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H_2O-[Mmim]Cl体系的量热及其吸收式循环应用分析
作 者: 魏治
导 师: 郑丹星
学 校: 北京化工大学
专 业: 化学工程
关键词: [Mmim]Cl 比热容 溶解热 微量量热 吸收式循环
分类号: TB6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4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吸收式循环具有可直接利用低品位热源驱动、不使用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的CFCs为工质等优点,是一项重要的节能环保技术。循环工质对的性质决定了吸收式循环的操作工况和能量转化效率,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围绕混合工质体系的热物性及其在吸收式循环模拟分析的应用,本文对新型循环工质对开展了研究。提出以水和离子液体组成新型工质对。离子液体是一种绿色介质,是很多物质的优良溶剂,再加上其高沸点、低蒸汽压等优点,很适合作吸收剂。以N-甲基咪唑和一氯甲烷为原料,采用气液相反应法制备出1,3-二甲基咪唑氯盐([Mmim]Cl),并对精制后的产品进行了结构表征和纯度测量。使用BT2.15型Calvet微量量热仪,分别测量了H2O-[Emim]Br体系和H2O-[Mmim]Cl体系的比热容数据,并建立了体系比热容与温度和浓度的经验关联式。在此基础上,计算了体系的超额摩尔比热容、表观摩尔比热容和偏摩尔比热容数据。然后,测量了298.15K下H2O-[Mmim]Cl体系不同质量分数的溶解热,并建立了此温度下体系溶解热和浓度的模型。在比热容模型和溶解热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H2O-[Mmim]Cl体系的比焓与温度和浓度的模型,并绘制了该体系在101.325kPa时的焓—浓图。利用该体系的物性模型以及单效吸收式循环的计算模型,对H2O-[Mmim]Cl为工质对的循环进行了模拟计算。在发生温度为358.15K、冷凝温度为313.15K、蒸发温度为283.15K和吸收温度为303.15K的操作工况下,以H2O-[Mmim]Cl为工质对的单效吸收式循环有着比H2O-LiBr工质对更高的循环性能参数。并讨论了循环的发生温度、蒸发温度、吸收温度对循环性能系数、循环倍率和制冷量的影响。
|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6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6-24 1.1 引言 16 1.2 离子液体 16-18 1.2.1 离子液体的定义及分类 16-17 1.2.2 离子液体的性质 17 1.2.3 离子液体的合成方法 17-18 1.3 吸收式循环 18-21 1.3.1 吸收式循环及其工质对 18-20 1.3.2 离子液体工质对的研究进展 20-21 1.4 量热技术 21-23 1.4.1 量热学仪器和研究进展 21-22 1.4.2 比热容的量热研究进展 22-23 1.4.3 溶解热的量热研究进展 23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23-24 第二章 离子液体的制备 24-30 2.1 前言 24 2.2 实验药品及仪器 24-25 2.2.1 实验药品 24-25 2.2.2 实验仪器及器皿 25 2.3 [Mmim]Cl的制备 25-27 2.3.1 实验原理 25 2.3.2 合成实验步骤 25-27 2.3.3 精制实验步骤 27 2.4 样品的分析 27-28 2.5 小结 28-30 第三章 离子液体—水体系比热容的测量 30-49 3.1 前言 30 3.2 实验仪器 30-33 3.2.1 量热计主体 30-32 3.2.2 控制面板 32 3.2.3 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 32 3.2.4 工作原理 32-33 3.3 比热容测量原理及步骤 33-36 3.3.1 微量量热法 34-35 3.3.2 连续测量法 35-36 3.4 实验试剂 36-37 3.5 结果与讨论 37-48 3.5.1 仪器准确性验证 37-38 3.5.2 实验测量结果 38-39 3.5.3 数据的模型回归 39-41 3.5.4 比热容的比较 41-42 3.5.5 相关性质的计算 42-48 3.6 小结 48-49 第四章 离子液体—水体系溶解热的测量 49-54 4.1 前言 49 4.2 实验仪器 49 4.3 溶解热测量原理及步骤 49-51 4.3.1 量热系数的测量 49-50 4.3.2 溶解焓的测量 50-51 4.4 实验试剂 51-52 4.5 结果与讨论 52-53 4.5.1 实验结果 52 4.5.2 数据的模型回归 52-53 4.6 小结 53-54 第五章 H_2O-[Mmim]Cl吸收式循环热力学分析 54-64 5.1 热力学性质模型的建立 54-57 5.1.1 比焓及焓浓图 54-55 5.1.2 饱和蒸汽压 55-56 5.1.3 过热水蒸汽的比焓值方程 56-57 5.2 循环热力学分析 57-63 5.2.1 吸收式循环特性参数 58 5.2.2 循环模拟计算 58-59 5.2.3 计算结果与讨论 59-63 5.3 小结 63-64 第六章 结论 64-65 参考文献 65-69 致谢 69-70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70-71 作者和导师简介 71-72 北京化工大学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72-73
|
相似论文
- 沥青混合料热物性参数研究,U414
- 左金丸及类方寒热属性客观差异的生物热动力学研究,R285
- 相变储能砂浆的制备及性能的研究,TB34
- 水胶炸药胶体稳定性的研究,TQ560.1
- 水与咪唑类离子液体工质体系的相平衡,O642.42
- 典型危险化学品反应危险性分级与预防措施研究,X937
- 硫脲类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定量构效关系(QSAR)研究,O622.7
- 二苯醚及苯并噻唑类硫脲衍生物的合成、结构、热分析、生物活性及理论研究,O621.3
- 热泵工质溴化锂水溶液的蒙特卡洛分子模拟,TQ013.1
- 中药及中药金属络合物生物活性的微量量热法研究,TQ461
- 表面活性剂在非水溶液中的性质及应用研究,O647.2
- Octopirox中间体4-甲基-6-(2,4,4-三甲基戊基)-2-吡喃酮的合成及相关比热容的测定,TQ658
- L-α-氨基酸与锌盐反应的相化学及热化学性质研究,O642.4
- 萃取剂性质及溶剂萃取热动力学研究,TQ028
- 纳米薄膜比热容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和测试研究,TB383
- 形状规则食品冻结过程的研究,TS205
- 非饱和黄土温度场的数值分析,TU444
- 碳纳米管环的物理性能,O488
- 银基导电陶瓷复合材料工艺与物性研究,TB332
- 稀土三元合金热力学性质的EAM研究,O482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一般工业技术 > 制冷工程 > 制冷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