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除草剂丁草胺对牙鲆及其鳃细胞系的急性毒性研究

作 者: 殷立成
导 师: 郭华荣
学 校: 中国海洋大学
专 业: 细胞生物学
关键词: 丁草胺 急性毒性 牙鲆 牙鲆鳃细胞系FG 遗传毒性
分类号: X59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115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除草剂丁草胺(butachlor)是目前国内使用最为广泛的三种除草剂之一,由于丁草胺的大量使用,导致其在水生环境中的普遍残留,因此丁草胺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采用牙鲆和牙鲆鳃细胞系两个生物检测系统,比较研究了丁草胺对牙鲆的体内和体外急性毒性效应及其致毒机理。本文首先研究了丁草胺对体外培养牙鲆鳃细胞(FG)的形态、生长、抗氧化酶活性和胞内ATP水平的毒性效应。研究发现:(1)中性红(NR)吸收、MTT检测和细胞蛋白含量分析的结果表明,丁草胺对FG细胞的24h-IC50(半抑制浓度)分别是43.32、43.86和44.91μmol/L。低于10μmol/L的丁草胺对FG细胞没有毒性,刺激FG细胞的生长。丁草胺浓度高于20μmol/L时,对FG细胞的生长开始表现出抑制作用,并具有剂量效应;(2)30μmol/L丁草胺处理24h后,FG细胞的形态才开始出现明显变化,收缩变圆,空泡增多;(3)30μmol/L丁草胺处理可显著影响FG细胞的抗氧化系统中抗氧化酶的活性。FG细胞内的三种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在丁草胺处理后的早期(2h)急剧升高,随后逐渐下降,6或8h后降到对照水平,12或24h后不再继续下降,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4)0.1-40μmol/L丁草胺处理FG细胞24h后,所有处理组的细胞内ATP含量均明显下降。以上体外实验结果表明:丁草胺对FG细胞具有较高的急性毒性,它可以抑制FG细胞内的抗氧化酶活性,降低细胞内的ATP水平,从而抑制细胞生长,破坏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最终导致细胞死亡。其次,本文研究了不同浓度丁草胺对牙鲆活体的急性毒性效应。研究发现:(1)丁草胺对牙鲆高毒,96h-LC50(半致死浓度)是6.55 nmol/L,是FG细胞的24h-IC50值的1/7000,说明牙鲆活体比体外培养FG细胞在检测丁草胺的毒性上更敏感;(2)组织病理学检查的结果表明,鳃是丁草胺对牙鲆体内毒性作用的靶器官。2.56 nmol/L丁草胺处理牙鲆96h后,鳃组织出现明显的病理学变化,包括鳃上皮细胞坏死、肿胀和脱落,柱状细胞结构破坏,鳃丝充血,使鳃的结构和功能受到明显破坏;(3)3.84 nmol/L丁草胺处理后24h、48h和96h的牙鲆鳃组织内的ATP含量均显著降低。以上体内实验结果表明:与体外培养FG细胞相比,丁草胺对牙鲆具有更高的急性致死效应,这可能与丁草胺破坏了鳃的结构和功能,导致呼吸障碍,窒息而死有关。最后,本文还研究了丁草胺对牙鲆和FG细胞的遗传毒性。结果表明:(1)1.28 nmol/L丁草胺处理96h后,就可观察到牙鲆血细胞的微核率明显升高,并且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2)30μmol/L丁草胺处理FG细胞,8h后开始观察到基因组DNA的片断化,之后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DNA片断化越来越严重,48h后基本就看不到完整的基因组DNA分子。以上结果表明丁草胺对牙鲆和FG细胞均具有较高的遗传毒性。以上丁草胺对牙鲆的体内和体外急性毒性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对海水鱼类来说,丁草胺是一种高毒农药,在今后的大田施用中,要尽量避开雨天和远离海边,以避免对海水鱼类的毒害。同时,本文研究结果还为今后利用体外培养鱼类细胞的毒性检测结果来预测鱼类致死效应,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8
第一章 综述  8-25
  1.1 农药与水环境污染  8-9
  1.2 检测环境中农药残留及其毒性的方法  9-12
    1.2.1 应用水生动物活体检测农药毒性  9-10
    1.2.2 应用水生动物体外培养细胞检测农药毒性  10-12
    1.2.3 活鱼和体外培养细胞在检测环境污染物毒性效应的敏感性上的相关性  12
  1.3 丁草胺的研究概况  12-16
    1.3.1 丁草胺的分子结构和特性  12-13
    1.3.2 丁草胺的作用机理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  13
    1.3.3 丁草胺的残留  13-14
    1.3.4 丁草胺的毒性研究  14-16
  1.4 毒性检测的常用指标  16-22
    1.4.1 组织病理学指标  16-18
    1.4.2 酶学指标  18-20
    1.4.3 遗传毒性指标  20-22
  1.5 FG 细胞系简介  22-23
  1.6 论文立题依据、内容和意义  23-25
第二章 丁草胺对牙鲆 FG 细胞的细胞毒性研究  25-38
  2.1 前言  25-26
  2.2 材料与方法  26-27
    2.2.1 实验材料  26
    2.2.2 实验仪器和药品  26
    2.2.3 溶液的配制  26-27
  2.3 实验方法  27-30
    2.3.1 细胞培养方法(见 Tong 等,1997;1998)  27
    2.3.2 细胞毒性分析  27-28
    2.3.3 抗氧化酶(SOD、CAT 和GPX)活力的评价  28-29
    2.3.4 胞内 ATP 含量的评价  29
    2.3.5 遗传毒性分析  29-30
    2.3.6 数据分析  30
  2.4 结果  30-36
    2.4.1 丁草胺对 FG 细胞的细胞毒性  30-31
    2.4.2 丁草胺对 FG 细胞形态的影响  31-32
    2.4.3 丁草胺对 FG 细胞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2-35
    2.4.4 丁草胺对 FG 细胞内 ATP 含量的影响  35
    2.4.5 丁草胺对FG 细胞的遗传毒性  35-36
  2.5 讨论  36-38
第三章 丁草胺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的急性毒性研究  38-47
  3.1 前言  38-39
  3.2 材料与方法  39-40
    3.2.1 化学试剂  39
    3.2.2 实验动物  39
    3.2.3 急性毒性实验  39
    3.2.4 组织学观察  39-40
    3.2.5 微核检测  40
    3.2.6 鳃组织内 ATP 含量检测  40
  3.3 结果与分析  40-46
    3.3.1 丁草胺对牙鲆的急性毒性  40-41
    3.3.2 组织学的观察  41-44
    3.3.3 丁草胺对牙鲆血细胞微核率的影响  44-45
    3.3.4 丁草胺对鳃组织 ATP 含量的影响  45-46
  3.4 讨论  46-47
总结  47-48
参考文献  48-59
作者简介  59-60
致谢  60

相似论文

  1. 三个兽药典方剂的某些药理作用和毒性研究,S859.5
  2. 万胜化风丹的急性肝肾毒性及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R285.5
  3. 六西格玛方法在丁草胺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的应用研究,TQ457.2
  4. 牛黄解毒片、雄黄与其它砷化物急性毒性的比较研究,R285
  5. 罗汉果的遗传毒性与胚胎发育毒性实验研究,R285.5
  6. 四种除草剂对两种泥鳅的毒性效应,S482.4
  7. 返魂草素Ⅰ、Ⅱ急性毒性研究与返魂草素Ⅱ速释微丸制备研究,R283
  8. 铁棒锤炮制方法的初步研究,R283
  9. 枞酸钠抗日本血吸虫的初步研究及免疫抑制剂对青蒿琥酯抗日本血吸虫作用的影响,R965
  10. 两种酚类有机物臭氧氧化及其急性毒性研究,X703
  11. 酞酸酯类环境激素的生物标志物研究,X171.5
  12. 利用牙鲆鳃细胞系和斑马鱼胚胎检测和评估青岛沿海底沉积物的细胞毒性、遗传毒性和胚胎致畸性,X174
  13. 鲆鲽类离岸网箱及陆海接力养殖技术研究,S965
  14. 褐牙鲆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和干扰素调节因子7(IRF-7)的全长cDNA克隆与表达分析,S917.4
  15. 钙镁离子浓度及盐度驯化对褐牙鲆幼鱼血清渗透压的影响及其渗透调节机制的研究,S917.4
  16. 丁草胺对三种无尾两栖类蝌蚪毒理学效应的研究,X174
  17. 铅、汞与除草剂丁草胺复合污染对油麦菜的毒性效应研究,X173
  18. 饲料中还原型谷胱甘肽、α-硫辛酸及二者分别与硒的交互作用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生长和抗氧化的影响,S963.1
  19. 带鱼微卫星标记的开发和微卫星标记在牙鲆选择育种中的应用,S917.4
  20. 牙鲆HSP70与HSC70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SNPs与耐热性状的相关性分析,Q78
  21. 苄嘧磺隆和丁草胺颗粒剂在稻田环境中的残留消解及苄嘧磺隆水解研究,X592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 农用化学物质、有毒化学物质污染及其防治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