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洛阳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研究

作 者: 刘娇
导 师: 朱嘉伟
学 校: 河南农业大学
专 业: 土地资源管理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环境影响协调 土地生态敏感性评价 洛阳市
分类号: X17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一切社会经济活动都始于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土地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系统的改变和影响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土地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充分分析研究区域、流域自然环境属性、资源禀赋条件、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系统影响规律的基础上,将开发利用强度控制在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生态恢复允许的范围内,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合理开发,探寻开发与保护的平衡点,适度开发,是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生态环境系统一旦遭受破坏,其恢复和治理极其困难,而且需要慢长的过程,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问题研究之目的在于为规划方案的重点提供环境条件方面的依据,做到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布局,适度开发,从源头保护生态环境,避免先破坏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情况的发生。本文选择洛阳市社会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突出、生态环境条件复杂多样这一典型区作为研究区,在对市域资源、环境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调查分析,认为植被退化、水土流失、环境容量不足、自然灾害多发是影响洛阳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在对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的基础上,对土地生态敏感性进行了综合性定量评价及土地生态适宜性分区评价,对全市进行了区域性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分区,将全市划分为4个一级区和8个亚区,研究认为洛阳市土地生态敏感性区域分异大,以应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土地为原则,提出了各区土地利用的方向、方式,分析了各分区的生态环境特征及存在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各区生态防治重点和生态建设用地调控指标。以生态市各业协调发展考核指标作为土地协调利用的依据,研究探讨了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方法,提出洛阳市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的土地利用结构,提出了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建议和重点区域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分析研究了在资源环境约束下各业协调用地的发展空间问题,提出规划期内与环境协调的新增建设用地总规模为33.21千公顷,可多途径安排生态建设用地167.60千公顷,为规划编制中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供了科学依据。

全文目录


致谢  4-7摘要  7-81 绪论  8-15  1.1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8-9    1.1.1 研究目的  8    1.1.2 研究意义  8-9  1.2 文献综述  9-13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5    1.3.1 研究内容  13-14    1.3.2 研究方法  14    1.3.3 技术路线  14-152 研究区域概况  15-18  2.1 自然地理概况  15-16  2.2 社会经济概况  16-183 生态环境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分析  18-25  3.1 生态环境现状  18-24    3.1.1 森林植被及物种多样性  18-19    3.1.2 自然保护区现状  19    3.1.3 水土流失现状  19-20    3.1.4 水环境质量现状  20-21    3.1.5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  21    3.1.6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  21-23    3.1.7 自然灾害  23-24  3.2 影响区域发展的主要环境问题分析  24-25    3.2.1 森林植被退化和物种多样性减少的趋势仍在加重  24    3.2.2 水土流失严重  24-25    3.2.3 自然灾害频繁  25    3.2.4 水资源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协调  254 土地利用结构研究  25-29  4.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25  4.2 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25-29    4.2.1 土地可持续利用结构确定原则  25-26    4.2.2 土地可持续利用结构确定  26-295 土地生态敏感性评价  29-38  5.1 土地生态敏感性评价  29-31    5.1.1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因子选择及赋值  29    5.1.2 敏感性评价因子权重确定  29-30    5.1.3 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  30    5.1.4 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  30-31  5.2 主要的敏感性生态功能区  31-32  5.3 土地生态适宜性分区及开发利用方向  32-38    5.3.1 分区的原则和方法  33    5.3.2 分区利用方向的确定  33-386 增强土地生态适宜性的措施  38-46  6.1 与环境协调的土地利用方式  38-42    6.1.1 河谷川地区土地利用模式  38-39    6.1.2 丘陵区土地利用模式  39-40    6.1.3 深山区“生态-旅游-特产”土地利用模式  40-41    6.1.4 城乡结合部“园艺种植—新村建设”土地利用模式  41    6.1.5 矿山生态恢复土地利用模式  41-42  6.2 与环境协调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建议  42-46    6.2.1 实施分区分类管制  42    6.2.2 土地利用结构分区调控指标  42-44    6.2.3 生态建设用地安排  44-45    6.2.4 规划期内与环境协调的建设用地规模  45-467 结论与讨论  46-47  7.1 结论  46  7.2 讨论  46-47参考文献  47-49Abstract  49-50

相似论文

  1. 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问题与对策研究,F301
  2. 福建省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X826
  3. 太湖流域土地利用水污染效应评价与预警系统研究,X52
  4. 基于非点源污染控制的土地利用优化途径研究,X24
  5. 基于尺度转换提高MODIS影像耕地解译精度的方法研究,S127
  6. 高分辨率SAR影像裸土信息提取及土壤含水量反演初探,S152.7
  7. 基于土地环境与生态安全的土地利用对策研究,F301.2
  8. 西双版纳勐仑地区不同类型小流域氮流失规律分析,X52
  9. 苏北滨海湿地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安全动态分析,X171
  10. 基于GIS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评价研究,F301
  11.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变化研究,F301
  12. 基于J2EE的土地利用规划审批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TP311.52
  13. 长沙市耕地面积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F224
  14. 顺昌县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F301
  15. 鹤城区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建设对策研究,F301.24
  16. 板仓红色旅游区未来发展与土地利用研究,F592.7
  17. 政府约束条件下的土地利用优化研究,F224
  18. 乌海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平衡分析,F301
  19. 统筹城乡建设用地布局研究,F301
  20. 延安市土地利用程度和效益关系研究,F301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环境生物学 > 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