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多重网格方法的变分光流计算

作 者: 王骁
导 师: 王卫卫
学 校: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专 业: 计算数学
关键词: 光流 梯度 变分法 偏微分方程 P-M模型 多重网格方法
分类号: TP391.4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182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近年来,光流场的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它在视频压缩领域以及运动目标的跟踪方面的应用更是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方向。另外,计算机视觉的不断发展也为光流场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计算光流场有多种方法,例如变分法、匹配法、相位法、能量法、等等。变分法是计算光流场的一个常用方法,它分为全局方法和局部方法,全局方法能够得到100%的致密的光流场,而局部方法大多只能得到稀疏的光流场,但它在噪声情况下具有更好的鲁棒性。本文在局部与全局相结合的基础上增加对梯度变化的约束,以达到更好的估算结果。同时详细地介绍了多重网格方法,利用其快速求解的优点,求解由光流场计算模型所导出的线性方程组,与传统的算法相比,大大减少了迭代计算量,所需时间也大大减少,基本达到了实时求解的要求。同时本文将多重网格方法应用于P-M模型的求解,取得了比Gauss-Seidel迭代求解更为准确的结果。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7
第一章 绪论  7-13
  1.1 光流场与运动场  7-9
  1.2 研究光流场算法的意义  9
  1.3 光流计算的国内外现状  9-11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11-13
第二章 光流计算方法的分类  13-23
  2.1 基于梯度的方法(变分法)  13-18
  2.2 基于匹配的方法  18-19
  2.3 基于能量的方法  19-20
  2.4 基于相位的方法  20-21
  2.5 神经动力学方法  21-23
第三章 多重网格方法  23-35
  3.1 多重网格方法思想的引入  23
  3.2 多重网格方法(MG)的发展历史  23-24
  3.3 几何多重网格方法  24-31
  3.4 代数多重网格方法  31-32
  3.5 瀑布型多重网格方法  32-35
第四章 一种新的变分光流计算模型  35-47
  4.1 引言  35
  4.2 图像光滑性处理  35-36
  4.3 基于变分的新的光流计算模型  36-38
  4.4 离散化过程  38-39
  4.5 高斯-塞德尔迭代  39-40
  4.6 多重网格方法求解  40-42
  4.7 实验结果与误差分析  42-47
第五章 多重网格方法求解P-M模型  47-53
  5.1 P-M模型的建立  47-48
  5.2 P-M模型的离散化  48-49
  5.3 多重网格方法求解P-M模型  49-50
  5.4 实验结果  50-53
总结  53-54
致谢  54-55
参考文献  55-60
研究生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60-61

相似论文

  1. 基于巨磁阻抗效应磁测传感器及地磁匹配算法研究,P318
  2. 电火花加工中的电极损耗机理及控制研究,TG661
  3. 油漆焦油基单颗粒危险废物热解和燃烧特性的实验研究,X705
  4. 粉末活性炭—超滤工艺处理微污染地表水试验研究,X703
  5. 陀螺稳定吊舱控制系统稳定回路设计与研究,V241.5
  6. 卫星姿态的磁控制方法研究,V448.222
  7. 涡轮S2流面正问题气动优化设计研究,V235.11
  8. 光纤陀螺温度漂移建模与补偿,V241.5
  9. 电磁轨道炮外弹道建模与仿真研究,TJ399
  10. 轨道交通引起周围环境竖向振动的振源特性分析,U211.3
  11. RUV4汽车点火线圈工艺参数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U463.64
  12. 基于LIN总线的电动车窗控制方法研究,U463.6
  13. 铁电薄膜与组分梯度铁电薄膜的性能研究,TM221
  14. 径向振动模式压电变压器的等效电路模型与应用,TM406
  15. 压电陶瓷驱动器迟滞补偿方法研究,TM282
  16. 基于DSP的感应电动机四象限运行系统的研究,TM346
  17. 基于DSP的感应电机矢量控制系统研究,TM346
  18. 适应多总线通讯模式的感应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研究,TM346
  19. 基于细胞电生理模型的膜片钳实验仿真平台设计与实现,R318.0
  20. 基于信息熵的课堂观察量化评价模型研究,G632.4
  21. SOA高校迎新系统中的SDO模型的研究与实现,G647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 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 > 计算机的应用 > 信息处理(信息加工) > 模式识别与装置 > 图像识别及其装置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