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区域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作 者: 郭成利
导 师: 董晓峰
学 校: 兰州大学
专 业: 城市与区域规划
关键词: 资源承载力 土地资源 相对资源承载力 生态环境治理 陇南 灾后重建 对策建议
分类号: F061.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505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资源承载力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任何区域的发展都要在资源承载力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否则区域发展将不可持续。当前,如何处理好资源与人口、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成为区域发展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科学界研究的热点。甘肃陇南因自然环境复杂、生态脆弱,加之长期不合理开发,造成了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社会经济发展长期落后。5.12地震的发生更加剧了当地资源环境的恶化。针对目前陇南发展现状,对其进行资源承载力分析,对支持当地经济发展、较好开展灾后重建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当前,灾后重建是灾区发展的重中之重。对于陇南这样自然环境复杂的山地型区域,其过去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进行重建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对问题进行反思,探索选择真正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本研究首先回顾了国内外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资源承载力的理论演变、评价进展和研究方法等。结合陇南实际,确定了陇南资源承载力评价分析因子及研究框架。首先,基于不同参考区,以相对资源分析方法对陇南市域、各县区的资源承载力进行了评价分析;并对各县区的建成区进行多因素的承载力研究;从1998—2007年陇南市域、各县区相对资源承载力中可以得出结论:①区域综合资源承载中,自然资源承载力较经济资源承载力贡献较大;②陇南综合承载力一直处于超载状态,但超载整体有下降趋势;③陇南各县区中,武都区、文县、宕昌县、西和县、康县和礼县均长期处于超载状态,武都区超载比较严重;而成县、徽县、两当县承载力具有富余,且成县富余空间较大。④结合人类发展指数,提出成县、徽县、两当为人口发展区;康县、礼县为人口稳定区;其他县区为人口发展限制区。其次,对陇南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了分析研究,可看出:①以耕地资源为主的土地资源有限,且空间分布不平衡,与人口分布失衡。②从人均粮食消费看,近十年来,处于超载的为武都、宕昌、康县、文县、西和、礼县,其中武都、礼县超载严重。处于承载盈余有成县、两当、徽县。其中成县和徽县盈余空间比较大。第三,利用生态足迹方法对陇南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分析,表明陇南总的生态盈余不是很多,而且耕地、草地、化石燃料和建筑超负荷运行,林地有很大发展空间。并针对生态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治理对策与建议;最后,从可持续的角度出发,提出灾后重建应以安全为理念,始终贯彻在重建的各个环节上。并对陇南城镇发展模式、陇南灾后重建及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6
ABSTRACT  6-11
第一章 绪论  11-16
  1.1 研究背景  11-12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13
    1.2.1 选题目的  12
    1.2.2 研究意义  12-13
  1.3 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13
  1.4 研究方法和资料获取  13-16
    1.4.1 研究分析方法  13-14
    1.4.2 研究资料  14-16
第二章 理论研究综述  16-25
  2.1 承载力理论演进  16-18
    2.1.1 资源特征  16
    2.1.2 承载力演变  16-18
  2.2 承载力评价研究进展  18-21
    2.2.1 国外承载力评价研究  18-20
    2.2.2 国内承载力评价研究  20-21
  2.3 承载力研究方法  21-24
    2.3.1 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法  21-22
    2.3.2 供需平衡法  22
    2.3.3 生态足迹法  22-23
    2.3.4 状态空间法  23
    2.3.5 相对资源法  23
    2.3.6 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法  23-24
  小结  24-25
第三章 陇南市概况及灾情分析  25-31
  3.1 陇南市概况  25-27
    3.1.1 地质地貌环境  25-26
    3.1.2 资源条件  26-27
    3.1.3 社会经济发展  27
  3.2 灾区陇南灾情  27-29
    3.2.1 灾情统计  27-28
    3.2.2 经济损失巨大  28
    3.2.3 基础设施受损严重  28-29
  3.3 甘肃灾区灾情特点分析  29-30
    3.3.1 余震频率高,次生灾害多  29
    3.3.2 安全隐患较多,损失严重  29
    3.3.3 重灾区多属高山区,环境复杂  29
    3.3.4 区域超载严重,资源承载力较低  29-30
    3.3.5 灾区房屋抗震级别低  30
  小结  30-31
第四章 陇南市区域资源承载力  31-49
  4.1 研究方法  31-32
  4.2 陇南市域资源承载力  32-35
    4.2.1 基于全国层面资源承载力对比  32-33
    4.2.2 基于甘肃省层面资源承载力对比  33-34
    4.2.3 陇南市综合相对资源承载力  34-35
  4.3 陇南市各县区资源承载力  35-43
    4.3.1 基于全国层面资源承载力对比  35-36
    4.3.2 基于甘肃省层面资源承载力对比  36-38
    4.3.3 基于陇南市层面资源承载力对比  38-39
    4.3.4 陇南市各县区综合相对资源承载力  39-40
    4.3.5 陇南市人类发展水平及承载力划分  40-43
  4.4 陇南市各县区城区承载力  43-49
    4.4.1 基于地质地貌环境的承载力  43-44
    4.4.2 基于建设用地的城镇承载力  44-46
    4.4.3 基于水资源利用的城镇承载力  46-47
    4.4.4 基于生态环境的城镇承载力  47-49
第五章 陇南市土地资源承载力  49-57
  5.1 陇南市土地资源特征  49-53
    5.1.1 陇南市土地利用特征  49-50
    5.1.2 陇南市各县区土地利用基本特征  50-52
    5.1.3 陇南市农业资源特征  52-53
  5.2 基于粮食消费量层面的土地资源承载力  53-57
    5.2.1 陇南市域层面  54-55
    5.2.2 陇南市各县区层面  55-57
第六章 陇南市生态承载力及生态环境治理分析  57-71
  6.1 陇南市生态足迹分析  57-59
  6.2 陇南市生态环境存在问题  59-63
    6.2.1 人口超载严重,人地矛盾突出  60
    6.2.2 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生态脆弱  60-61
    6.2.3 森林资源分布不均,整体生态防护作用较弱  61
    6.2.4 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林地生产建设水平低  61-62
    6.2.5 人类过渡开采与保护不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62-63
  6.3 陇南市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策略  63-71
    6.3.1 切实控制人口增长,促进全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63-64
    6.3.2 加强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的保护  64-65
    6.3.3 加大退耕还林、荒山绿化的力度  65
    6.3.4 加强矿山生态及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65-66
    6.3.5 探索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66-67
    6.3.6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保护机制  67-68
    6.3.7 加大各重点城镇环境生态保护与治理力度  68-69
    6.3.8 加强农村能源建设,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69-70
    6.3.9 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  70-71
第七章 灾后重建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71-90
  7.1 重视安全理念,贯穿重建始终  71-74
    7.1.1 我国城市公共安全存在的问题  71-73
    7.1.2 我国城市公共安全建设的基本要求  73-74
  7.2 完善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  74-76
    7.2.1 国外应急管理体制取得的经验  74-75
    7.2.2 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建设建议  75-76
  7.3 逐步推进城镇空间发展优化  76-81
    7.3.1 陇南市山地城镇发展现状  76-78
    7.3.2 陇南市城镇发展机遇  78-79
    7.3.3 陇南市城镇化方向及重点  79-81
  7.4 重视灾后社会安定问题  81-86
    7.4.1 武都群体性事件经过  82
    7.4.2 武都区群体事件反思  82-84
    7.4.3 群体事件启示  84-86
  7.5 进一步开展区域资源承载力研究  86
  7.6 注重灾后环境评价与重建规划研究  86-87
  7.7 重视灾区生产恢复与居民就业  87
  7.8 提高建筑标准,提高重点设施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87-88
  7.9 重视灾区人居环境修复治理与实践研究  88-89
  7.10 重视灾区卫生防疫及心里救援干预  89-90
结语  90-93
参考文献  93-96
硕士期间科研情况  96-97
致谢  97

相似论文

  1. 农村群体性事件与基层政府治理对策研究,D631.4
  2. 基于政策变迁理论视角的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可行性及对策研究,D631.42
  3. 促进中职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G633.3
  4. 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策略研究,G206
  5. 西部地区土地资源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F301
  6. 临夏州农村贫困问题研究,F323.8
  7. 地震灾后重建中的人力资源开发研究,F249.2
  8. 基于系统动力学和系统优化的水资源承载力分析,X26
  9. 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环境治理,X321
  10. 灾后重建中地方政府间合作研究,D630
  11. 土地犯罪立法研究,D924.3
  12. 国家介入与村民行动,C912.82
  13. 我国外资企业税收流失问题研究,F812.42
  14. 云南省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实证研究,F752.8
  15. 昆明国际陆港发展战略规划研究,F259.27
  16. 蓥华山景区旅游的灾后重建研究,F592.7
  17.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土地资源整合利用研究,F301
  18. 陇南市耕地资源安全评价研究,F323.211
  19.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实证研究,F127;F224
  20. 常德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研究,F301
  21. 论土地资源的刑法保护,D924.3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学 > 经济学分支科学 > 发展经济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