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寻求秩序重建

作 者: 于凤辉
导 师: 周可真
学 校: 苏州大学
专 业: 中国哲学
关键词: 董仲舒 墨子  秩序重建 人性论
分类号: B234.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4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的根本问题,“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观念。中国哲学中的天人观孕育于殷周宗教,其“天”范畴由殷周宗教之天演变而来。董仲舒、墨翟之“天”按其核心意义,均属宗教范畴,由于其学派分域,它们便有了可比较性。但以往学术界大多重视儒、墨比较,对董、墨之“天”的比较则鲜有为之者。尽管董、墨分属不同学派、不同时代,然其“天”的思想成因却有共同的文化取向:秩序重建。所谓“秩序重建”即是说二者之天的思想在成因上,都是由于其生活之时代的社会背景板荡不安、杀伐不止。而要实现现世秩序的重建,必须使此现世秩序具有一个形而上的依托。只有这样,重建现世秩序的理想才能成为可能。另一方面,董子之“天”有双重意义:意志之天和自然之天。意志之天是其核心意义,但意志之天的性格特征又是通过自然之天显现出来的。而墨子之“天”,其意义较为单一,仅指“天志”。墨子“天志”思想是其诸多主张的依据,在他的思想中,“天志”具有对人进行赏善罚恶的功能与作用。至于董、墨之天人观,则是二者之“天”区别的具体反映,而其中理解董、墨天人观的关键又在于把握二者的人性论。不过,由于董、墨天人观对人的诠释指向性的一致和与之相应的其目的的一致——都是为了“屈君”、“屈民”,其方法截然不同:董子用“类”、“副”的方法,通过自然之天作为媒介实现天人感应,墨子则直接诉诸信仰,缺乏这样一个有效的媒介过渡。董、墨之“天”所存在的差异,使其在思想史上遭遇截然不同的历史命运。董子继承了墨子的“天志”思想,并进一步从理论上把人性论与宇宙论统一起来,从而较为有效地为现世秩序找到了形而上的依托,使孔子以来儒家之追求“得君行道”的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墨子则因其“兼爱”与儒家“仁爱”相悖从而在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的文化环境中难以实现,而其它方面的思想的合理因子又为儒家所汲纳,所以只能走向衰颓,以至于最终淹没于历史长河中。

全文目录


相似论文

  1. 程中原与张闻天研究探析(1979-2008),D239
  2. 天舒胶囊效应部位组的探索性研究,R283
  3. 论后现代历史书写的不可能性:《天秤星座》中的叙事,I712.074
  4. 墨家兵学思想研究,E092
  5. 非水介质中β-葡萄糖苷酶催化合成糖苷类活性物质的研究,TQ464.3
  6. 论董仲舒的政治伦理思想及运行机制,D092
  7. TNF-α在NMDA诱导大鼠视网膜兴奋性损伤中的表达,R774.1
  8. 平民圣人—《墨子》中墨子的人格探析,B224
  9. 汉语“天”词族的研究,H146
  10. 景天属三种植物药的鉴定、总黄酮提取纯化及抗肿瘤活性研究,R285
  11. 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研究,B234.5
  12. 翻译目的与译者伦理,H059
  13. 西夏刑法总则与中原刑法总则之异同比较,D929
  14. 对人与社会的批判与拷问,I207.42
  15. 银掺杂聚L-天冬氨酸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应用,O657.1
  16. 天基微波雷达系统方案设计研究,TN958
  17. 雾天图像的复原技术研究,TP391.41
  18. 毕沅与孙诒让《墨子》校勘比较研究,G256.3
  19. 延安时期张闻天的知识分子思想研究,D231
  20. 从后殖民理论视角论林纾的翻译,I046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中国哲学 > 汉代哲学(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 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