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高校文化解构式武术教学模式构建与实验研究

作 者: 刘国奇
导 师: 刘静
学 校: 上海体育学院
专 业: 民族传统体育
关键词: 武术 解构 教学模式 武术文化
分类号: G852-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1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武术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继承和发扬武术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武术教育是继承和发扬武术的关键所在,其中武术教育模式的构建是实现武术教育目标的重要方面。综观前人的研究发现,高校武术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观念落后、其讲授的内容多是单纯的套路和技术动作,很少涉及动作攻防含义、健身理念及丰富的文化内涵等内容,学生不喜欢上武术课;认为武术只是套路、“不实用”等。针对以上问题,众多专家提出了多种教育模式,并在不同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武术教育研究的争鸣和武术教育的发展。诚然,高等院校是文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领地,肩负着传统与现代文化传承、改革创新与发展的重要使命。武术凝聚着中国传统多种优秀的文化因素,在当今高校如何传播成为武术发展的重要命题。本研究基于以上背景,以“文化解构”思想为切入点,通过调查武术教学开展的现状和文化解构式武术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高校武术教学开展的理论基础、教育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具体问题,以期构建高校文化解构式武术教学模式。为武术教育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为高校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的实施,以及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研究具体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及实验法。在上海同济大学进行了教学实验。实验以大学一年级两个平行班60名(每班30人)学生为实验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周期为16周,每周2节武术课。实验中将文化解构式武术教学模式与传统模式进行了对比研究,探讨了两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体质、体能、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参与武术活动的兴趣和武术文化认知等方面的不同影响。研究结果:1.实验组的武术文化认知、技术掌握情况优于对照组。2.实验后实验组在“肺活量”指标上与对照组相比呈现显著性提高。3.实验前后实验组各指标自身对比中,立定跳远、肺活量、台阶实验和握力均有较大改善,呈现出显著性差异。4.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指标相比,呈现出显著性积极变化。研究结论:1.初步构建了文化解构式高校武术教学模式,该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其具体表现在教师对该模式认可度较高,学生对该模式很感兴趣。2.模式以知行合一理论、文化解构思想和建构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武术套路学习,文化讨论和实战攻防讲解为核心内容,较全面的建构了学生的武术认知;模式提供了多样性的教学形式,能很好的调动武术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兴趣。3.与传统武术教学模式相比,文化解构式武术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体质、体能和心理健康的促进与改善方面更有优势。体质改善主要表现在握力的提高;体能的改善主要体现在立定跳远、肺活量、台阶实验成绩的提高;心理健康改善主要体现在“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敌对”指标的积极变化。4.由于文化解构式武术教学模式涉及武术套路学习、文化讨论和实战攻防讲解等多个内容,各部分的时间安排、教法选择等方面需进一步研究。建议:1.由于文化解构式武术教学模式涉及武术套路学习、文化讨论和实战攻防讲解等多个内容,各部分的时间安排、教法选择等方面需进一步研究。2.鉴于文化解构式武术教学模式把武术文化讨论(主要涉及到武术的重要文论)视为武术课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有关武术理论的书籍不多,非常有必要整理出版解读武术经典的篇章,使其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学校武术教育的开展。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1
1 前言  11
2 文献综述  11-15
  2.1 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研究  11-12
    2.1.1 近代体育教学目标研究  11-12
    2.1.2 建国以来我国体育教学目标研究  12
  2.2 高校武术教学目标的相关研究  12
  2.3 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  12-13
  2.4 国外的有关体育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  13-14
  2.5 武术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  14
  2.6 高校武术文化的相关研究  14-15
  2.7 我国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的研究  15
3 研究方法  15-19
  3.1 文献资料法  15-16
  3.2 访谈法  16
  3.3 问卷调查法  16-17
    3.3.1 问卷设计  16
    3.3.2 问卷效度、信度检验  16-17
      3.3.2.1 问卷效度  16
      3.3.2.2 问卷信度  16-17
    3.3.3 问卷发放与回收  17
      3.3.3.1 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问卷  17
      3.3.3.2 实验中期问卷  17
      3.3.3.3 终结性问卷  17
    3.3.4 心理健康量表  17
  3.4 实验法  17-18
    3.4.1 实验对象  17
    3.4.2 实验周期  17
    3.4.3 实验器材  17
    3.4.4 实验步骤  17-18
      3.4.4.1 实验前测试  17
      3.4.4.2 实验干预  17-18
      3.4.4.3 实验后测试  18
      3.4.4.4 实验控制  18
  3.5 数理统计法  18
  3.6 对比分析法  18-19
4 研究结果  19-41
  4.1 上海市部分高校武术教学开展的现状  19-26
    4.1.1 学生对武术的了解程度  19
    4.1.2 学生对武术的兴趣  19
    4.1.3 学生对武术的认知  19-20
    4.1.4 学生学武术的目的  20
    4.1.5 了解武术的最佳途径  20-21
    4.1.6 武术课的内容设置  21
    4.1.7 武术课礼仪开展情况  21-22
    4.1.8 武术课开展的条件  22-23
    4.1.9 武术教学组织形式  23
    4.1.10 武术课评价方式  23-24
    4.1.11 学生最喜欢的组织形式  24
    4.1.12 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法  24
    4.1.13 学生最喜欢的评价方式  24-25
    4.1.14 武术课应采用的教学理念  25
    4.1.15 武术课应采用的教学目标  25-26
    4.1.16 教师和学生对武术课中加入的文化形式态度  26
  4.2 小结  26-27
  4.3 文化解构式武术教学模式的理论构建  27-34
    4.3.1 有关概念界定及文化解构式武术教学模式的基本含义  27
    4.3.2 文化解构式武术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27-28
      4.3.2.1 知行合一理论  27-28
      4.3.2.2 文化解构思想  28
      4.3.2.3 建构主义理论  28
    4.3.3 教学目标的制定  28-29
    4.3.4 操作程序的实施  29-32
    4.3.5 实现条件  32-33
    4.3.6 评价体系  33-34
      4.3.6.1 认知与技能评价  33
      4.3.6.2 学生身、心评价  33-34
  4.4 高校文化解构式武术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34-39
    4.4.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体能与体质测试结果  34-35
      4.4.1.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体能测试结果  34
      4.4.1.2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体质测试结果  34-35
    4.4.2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体能与体质测试结果  35
      4.4.2.1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体能测试结果  35
      4.4.2.2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体质测试结果  35
    4.4.3 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体能与体质测试结果  35-37
      4.4.3.1 实验前后实验组体能测试结果  35-36
      4.4.3.2 实验前后实验组体质测试结果  36
      4.4.3.3 实验前后对照组体能测试结果  36-37
      4.4.3.4 实验前后对照组体质测试结果  37
    4.4.4 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心理健康测试结果  37-38
      4.4.4.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心理健康测试结果  37-38
      4.4.4.2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心理健康测试结果  38
    4.4.5 终结性问卷调查结果  38-39
    4.4.6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技术成绩结果  39
  4.5 分析与讨论  39-41
    4.5.1 学生身体素质、体质健康变化分析  39-40
    4.5.2 学生心理健康变化分析  40-41
    4.5.3 学生对武术认知和态度的变化分析  41
    4.5.4 学生技术掌握情况变化分析  41
5 结论与建议  41-43
  5.1 结论  41-42
  5.2 建议  42-43
6 致谢  43-44
7 参考文献  44-46
8 附件  46-57
  附件 1  46-48
  附件 2  48-50
  附件 3  50-52
  附件 4  52-53
  附件 5  53-54
  附件 6  54-57

相似论文

  1. 任务型教学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H319
  2. 高中函数教学研究与实践,G633.6
  3. 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整合探索,G633.2
  4. “小团队”健美操教学模式改善高职院校女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G831.3
  5. 人文视角下福州市普通高校公体武术选项课开展现状调查研究,G807.4
  6. 探究式教学在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选课中的应用研究,G852-4
  7. 武术娱乐价值研究,G852
  8. 南少林武术与近代反帝反封建运动的关系研究,G852
  9.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技术课“领会教学式的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G841
  10. 自主学习与高中语文(粤教版)现当代散文教学,G633.3
  11. 核心力量训练对少年儿童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平衡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G852
  12. 就业视角下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实践类课程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G40-057
  13. 新课程初中生物“学案导学 分层施教”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G633.91
  14. 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研究,G640
  15. 我国武术国际化发展障碍研究,G852
  16. 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武术发展环境特征及对策研究,G852
  17. 试论武术“打练结合”之重要性与可行性,G852
  18. 短棍在中学开展的社会价值研究,G852
  19. 山西本科院校武术课的武德教育现状研究及对策,G852
  20.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游戏设计研究,G434
  21. 后现代主义下河南南阳地区中学美术教学模式研究,G633.955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体育 > 武术及民族形式体育 > 中国武术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