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人跨文化敏感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作 者: 曾斌
导 师: 严文华
学 校: 华东师范大学
专 业: 应用心理学
关键词: 跨文化敏感性 人格特征 跨文化沟通自我效能感
分类号: B84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559次
引 用: 5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跨文化敏感性作为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核心能力之一,一直以来都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国内心理学界对此领域的研究甚少。对跨文化敏感性与大五人格、跨文化沟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更鲜有涉及。本文在综述各种跨文化敏感性定义之后,定义了中国人的跨文化敏感性:即中国人在与外国人在跨文化沟通中,理解、感受和欣赏文化差异的情感能力,这种能力具有动态性的发展特征。中国人的跨文化敏感性包括沟通卷入度、尊重文化差异、灵活变通性、差异和谐化、民族认同感和关系最优化这六个特征。本研究在Chen(2000)的跨文化敏感性问卷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方法编制了信度和效度较佳的中国人跨文化敏感性量表。本研究以全国六个城市的被试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初步调查了中国人跨文化敏感性现状,并探讨了跨文化敏感性与大五人格特征、跨文化沟通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中国人跨文化敏感性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做为一个对中国人跨文化敏感性测量的有效工具。2.中国人的跨文化敏感性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3.跨文化敏感性与跨文化沟通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正相关。4.跨文化敏感性与大五人格维度的的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开放性四个维度极其显著正相关;5.跨文化敏感性与大五人格维度的神经质维度显著负相关。6.用人格的五个维度、跨文化沟通自我效能感去预测跨文化敏感性,进入最后的回归方程的变量依次是开放性、宜人性、跨文化沟通自我效能感和尽责性。7.跨文化沟通自我效能感在人格的四个维度(外向性、尽责性、神经质、开放性)和跨文化敏感性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全文目录


摘要  6-7
Abstract  7-10
1. 前言  10-12
  1.1 研究目的  10
  1.2 研究意义  10-12
2. 相关文献综述  12-37
  2.1 跨文化敏感性  12-27
    2.1.1 跨文化敏感性的定义  12-15
    2.1.2 跨文化敏感性模型  15-20
      2.1.2.1 跨文化敏感性发展模型──DMIS模型  15-17
      2.1.2.2 Chen和Starosta的跨文化敏感性构架  17-19
      2.1.2.3 跨文化行动──学习模型  19-20
    2.1.3 国内关于跨文化敏感性的研究  20-24
    2.1.4 影响跨文化敏感性的主要因素  24-25
    2.1.5 对跨文化敏感性的评述  25-27
  2.2 人格的综述  27-31
    2.2.1 人格的定义  27-28
    2.2.2 五因素模型  28-30
    2.2.3 关于大五人格的相关研究  30-31
  2.3 跨文化沟通自我效能感  31-35
    2.3.1 自我效能感的涵义  31-32
    2.3.2 跨文化沟通自我效能感  32-33
    2.3.3 跨文化自我效能感相关研究  33-35
  2.4 问题提出  35-37
    2.4.1 问题的提出  35-36
    2.4.2 研究假设  36-37
3. 研究方法  37-51
  3.1 前期访谈  37-41
  3.2 问卷研究  41-51
    3.2.1 被试  41-42
    3.2.2 研究工具  42-43
    3.2.3 量表的项目分析及信效度检验  43-51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74
  4.1 跨文化敏感性与跨文化沟通自我效能感总体分析  51-52
  4.2 大五人格特征的总体分析  52
  4.3 人口统计学变量在各个量表上的差异性检验  52-58
  4.4 人格变量在跨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沟通自我效能感上的差异检验  58-63
  4.5 跨文化敏感性与人格特征、跨文化沟通自我效能感关系研究  63-64
  4.6 人格特征、跨文化沟通自我效能感与跨文化敏感性回归分析  64-71
  4.7 跨文化沟通自我效能感在人格特征及跨文化敏感性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71-74
5. 讨论  74-81
  5.1 中国人跨文化敏感性量表  74
  5.2 中国人跨文化敏感性总水平分析  74-75
  5.3 人口统计学变量与跨文化敏感性的关系  75-76
  5.4 人格各维度与跨文化敏感性的关系  76-78
  5.5 跨文化敏感性与人格维度的相关关系  78-79
  5.6 跨文化敏感性与其他变量的回归研究  79
  5.7 跨文化沟通自我效能感的分析  79-80
  5.8 跨文化沟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分析  80-81
6. 总结  81-84
  6.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81
  6.2 本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81-84
    6.2.1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81-82
    6.2.2 展望  82-84
附录一 量表样例  84-85
附录二 量表的项目分析  85-93
参考文献  93-98
后记  98

相似论文

  1. 护士心理一致感、人格特征与职业倦怠的相关性研究,R47
  2. 父亲教养方式对高中生考试焦虑的相关研究,G44
  3. 抑郁症患者的人格特征、应激与其发病关系的研究,R749.4
  4. 恶性肿瘤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与应激相关因素的初步研究,R395.1
  5. 大学生归因方式、人格特征与内疚关系研究,B844.2
  6. 青少年网球运动员人格特征、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的关系研究,G845
  7. 中医药类硕士研究生新生人格特征分析,B844.2
  8. 济南市两所初中学校学生自杀意念现状及相关因素的研究,B846
  9. 工商银行沈阳分行员工工作压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研究,F832.3;F224
  10.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与人格特征、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B844.2
  11.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人格特征与职业抱负的相关研究,B844.2
  12. 论人格特征商业利用之财产利益保护,D923
  13. 中学教师艾森克大三人格特征与工作倦怠的关系研究,G443
  14. 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感、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的研究,B844.2
  15. 失眠症患者人格特征与发病及中医证型相关性的研究,R256.2
  16. 足球球迷人格特征与其攻击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G843
  17. 苏州地区大学生自我管理及其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B844.2
  18. OLP患者人格特征的共性与应激反应的相关性研究,R749.2
  19. 跨文化沟通能力问卷的编制及测量,B841
  20. 中国人对在华外国人提供社会支持的意愿与行为,C912.4
  21. 公务员与企业管理者人格特征比较研究,F272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