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碳排放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 者: 方勇
导 师: 张珍花
学 校: 江苏大学
专 业: 统计学
关键词: 碳排放 区域差异 面板数据模型 影响因素
分类号: X50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3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促进经济增长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当今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这与能源的消费有着紧密联系,然而大量消耗含碳能源会直接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这无疑给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成为各国政府一致努力的目标,因此,本文围绕我国碳排放水平的相关话题展开研究,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根据中国各省区最近十年年均碳排放量的大小将全国分为重度排放区域、中度排放区域以及轻度排放区域,在此基础上从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以及碳排放强度三个方面对重度、中度以及轻度排放区域的碳排放水平的差异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表明,从碳排放总量来看,重度排放区域最大,中度排放区域次之,轻度排放区域最小,这是不言而喻的;从人均碳排放量来看,重度排放区域依然最大,中度与轻度排放区域的差别不大;碳排放强度的情况与碳排放总量的情况相类似,依旧是重度排放区域最大,中度排放区域次之,轻度排放区域最小。就变化趋势而言,三大区域的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在逐年增长,而碳排放强度在逐年下降,且重度与中度排放区域的碳排放总量及人均碳排放量的差距在拉大,而中度排放区域与轻度排放区域碳排放总量及人均碳排放量的差距在缩小,三大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差距较稳定。在三大区域的碳排放水平存在差异的基础上,本文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重度、中度以及轻度排放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认为,能源消费强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是显著影响重度、中度以及轻度排放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共同因素,另外,能源消费结构和人口规模也是显著影响重度排放区域与中度排放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因素,产业结构只对轻度排放区域的碳排放强度有显著影响。基于能源消费强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是三大区域的同影响因素,本文从全国视角通过构建三次曲线模型来探讨碳排放强度与重度、中度以及轻度排放区域的共同影响因素之间的动态演变关系,结果发现,碳排放强度与能源消费强度之间呈现“N”型的关系,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现近似“倒U型”的关系。本文最后就重度、中度及轻度排放区域如何降低碳排放强度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对于重度排放区域,可以通过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缩小人口规模等措施来降低碳排放强度。对于中度排放区域,除了采取与重度排放区域相同的措施以外,还可以通过降低能源消费强度来降低碳排放强度,即通过降低碳排放总量来降低能源消费强度,从而进一步降低碳排放强度。就轻度排放区域来说,除了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和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因素以外,还可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来降低碳排放强度。

全文目录


摘要  5-7ABSTRACT  7-11第1章 绪论  11-19  1.1 选题背景  11-12  1.2 研究意义  12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7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5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5-17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7-18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7    1.4.2 研究方法  17-18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8-19第2章 碳排放水平及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19-23  2.1 碳排放水平的理论分析  19-20    2.1.1 碳排放总量  19    2.1.2 人均碳排放量  19    2.1.3 碳排放强度  19-20  2.2 碳排放水平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20-23    2.2.1 能源消费结构  20    2.2.2 能源消费强度  20-21    2.2.3 经济发展水平  21    2.2.4 产业结构  21    2.2.5 人口规模  21-23第3章 中国碳排放水平的现状及区域差异分析  23-32  3.1 中国碳排放水平的现状  23  3.2 碳排放水平的区域划分  23-26  3.3 碳排放总量的区域差异分析  26-28  3.4 人均碳排放量的区域差异分析  28-29  3.5 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分析  29-32第4章 中国碳排放水平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32-52  4.1 面板数据模型简介  32-40    4.1.1 面板数据模型的定义  32    4.1.2 面板数据模型的分类  32-34    4.1.3 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34-37    4.1.4 面板数据模型的检验  37-40  4.2 碳排放水平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0-52    4.2.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40-41    4.2.2 变量说明  41    4.2.3 数据来源  41    4.2.4 实证分析  41-52第5章 中国碳排放水平与影响因素的动态演变关系探讨  52-57  5.1 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52-53    5.1.1 模型设定  52-53    5.1.2 数据来源  53  5.2 实证分析  53-57    5.2.1 三次曲线模型单位根检验  53-54    5.2.2 三次曲线模型的选择  54-56    5.2.3 三次曲线模型的回归结果  56-57第6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57-60  6.1 研究结论  57-58  6.2 对策建议  58-60致谢  60-61参考文献  61-66附录  66-7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2

相似论文

  1. 断指再植患者重返工作的影响因素分析,R658.1
  2. 对农村初级中学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G633.6
  3. 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B849
  4. 福建省业余网球教练员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G845
  5. 流动人口的户籍迁移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C924.2
  6. 西安地区少年儿童网球运动开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G845
  7. 我国足球方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G843
  8. 地州级卷烟销量预测影响因素研究,F224
  9. 农村留守儿童学业问题影响因素研究,G521
  10. 基于问题解决的物理初高中衔接研究,G633.7
  11. 中职学校课堂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G712.4
  12. 消费者对转基因食用油的认知及态度分析,F426.82
  13. 西南喀斯特地区不同石漠化阶段土壤黏土矿物组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X171
  14. 碳排放演化动力系统理论及演化情景分析,X502
  15. 江苏省典型区域农村地表水环境现状空间分析及污染评价,S271
  16. 建筑企业财务风险影响因素研究,F426.92
  17. 江苏省水稻、小麦施肥现状的分析与评价,S511
  18. 中亚热带典型植物甲烷排放影响因素及来源探究,S718.4
  19. 中国生猪生产的技术效率分析,F323.3
  20. 城市居民的公民参与;结构与测量,B849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 一般性问题 > 污染分析与测定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