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高尔泰美学思想的策动机制——感性动力

作 者: 曹峰春
导 师: 尤西林
学 校: 陕西师范大学
专 业: 美学
关键词: 高尔泰 美学思想 感性动力 萌芽 产生 完善 影响
分类号: B83-0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5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高尔泰美学在中国美学史上是一朵异质的奇葩,他以文学家的激情、画家的直觉、哲学家的睿智构筑了自己庞大而又驳杂的美学体系。在意识形态占主流地位的历史时期,高尔泰以其敏锐的视角,提出从人出发,从人的感受出发去研究美,认为美是主观的。这在当时的思想界、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同时也招致了强烈的批判。总观高尔泰美学思想发展的历程,无疑会发现:他强调,审美是一动态的过程,而非一静态的结果,审美是对过程的体验而不是对结果的体验;强调审美是人的需要,是人的社会性和自然性的统一,人的世界、个体与整体的统一,人的存在与人的本质的统一,凸显出人的主体地位和价值;感性动力是美感和美产生过程中一强大的动力系统,它植根于人的原始生命力。感性动力源于宇宙本体论,是在天人共在的源始条件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种机制。感性动力这个命题的提出乃至于日臻完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并一以贯之在高尔泰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之中,使他的美学思想不离弃人的感性、人的原始生命力。这一动力机制是建立在马克思“自然人化”的哲学基础之上的,强调美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统一,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由此逐步展开美的深层动力机制——感性动力的萌芽、发展乃至完善的一系列探索。20世纪50年代,他提出美是主观的,美植根于人的原始生命力,凸显了美感的感性特征,强调了人的审美的主体地位,感性动力的感性特质已经开始显露和萌芽。到了20世纪80年代他的美学思想日趋成熟,由美是主观的命题发展成为美是自由的象征。感性动力来源于原始生命力,自由是原始生命力的升华。在《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一文中正式提出感性动力这个命题并揭示了其动力性,同时强调自由是美的核心,创造是自由的主要形式,创造保证了美处在生生不息的动态中。20世纪80年代末,他的美学思想更加纯熟,以人的生存与存在最基本的关系为切入点,讨论区分快感与美感的异同时,再次强调美感来自于感性文化动力,并凸显感性动力的开放性与能动性的功能。最终完成了他的美学思想深层动力机制的理论探索。感性动力作为高尔泰美学思想的主线,在其艺术论以及写作、评论和绘画艺术实践中,不断地提升着他对艺术认识和把握,激励着他对自由的不懈追求,传达这他对美的真理的深刻领悟,达到了艺术实践与美学理论的统一。感性动力作为高尔泰美学思想的内部的这样的一种不竭的动力,一面促使美的动态的生成,另一面又表明人按照美的规律按照人的需要去创造美,达到在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揭示了的本源意义。美是在感性动力对理性结构的不断的扬弃动态过程中产生的,在两者之间的中介环节是文化,他称之为感性文化动力,植根于社会历史,是对原始生命力的一种丰富和强化。这一命题的提出他力图将传统的主观论和客观论的宇宙论传统结合联系起来,这是感性动力最重要亦即最高的发展。这为新时期实践美学的进一步的完善与改进提供了参照,也为当代生态美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并且将会对新世纪的中国美学的发展产生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8
引言  8-11
第1章 美感点燃了美——感性动力萌芽  11-18
  1.1 “自然人化“的哲学解释  12-14
  1.2 美感点燃了美  14-18
第2章 美是自由的象征——感性动力的发展  18-25
  2.1 感性动力的能动性  18-23
  2.2 创造是自由核心  23-25
第3章 美感来自感性动力——感性动力的完善  25-29
  3.1 美感和快感是生存努力的工具  25-26
  3.2 美感的开放性和超越性  26-29
第4章 高尔泰艺术论中的感性动力  29-37
  4.1 文学评论中的感性动力  29-30
  4.2 艺术实践中自由的体验  30-33
  4.3 追求自由的历程  33-37
第5章 对新世纪美学的影响与启迪  37-40
参考文献  40-43
致谢  43-4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44

相似论文

  1. 大型汽轮机转子动平衡测控系统研制,TH877
  2. 基于DSP的任意次谐波发生器的设计,TM935
  3. 英语课堂形成性评估与学生学习态度研究,H319.3
  4. 断指再植患者重返工作的影响因素分析,R658.1
  5. 对农村初级中学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G633.6
  6. 市级旅游用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X820.3
  7. 基于能源消耗的建筑工程生态足迹评价,X826
  8. 论我国环境污染预防中的公众参与制度,X321
  9. 低蛋白日粮添加合成氨基酸和小肽对肉仔鸡的影响,S831.5
  10. 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B849
  11. 论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发展与完善,D630
  12. “网络红人”现象及其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G41
  13. 手机媒体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G641
  14. 福建省业余网球教练员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G845
  15. 中国碳排放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X502
  16. 公路环境影响公众参与评价量化模型研究,U41
  17. 建筑工程生命周期人体健康损害评价体系研究,R131
  18. 当代流行文化对“90后”价值观的影响研究,C913.5
  19. 流动人口的户籍迁移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C924.2
  20. 西安地区少年儿童网球运动开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G845
  21. 我国足球方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G843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美学 > 美学理论 > 美学流派及其研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