 2.2 检测及方法 30-34 2.2.1 指标的测定 30-33 2.2.2 循环伏安扫描(CV) 33 2.2.3 扫描电镜预处理 33-34 2.3 预备实验 34-36 2.3.1 培养基的配制 34-35 2.3.2 微生物燃料电池 35-36 第三章 复合菌产电性能的研究 36-48 3.1 复合菌产电性能的研究初步 36-37 3.2 驯化培养对复合菌产电性能的影响 37-39 3.3 复合菌体系产电分布情况的研究 39-41 3.4 搅拌对微生物燃料电池输出电势和输出功率的影响. 41-44 3.4.1 高COD 浓度下搅拌对微生物燃料电池性能的影响 41-43 3.4.2 低COD 浓度下搅拌对微生物燃料电池性能的影响 43-44 3.5 温度对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性能的影响 44 3.6. COD 浓度对微生物燃料电池性能的影响 44-46 3.7 阳极PH 对微生物燃料电池性能的影响 46 3.8 本章小节 46-48 第四章 单菌对复合菌燃料电池中介体的影响 48-55 4.1 光合细菌(PSB)对微生物燃料电池电子转移的影响 48-49 4.2 乳酸菌(LACTOBACILLUS)对微生物燃料电池电子转移的影响 49-51 4.3 酵母菌(MICROZYMES)对微生物燃料电池电子转移过程的影响 51-53 4.4 放线菌(ACTINOMYCETES)对微生物燃料电池电子转移的影响 53-54 4.5 本章小节 54-55 第五章 复合菌中各单菌的产电性能 55-66 5.1 光合细菌产电性能的研究 55-57 5.1.1 光合细菌的电极挂膜培养 55 5.1.2 光合细菌产电可行性研究 55-56 5.1.3 使用不同燃料光合细菌的产电性能 56-57 5.2 乳酸菌产电性能的研究 57-59 5.2.1 乳酸菌的电极挂膜培养 57 5.2.2 乳酸菌产电的可行性研究 57-58 5.2.3 使用不同燃料乳酸菌的产电性能 58-59 5.3 酵母菌产电性能的研究 59-62 5.3.1 酵母菌的电极挂膜培养 59 5.3.2 酵母菌产电可行性研究 59-60 5.3.3 使用不同燃料酵母菌的产电性能 60-62 5.4 放线菌产电性能的研究 62-65 5.4.1 放线菌的电极挂膜培养 62 5.4.2 放线菌产电的可行性研究 62-64 5.4.3 使用不同燃料放线菌的产电性能 64-65 5.5 本章小节 65-66 第六章 分析与讨论 66-85 6.1 复合菌微生物燃料电池菌种的优化 66-68 6.1.1 复合菌中产电菌群的组成优化 66-67 6.1.2 复合菌微生物燃料电池启动优化 67-68 6.2 复合菌微生物燃料电池操作条件的优化 68-73 6.2.1 操作温度的优化. 68-69 6.2.2. 启动COD 浓度的优化 69-70 6.2.3 阳极操作pH 的优化 70-73 6.3 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机理的分析 73-80 6.3.1 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菌种的分析 73-74 6.3.1.1 单菌对复合菌燃料电池中介体的影响 73 6.3.1.2 复合菌中单菌产电性能的分析 73-74 6.3.2 产电菌种的CV 分析 74-76 6.3.3 产电菌种的ESEM 分析 76-79 6.3.4 阳极电子转移机理探讨 79-80 6.4 复合菌燃料电池处理实际污水时的性能和效果 80-83 6.4.1 系统以啤酒污水为底物时的产电性能和处理效果 80-81 6.4.2 以海河乳业污水为底物时的产电性能和处理效果 81-83 6.5 本章小节 83-85 第七章 结论 85-87 参考文献 87-93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93-94 作者简介 93 发表论文 93-94 致谢 94
|
相似论文
- 多级环流MBR处理头孢菌素中间体制药废水污泥特性研究,X787
- 荧光假单胞菌7-14生物膜突变株的筛选及tatC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初析,S432.4
- 植物源细菌群体感应抑制因子的筛选及其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Q93
- 产多糖根瘤菌Q32对硅酸盐矿物的风化作用及其机制研究,Q93
- 饥饿期粪肠球菌生物膜的形成及次氯酸钠溶液对其作用研究,R780.2
- 饥饿期粪肠球菌生物膜形成相关毒力因子的表达及两种根管常用药物对其作用研究,R780.2
- 生物膜中耐酸因子F-ATPase的表达与龋病的关系,R781.1
- 海藻酸钠—壳聚糖生物膜在引导骨再生中的应用研究,R318.08
- 两亲性偶氮苯功能化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O631.3
- SET-LRP中氟醇溶剂的作用研究,O631.3
- 微生物燃料电池利用养殖废水产电特性、微生物群落分析及产电菌分离,X71
- 壳寡糖对变链菌生物膜脱落效果的实验研究,R780.2
- 4GHz低相噪微波介质振荡器的设计与研究,TN752
- 微生物燃料电池系统处理对硝基苯酚废水的实验研究,X703
- 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苯胺和硝基苯废水的研究,TM911.4
- 天然与人工体系中黄素类化合物激发态性质的理论研究,O629
- 实用化卫星导航抗干扰接收机关键技术研究,TN967.1
-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及同源性研究,R446.5
- 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啤酒废水的实验研究,X797
- 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难降解有毒废水实验研究,X703
- 代数对芳基苄醚树枝酞菁锌及其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光物理性质的影响,TB383.1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电工技术 > 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 > 化学电源、电池、燃料电池 > 燃料电池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