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冀中坳陷前第三系不整合与油气运聚关系

作 者: 臧明峰
导 师: 戴俊生;吴孔友
学 校: 中国石油大学
专 业: 构造地质学
关键词: 冀中坳陷 不整合类型 不整合纵向结构 油气运移 潜山油气藏
分类号: P618.1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249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冀中坳陷位于渤海湾盆地的西北部,是一个中、新生代多期次叠合改造盆地。自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等多期构造运动,形成了数个不整合,同时也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潜山。特别是燕山末期的构造运动使华北地台整体抬升,遭受长期的风化剥蚀,形成了区域性的不整合。本论文以“冀中坳陷前第三系不整合与油气运聚关系”为题,通过大量的二维和三维地震解释,把研究区不整合分为削截不整合、断褶不整合、平行不整合、削截-超覆不整合和断层-超覆不整合等五种类型,不同类型的不整合在空间上具有不同分布规律。录井、测井、岩心和野外踏勘资料表明,不整合在纵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结构,同时由于作用时间及方式、作用对象及其古气候、古环境的不同,导致不整合面纵向结构具有不同的组合形式。研究区主要发育11种岩性配置类型,不同类型的纵向结构其控油作用也不尽相同。对不整合纵向结构控藏进行实验模拟结果表明,不整合结构中砂、砾层均可能成为运移通道并聚集油,在注气模拟实验中,只有不整合结构中高部位的砂层才成为气体运移的通道及聚集部位。油气优先注入半风化岩层,如半风化岩层受侧向封堵,则不整合面之上底砾岩将成为油气运移通道,半风化岩层内油气将聚集成藏。扫描电镜、岩心观察、野外踏勘以及钻井统计表明,研究区半风化岩石溶蚀孔洞十分发育,厚度一股为几百米到上千米,是良好的储集层。冀中坳陷潜山可以分为地貌和构造潜山两大类,下属6种类型;油气主要依靠断层和不整合进入潜山,其运移方式有源内和源外两大类。油气由于受断裂、油源等因素的影响其运移距离一股不超过10km。与不整合有关的潜山油气藏主要有单断式、断垒式、断阶式、侵蚀型和断褶式共五种类型,其中前三种类型在研究区较发育。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10
第一章 前言  10-19
  1.1 论文来源和选题意义  10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0-16
    1.2.1 不整合类型  11-13
    1.2.2 不整合结构  13-15
    1.2.3 不整合成藏作用  15-16
    1.2.4 不整合研究的发展趋势  16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9
    1.3.1 研究内容  16-17
    1.3.2 技术路线  17-19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19-31
  2.1 沉积和构造演化  20-26
    2.1.1 沉积演化  20-22
    2.1.2 构造演化  22-26
  2.2 前第三系特征及分布规律  26-31
    2.2.1 前第三系  26-27
    2.2.2 前第三系不整合上覆和下伏地层特征  27-31
第三章 不整合剖面类型及分布规律  31-39
  3.1 不整合剖面类型  31-35
  3.2 不整合类型平面分布规律  35-37
  3.3 不整合类型与油气关系探讨  37-39
第四章 不整合纵向结构及分布规律  39-72
  4.1 不整合的形成过程  39-40
  4.2 不整合纵向结构存在的证据  40-43
    4.2.1 野外露头证据  40-41
    4.2.2 岩心观察  41-42
    4.2.3 录井及测井响应  42
    4.2.4 钻井情况  42-43
  4.3 不整合纵向结构  43-47
  4.4 不整合纵向结构模式  47-51
  4.5 不整合纵向结构分布  51-53
  4.6 不整合纵向结构通道类型  53-58
  4.7 不整合纵向结构分层厚度  58-60
  4.8 风化淋滤带与古岩溶  60-65
  4.9 半风化岩石的镜下观察  65-67
  4.10 物理模拟实验  67-72
    4.10.1 实验模型、条件和方法  67-68
    4.10.2 实验过程及现象  68-70
    4.10.3 实验现象讨论  70-72
第五章 潜山类型及油气藏  72-90
  5.1 潜山及潜山分类  72-75
    5.1.1 地貌潜山  73
    5.1.2 构造潜山  73-75
  5.2 潜山带分布规律及模式  75-77
    5.2.1 饶阳式潜山分布模式  76
    5.2.2 霸县式潜山分布模式  76-77
  5.3 潜山油气运移  77-86
    5.3.1 烃源岩类型及分布特征  77-78
    5.3.2 输导体系  78-81
    5.3.3 供烃方式类型  81
    5.3.4 油气运移模式  81-86
    5.3.5 油气运移距离  86
  5.4 潜山油气藏类型  86-90
    5.4.1 单断式潜山油气藏—任丘潜山  87
    5.4.2 断垒型潜山油气藏—苏桥潜山  87
    5.4.3 断阶式潜山油气藏—八里庄-薛庄潜山带  87-88
    5.4.4 侵蚀型潜山油气藏—霸28井  88-89
    5.4.5 断褶潜山油气藏  89-90
结论  90-92
参考文献  92-97
附录  97-9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9-100
致谢  100

相似论文

  1. 基于地球物理特征的岩相古地理研究,P618.13
  2.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新闻翻译,H059
  3. 松辽盆地长10区块扶余油层油气成藏规律研究,P618.13
  4. 城镇中心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研究,G77
  5. 回归后香港武侠电影的类型流变,J905
  6. 琼东南盆地油气运移动力特征分析,P618.13
  7. 潜山裂缝储层预测技术研究与应用,P618.13
  8. 冀中坳陷潜山类型及其演化特征研究,P618.13
  9. 歧口凹陷埕北断阶带油气运聚成藏机制研究,P618.13
  10.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油源对比与成藏过程分析,P618.13
  11. 构造变形与烃类充注效率油气运移检测系统研究与设计,P618.13
  12. 塔中地区卡1区块志留—石炭纪碎屑岩沉积微相研究及有利区预测,P618.13
  13. 东营凹陷永新地区古近系油气运聚规律及成藏模式研究,P618.13
  14.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砂体输导体系与油气成藏研究,P618.13
  15. 长岭凹陷东岭地区地震资料构造解释研究,P631.44
  16.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油气生成与成藏研究,P618.13
  17. 海拉尔盆地油气分布规律研究,P618.13
  18. 尚家油田扶杨油层油气富集规律研究,P618.13
  19. 含氮化合物与有机包裹体的地质应用,P618.13
  20. 准噶尔盆地乌—夏断裂带砂体连通性及其成藏作用,P618.13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矿床学 > 矿床分类 > 燃料矿床 > 石油、天然气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