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松辽盆地长10区块扶余油层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作 者: 雷琳
导 师: 付广
学 校: 大庆石油学院
专 业: 油气田地质工程
关键词: 长10区块 扶余油层 青一段源岩 油气运移 油气成藏 主控因素
分类号: P618.1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4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充分利用研究区现有资料,对松辽盆地长10区块扶余油层顶面的古构造进行恢复,研究朝阳沟阶地薄荷台鼻状构造演化历史,断裂发育及其演化特征,总结松辽盆地长10区块断裂主要活动时期及断裂发育类型,通过钻井资料和地震资料对该区块沉积类型及砂体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松辽盆地长10区块扶余油层油气藏类型及分布规律;确定油气来源,计算源岩供烃能力;研究松辽盆地长10区块扶余油层油气运移机制,油气成藏模式,总结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油气成藏的主要时期,最终对其油气分布有利区进行了优选。通过研究认为,朝阳沟阶地薄荷台鼻状构造是一个长期继承性发育的古构造,其扶余油层主要由坳陷期断裂构成。松辽盆地扶余油层油气藏类型主要有断层—岩性、断层遮挡、断块和岩性油藏4种,其中以断层-岩性和断块油藏最多。长10区块扶余油层在剖面上油主要分布在FI油层组、少量分布在FII油层组,由构造低部位至构造高部位含油层位由多变少,分布关系最多为上油下水,其次是上水中油下水,最少为上水中气油下水;在平面上油主要分布在构造斜坡上,少量分布在构造高部位,油主要分布在断裂密集带上,上油下水主要分布在断裂密集带北部,南部又出现了上水中油下水和上水中气油下水分布。长10区块扶余油层原油主要来自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其生烃能力强,总生烃量为171.19×108t。长10区块扶余油层油气成藏模式是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在超压作用下通过源断裂向下伏扶余油层“倒灌”运移,然后再在浮力的作用下沿断裂密集带配合砂体向长10区块侧向运移,在构造高部位的断层-岩性、断块、断层遮挡和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长10区块扶余油层油气成藏主要受区域构造形态,断裂密集带,断裂与砂体配合形成的输导通道,高断块4个主控因素的控制。结合该区青一段源岩生排烃史、断裂活动史、圈闭形成史恢复结果得到,长10区块扶余油层油气成藏的主要时期应为明水组沉积末期。研究区长10区块内利用有利河道砂体叠合圈定的目标区有8处,但因油源有限,南部的目标区Ⅵ、Ⅶ、Ⅷ仍存在较大风险。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7
创新点摘要  7-9
前言  9-13
第一章 区域石油地质特征  13-19
  1.1 构造及其演化特征  13-15
  1.2 断裂及其活动特征  15-17
  1.3 沉积类型及砂体分布特征  17-19
第二章 油气藏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19-29
  2.1 油气藏类型  19-23
  2.2 油气水分布规律  23-29
    2.2.1 油气在剖面上的分布  23-26
    2.2.2 油气在平面上的分布  26-29
第三章 油气来源及源岩供烃能力  29-44
  3.1 油气来源  29-36
  3.2 源岩供烃能力  36-44
    3.2.1 源岩的发育和分布特征  36-42
    3.2.2 源岩生排烃强度及总量评价  42-44
第四章 油气运移机制及成藏模式  44-53
  4.1 油气运移机制  44-52
    4.1.1 油气在超压作用下通过源断裂的倒灌运移  44-50
    4.1.2 油气在浮力作用下通过断裂和砂体的侧向运移  50-52
  4.2 油气成藏模式  52-53
第五章 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及成藏时期  53-64
  5.1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53-62
    5.1.1 距油源越近越有利于油聚集成藏  53
    5.1.2 断裂密集带是油运移聚集的主要区域  53-54
    5.1.3 断裂与砂体配合形成的输导通道控制着油气聚集的部位和层位  54-58
    5.1.4 高断块圈闭是油聚集的主要场所  58-62
  5.2 油气成藏时期  62-64
第六章 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有利勘探区预测  64-69
结论  69-70
参考文献  70-73
发表文章目录  73-74
致谢  74-75
详细摘要  75-83

相似论文

  1. 山东省第三纪盐类矿产沉积主控因素的研究,P619.211
  2. 临南洼陷沙三段岩性油气藏含油性定量评价及预测,P618.13
  3. 齐家—古龙地区向斜成藏机制研究,P618.13
  4. 英买力地区古近系末期流体势场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成藏的影响,P618.13
  5. 扶新隆起带扶余油层测井资料岩性识别及岩相划分,P631.84
  6. 低渗透砂岩储层分类研究,P618.13
  7. 南贝尔凹陷南屯组一段油气富集规律研究,P618.13
  8. 双城油田扶一组、扶二组沉积特征研究,P618.13
  9. 敖南油田黑帝庙油层构造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P618.13
  10. 杏树岗地区扶余油层储层评价,P618.13
  11.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8油藏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研究,P618.13
  12. 塔南凹陷储层特征及评价研究,P618.13
  13. 东营凹陷中深层压力系统特征与演化研究,P618.13
  14. 高尚堡油田南部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P618.13
  15. 琼东南盆地油气运移动力特征分析,P618.13
  16.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及东沙隆起结构构造特征、演化及其与油气成藏关系讨论,P618.13
  17. 歧口凹陷埕北断阶带油气运聚成藏机制研究,P618.13
  18.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油源对比与成藏过程分析,P618.13
  19. 松辽盆地杏南地区扶余油层构造特征与储层预测研究,P618.13
  20. 辽河滩海地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P618.13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矿床学 > 矿床分类 > 燃料矿床 > 石油、天然气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