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苯系物污染土壤修复初步研究

作 者: 胡岚
导 师: 孙秀云;王华
学 校: 南京理工大学
专 业: 环境工程
关键词: 苯系物 土壤 修复 淋洗 电催化氧化
分类号: X5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1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苯系化合物是一种含有多环芳烃(PAHs)、多氯联苯(PCBs)、多氯联萘(PCNs)的复杂混合物。它们具有持久性或难降解性质,都属于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已成为环境中一类重要的有机污染物。其物理化学性质稳定,且具有难降解性。由于其水溶性差,常与土壤颗粒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得对于含苯系化合物的土壤处理十分困难。本文对苯系物污染土壤修复进行了研究。当选用表面活性剂为助剂的化学淋洗法处理硝基苯和苯胺污染土壤时,发现采用大约6个BV(柱体积)(1500mL)的水可以将土壤中85%的硝基苯洗脱去除,土壤中残留的硝基苯仅占淋洗前土壤含量的0.3%,其余14.7%的硝基苯通过挥发、降解等途径损失;采用大约3个BV(750~800mL)的水可以将土壤中98%的苯胺洗脱去除,土壤中残留的苯胺仅占淋洗前土壤含量的0.9%,其余1.1%的苯胺通过挥发、降解等途径损失。采用活性炭粒子群电催化反应器降解土壤淋洗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硝基苯和苯胺),当停留时间为30 min,槽电流为1.5~2.0A时,土壤淋洗废水中的硝基苯和苯胺的去除率分别在99%和96%以上,TOC的去除率在90%以上。利用植物可明显促进土壤中硝基苯和苯胺的降解。经过30 d处理土壤中硝基苯和苯胺的起始浓度分别从168.9~859.9mg/kg和233.2~980.4mg/kg降至1.08~12.27mg/kg和2.63~52.13mg/kg,去除率分别高达98.5~99.3%和94.6~98.8%。不同植物修复土壤硝基苯和苯胺污染的效率差异明显,黑麦草对土壤中硝基苯和苯胺的去除作用最强,紫花苜蓿其次,马蹄金最差。通过对受苯、硝基苯、苯胺等有机毒物污染土壤的原位集成修复,表明以上方法修复苯系物污染土壤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7
目录  7-9
1 绪论  9-15
  1.1 土壤的苯系化合物污染特征  9-10
    1.1.1 土壤苯系化合物污染的基本概念  9
    1.1.2 土壤苯系化合物污染的现状  9-10
    1.1.3 苯系物污染土壤的危害  10
  1.2 苯系化合物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  10-14
    1.2.1 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分类  10
    1.2.2 主要的苯系化合物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10-14
  1.3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工作  14-15
2 有机毒物污染土壤淋洗技术  15-30
  2.1 前言  15
  2.2 实验材料及方法  15-18
    2.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15-16
    2.2.2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16
    2.2.3 土柱的装填  16-17
    2.2.4 土柱淋洗试验  17
    2.2.5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  17-18
  2.3 结果与讨论  18-29
    2.3.1 表面活性剂对硝基苯的洗脱作用分析  18-24
    2.3.2 表面活性剂对苯胺的洗脱作用分析  24-29
  2.4 小结  29-30
3 土壤淋洗废水电催化氧化技术  30-39
  3.1 前言  30
  3.2 实验材料及方法  30-32
    3.2.1 供试废水水质  30
    3.2.2 实验仪器及试剂  30-31
    3.2.3 实验方法  31-32
    3.2.4 分析方法  32
  3.3 结果与讨论  32-38
    3.3.1 槽电流对硝基苯、苯胺去除率的影响  32-33
    3.3.2 停留时间对硝基苯、苯胺去除率的影响  33-34
    3.3.3 进水浓度对硝基苯、苯胺去除率的影响  34
    3.3.4 污染物共存条件下对各自去除率的影响  34-35
    3.3.5 表面活性剂对硝基苯、苯胺去除率的影响  35-36
    3.3.6 实际淋洗废水中硝基苯、苯胺的去除情况  36-38
  3.4 小结  38-39
4 有机毒物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  39-47
  4.1 前言  39
  4.2 材料和方法  39-41
    4.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39-40
    4.2.2 实验方法  40-41
    4.2.3 分析方法  41
  4.3 结果与讨论  41-46
    4.3.1 植物生物量  41-42
    4.3.2 植物修复作用  42-45
    4.3.3 植物修复机制  45-46
  4.4 小结  46-47
5 有机毒物污染土壤原位集成修复技术  47-50
  5.1 隔断墙  47
  5.2 淋洗液  47
  5.3 淋出液收集系统设计  47-48
  5.4 淋出液处理系统  48-49
  5.5 植物修复技术  49
  5.6 小结  49-50
6 结论与展望  50-51
  6.1 结论  50
  6.2 展望  50-51
参考文献  51-54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成果  54-55
致谢  55

相似论文

  1. 苹果多酚对UVB诱导HepG2细胞损伤的防护与修复研究,S661.1
  2. 黄土高原坡耕地土壤侵蚀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土壤学,S157.1
  3. STOP1转录因子的克隆及其表达特性分析,S336
  4. 筋膜瘢痕瓣五瓣法修复腋窝蹼状瘢痕挛缩畸形,R622
  5. 外来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对入侵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S451
  6. 基于RS与GIS的漓江上游土壤侵蚀研究,S157
  7. 根系分泌物及其组分对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活化作用,X53
  8. 增强自然复氧—有效容积土壤渗滤系统脱氮的研究,X703
  9. 污染源周边农田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与控制技术试验,X820.4
  10. 有机氯农药污染场地土壤洗脱剂筛选及洗脱条件优化,X592
  11. 挥发性氯代烃类化合物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与修复技术筛选研究,X820.4
  12. 基于GIS的植烟土壤养分分区及推荐施肥研究,S158
  13. 武夷山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动态研究,S153.6
  14. 基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土壤类型和界线确定研究,S155
  15. 房县烤烟产地环境和烟叶综合质量评价,S572
  16. 肉牛养殖过程中重金属类危害性因素分析,S823
  17. 外源氮输入对中亚热带山地土壤可溶性氮及CH4氧化的影响,S714
  18. 生物质炭对红壤水稻土有机碳分解和重金属形态的影响,S153.6
  19.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南方典型水稻土有机碳积累的微生物学机制初探,S158
  20. 基于线虫群落分析的转Bt水稻土壤生态风险评价,S154.1
  21. 施氮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农田土壤硝态氮变化及产量的影响,S512.11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