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彷徨与寻求
作 者: 李军
导 师: 张生庭
学 校: 西北师范大学
专 业: 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兰斯顿·休斯 文化隐喻 歧视 种族主义
分类号: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遵循隐喻(文本的实体)与文化(文本的内涵)的关系,运用文化隐喻批评理论,分析了兰斯顿·休斯的自传《大海》里所透视出的丰富的文化意象。人类文明总是在一种困境中挣扎,而文化的相互沟通与交融更是在考验着人类的智慧和品质。意识到文化危机是每一个关注人类远景者的责任。兰斯顿·休斯就是这样一位作家,他一生在致力倡导美国多元文化。并批评了导致这种破坏的思想渊源----白人文化中心主义。他从关注美国黑人文化的命运出发,为我们展现了他的多元文化观。美国及整个世界面临的文化冲突与危机,也正是作者所关注的。休斯是现代美国杰出的黑人诗人、小说家和剧作家,一生的创作体裁十分广泛,囊括了诗歌、小说、戏剧、短篇故事等多种文学样式。他的作品怀着极大的同情描写美国黑人的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抨击白人种族歧视现象,唤起黑人民众的觉悟和自豪感。本论文将通过对休斯的自传《大海》的文化隐喻分析,进一步揭示和论证他的这种多元文化观。简言之,以隐喻之表象,展现文化之诉求。本论文共分五部分。第一章“引言”部分扼要介绍兰斯顿·休斯的生平及其创作,从总体上把握作者独特的生活经历对其思想的影响。其次是兰斯顿休斯自传《大海》的介绍,再者是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二章是文献回顾部分。这一部分首先回顾了兰斯顿休斯多元文化观的发展。然后重点梳理了对其作品《大海》的最新研究。透视了其作品中对种族歧视、身份、以及美国黑人文化命运的关注。最后阐述他的多元文化观。第三章文化隐喻批评,这一部分从介绍隐喻的研究开始,详细梳理了隐喻的研究的成果。指出隐喻研究多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展开的,而本文对隐喻的探讨是从文化批评的角度入手。在本文中隐喻和文化的关系就是一种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文章正是通过隐喻这一桥梁来进行文化的阐发。呈现出休斯对美国文化的解构。第四章基于文化隐喻批评理论来透视在兰斯顿·休斯的自传《大海》中的隐喻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第一部分是对文本的标题“大海”进行文化隐喻的分析;第二部分是基于情节的文化隐喻分析;第三部分对小说中特定的场所进行分析;最后一部分部分是对人物所隐喻的文化分析。这一章以隐喻为中轴,力图探求《大海》里丰富的文化内涵:指出《大海》不仅仅是兰斯顿·休斯的一部成长史,更是一部美国社会文化冲突的演变史。文本中兰斯顿·休斯处处透露出他对美国文化的一种彷徨与寻求。在彷徨中寻求,在寻求中彷徨。通过文化隐喻的分析,本文指出:休斯在解构美国文化的同时更是要建立一种多元文化,追求白人文化和黑人文化的平等,即追求文化的和谐。最后结论部分通过以上分析,指出休斯不仅透露出他对美国文化的一种反拨—白人文化中心主义,同时也表现出对美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一种积极态度。最后指出建立多元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建构和谐的多元文化即是文化演进的姿态,更是人类文明相互推进的姿态。
|
全文目录
Abstract 6-8 摘要 8-10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0-16 1.1 Brief Introduction to Langston Hughes and His Works 10-13 1.2 Introduction to The Big Sea 13-14 1.3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hesis 14-16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16-20 2.1 Studies Abroad 16-17 2.2 Studies at Home 17-20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20-25 3.1 Introduction to Metaphor 20-22 3.2 Cultural Metaphor 22-25 Chapter Four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al Metaphor in The Big Sea 25-50 4.1 The Fiction Title as Cultural Metaphors 25-29 4.1.1 The Metaphor of the Life 27-28 4.1.2 The Metaphor of the Multi-cultures 28-29 4.1.3 The Metaphor of the Human’s Ideal 29 4.2 Plot as Cultural Metaphors 29-34 4.2.1 “Malone ”as Metaphor of a Miniature of Society 30-31 4.2.2 The journey to Africa—The Pursuit for the Ideal 31 4.2.3 The Reflection on the Culture 31-34 4.3 Places as Cultural Metaphor 34-40 4.3.1 Africa—The Sign of Historical Memory 34-37 4.3.2 “Harlem”—A Miniature of the Black Culture 37-40 4.4 Characters as Cultural Metaphor 40-50 4.4.1 Father—As a Metaphor of Double-culture Identity /The Self-negative of Their Identity 40-42 4.4.2 Mother—As a Common Negro in America 42-43 4.4.3 The author himself—Brown Skin as the Negative Sign of Identity. 43-50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0-54 Bibliography 54-57 Acknowledgements 57
|
相似论文
- 农村失地妇女的就业状况研究,F249.2
- 《最蓝的眼睛》的生态女权主义解读,I712.074
-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研究,G249.2
- 媒介性别歧视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G206
- 柳美里与在日韩国人题材创作,I313.074
- 我国就业歧视及其法律规制研究,D922.5
- 论身高歧视的劳动法规制,D922.5
- 大学生就业歧视自我感知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G647.38
- 论我国反性别就业歧视的法律应对,D922.5
- 就业歧视的司法对策,D925
- “电信运营商价格歧视案”评析,D922.294
- 女性就业间接歧视及其法律规制,D921
- 乙肝歧视与公民基本权利保障,D921
- 我国艾滋病患者平等权法律保障机制研究,D921
- 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性别歧视问题的研究,G647.38
- 中国电视媒介“弱势群体歧视”现象的伦理分析,G206
- 中韩谚语中反映的性别歧视意识考察,H55
- 论福斯特的文化歧视《印度之行》的后殖民主义解读,I561
- 就业性别歧视与女性就业支持研究,C913.68
- 性别对东北财经大学2010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G647.38
中图分类: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