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了却归洛愿,适性作闲人

作 者: 王新杰
导 师: 李小荣
学 校: 福建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白居易 洛阳 诗歌 中隐 创作心态
分类号: I207.2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14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作为唐代诗坛上仅次于李白、杜甫的文学大家,白居易自幼便与洛阳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早年满怀“兼济之志”,积极入世。但在经历了宦海沉浮和人世的艰辛之后,他决定抽身离开官场,于大和三年(829年)退居东都洛阳,从此开始了长达18年“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的“中隐”生活。诗人沉湎于饮酒赋诗,交友唱和和谈禅事佛之中,过着优游暇裕的生活。但他并未完全忘怀政治,退居期间他的一些诗歌表现出关心民生和政治的心态,尽管这类诗歌为数很少,但它们表明了白居易晚年时在诗酒之外,也许更接近真实的一种心态。他还多方筹集资金开凿龙门八节滩,重修香山寺,这一时期白居易创作出的诗歌多达千余首,这些诗歌创作促进了洛阳文化的繁荣,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洛阳的声誉。本文系统地论述了白居易晚年选择洛阳作为最后栖息之地的原因,退居后的思想、创作、交游情况,以及他对洛阳诗坛和整个洛阳文化产生的重要影响,以期对白居易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所裨益。

全文目录


摘要  2-3
Abstract  3-4
中文文摘  4-7
目录  7-9
第1章 绪论  9-15
  1.1 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9-10
  1.2 本课题研究的现状  10-14
  1.3 研究方法  14-15
第2章 白居易结缘洛阳  15-21
  2.1 祖德缘  15-17
  2.2 地缘  17-19
  2.3 现实缘  19-21
第3章 白居易退居洛阳后的生活  21-29
  3.1 诗友唱和  21-22
  3.2 佛道信仰  22-27
  3.3 不忘现实的行善之举  27-29
    3.3.1 修缮香山寺  27-28
    3.3.2 开凿龙门八节滩  28-29
第4章 白居易退居之后的文学创作  29-37
  4.1 退居之后的创作心态  29-30
  4.2 退居后的诗歌创作特点及其成因  30-37
第5章 白居易退居洛阳的影响  37-42
  5.1 对中晚唐的影响  37
  5.2 对宋代的影响  37-40
  5.3 对洛阳地方文化的影响意义  40-42
结论部分  42-43
参考文献  43-46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46-47
个人简历  47-48
致谢  48-49

相似论文

  1. 安史之乱与天宝大历之际的诗风演变,I207.22
  2. 城市历史街区交通问题研究,TU984.191
  3. 洛阳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研究,X171
  4. 从中国古典诗歌发展探索古代体育健身思想的演变,G812.9
  5. 唐代长安名胜诗研究,I207.22
  6. 初唐四杰的赋作研究,I207.22
  7. 在象征的废墟上,I207.25
  8. 诗歌类蒙养教材的教育价值研究,G623.2
  9. 元白相似性考索,I207.22
  10. 论在高中诗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形象思维,G633.3
  11. 邹浩诗校注,I207.22
  12. 李怀民诗歌研究,I207.22
  13. 汪藻诗歌研究,I207.22
  14. 许渊冲诗歌英译中的主体性研究,H315.9
  15. 英汉诗歌中爱情隐喻的对比研究,H05
  16. 茶与唐代诗之探究,I207.22
  17. 诗歌英译过程中偏离现象研究,I046
  18. 试论古诗英译的“种子”变异,I046
  19. 白居易《长恨歌》的四种英译本对比研究,I046
  20. 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论诗歌的风格翻译,I046
  21. 试论消费文化语境下的“海子热”现象,I207.25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诗歌、韵文 > 诗歌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