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硫脲类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定量构效关系(QSAR)研究

作 者: 班琦勋
导 师: 黄洁
学 校: 西北大学
专 业: 能源化工
关键词: 硫脲类化合物 比热容 热行为 量化计算 QSAR研究
分类号: O622.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4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硫脲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其分子结构与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和深究的问题。如果能找出并掌握这种关系的规律性,就可以有目的的去预测、设计和合成一些具有高活性的新化合物,既减少了研究工作中的盲目性,又节省了时间、人力财力且提高了新物质合成的效率。因此,对硫脲类化合物进行构效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论文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部分硫脲类化合物的合成和表征及性质研究,第二部分是硫脲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QSAR)研究。第一部分,合成了四种新的硫脲类化合物,4,4’-双(3-N-甲氧甲酰基硫脲)-二苯烷、4,4’-双(3-N-乙氧甲酰基硫脲)-二苯烷、4,4’-双(3-N-苯甲酰基硫脲)-二苯烷和4,4’-双(3-N-对甲氧基苯甲酰基硫脲)-二苯烷,用元素、红外等对其进行了表征;尝试培养其配体和配合物的单晶;测定了四种新化合化合物在283-353K的比热容,并计算了化合物在298.15K基准下的热力学函数;通过DSC-TG对其进行了热分解行为研究;对4,4’-双(3-N-甲氧甲酰基硫脲)-二苯烷和4,4’-双(3-N-乙氧甲酰基硫脲)-二苯烷进行了量子化学研究。第二部分,收集并拟合了44种硫脲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数据;用Gaussian 03W对这44种硫脲类化合物进行量化计算,收集了偶极矩、分子极化率、最高占据轨道能量、最低空轨道能量、自然原子电荷等一系列的量化描述符;用SPSS 16.0 for Windows对这些数据进行逐步多元线性回归的构效关系(QSAR)研究。QSAR研究结果表明,分子极化率和分子最高占据轨道能量是影响硫脲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的主要因素。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8
第一章 绪论  8-18
  1.1 引言  8-9
  1.2 量子化学概述  9-13
    1.2.1 量子化学的产生和发展  9-10
    1.2.2 量化计算方法及理论  10-12
    1.2.3 量子化学的应用  12-13
  1.3 QSAR概述  13-16
    1.3.1 QSAR的原理和功能  14
    1.3.2 QSAR的研究特点  14-15
    1.3.3 QSAR研究的任务、意义及前景  15-16
  1.4 本文的工作  16-18
第二章 二苯烷类硫脲类化合物的合成和表征  18-23
  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18
  2.2 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18-22
    2.2.1 4,4'-双(3-N-甲氧甲酰基硫脲)-二苯烷(AM)的合成及表征  18-19
    2.2.2 4,4'-双(3-N-乙氧甲酰基硫脲)-二苯烷(AY)的合成及表征  19-20
    2.2.3 4,4'-双(3-N-苯甲酰基硫脲)-二苯烷(AB)的合成及表征  20-21
    2.2.4 4,4'-双(3-N-对甲氧基苯甲酰基硫脲)-二苯烷(AMb)的合成及表征  21-22
  2.3 小结  22-23
第三章 硫脲类化合物的热性质和量子化学研究  23-47
  3.1 比热容的测定及热力学函数的计算  23-28
    3.1.1 比热容的测定结果  23-25
    3.1.2 热力学函数的计算  25-28
  3.2 化合物的热分解行为研究  28-30
    3.2.1 化合物AM的热行为  28-29
    3.2.2 化合物AY的热行为  29
    3.2.3 化合物AB的热行为  29-30
    3.2.4 化合物AMb的热行为  30
  3.3 化合物的量子化学研究  30-45
    3.3.1 AM的量化计算和结果讨论  30-38
    3.3.2 AY的量化计算和结果讨论  38-45
  3.4 小结  45-47
第四章 硫脲类化合物的QSAR研究  47-75
  4.1 建模的方法  47-53
    4.1.1 分子描述符的类型  47-49
    4.1.2 QSAR模型类型  49-50
    4.1.3 QSAR建模方法  50-52
    4.1.4 QSAR模型的检验  52-53
  4.2 硫脲类化合物的QSAR研究  53-74
    4.2.1 体系的选取  53-57
    4.2.2 描述符的选取  57
    4.2.3 QSAR模型的建立及检验  57-74
  4.3 QSAR模型结果与讨论  74-75
    4.3.1 极化率P对活性值lgEC_(50)的影响  74
    4.3.2 E_(HOMO)对活性值lgEC_(50)得影响  74-75
结论与展望  75-77
参考文献  77-82
附图  82-84
致谢  84-85
科研成果  85

相似论文

  1. 氮杂环类化合物在电喷雾质谱中的裂解机理研究,O657.63
  2. 沥青混合料热物性参数研究,U414
  3. PAN基碳纤维预氧化过程中的结构演变和动力学分析,TQ342.3
  4. 相变储能砂浆的制备及性能的研究,TB34
  5. 几种4-酰基吡唑啉酮类化合物的理论研究,O626
  6. 嘧啶、硫代酰胺化合物及其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与性质研究,O641.4
  7. FOX-7氨基闭环衍生物的合成、结构性质研究,TQ560.1
  8. 四嗪类含能化合物的合成、量子化学计算、热行为及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研究,TQ564
  9. 硝基烯胺结构有机盐的合成、结构性质研究,TQ560.1
  10. 抗高磷血症药物—碳酸镧的制备以及γ晶型尼龙6的热行为研究,R94
  11. 脯氨酸与肾上腺素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Q504
  12. 二苯醚及苯并噻唑类硫脲衍生物的合成、结构、热分析、生物活性及理论研究,O621.3
  13. 热泵工质溴化锂水溶液的蒙特卡洛分子模拟,TQ013.1
  14. 核磁共振在双过氧钒化合物与小分子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O641.1
  15. 二茂铁磺酰基双苯并咪唑化合物的合成、量化计算及生物活性测试,O627.8
  16. 新型高能钝感材料FOX-7衍生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TQ564
  17. 硫脲及噻唑烷二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分子结构和热分析,O626.25
  18. 锂离子电池的热特性研究,TM912
  19. 1,8-萘酰亚胺配体及其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O621.1
  20. 下一代电信网风险分析系统的研究与实现,TN915.09

中图分类: > 数理科学和化学 > 化学 > 有机化学 > 各类有机化合物 > 含硫化合物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