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慈善美德及其社会价值研究
作 者: 闫钊
导 师: 程立涛
学 校: 河北师范大学
专 业: 伦理学
关键词: 慈善美德 人性论 慈善救助 道德人格
分类号: D632.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38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慈善是一种人类美德。慈善事业就是个人或社会团体基于慈悲、同情、救助等观念,为灾民、贫困者及其他生活困难者进行的帮扶、救助活动的统称。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有着乐善好施、扶贫济困、尊老爱幼、扶弱助残的传统美德,这些美德不仅植根于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信仰之中,体现于人们自觉自愿地扶贫济困的朴素行为之中,而且还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慈善文化,并指导一代又一代的人献身慈善事业。1994年中华慈善总会成立,在党和国家政府的支持下,在广大民众的热情参与下,我国的慈善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各地方涌现出大量的民间社会慈善组织,有些企业、社团甚至个人也建立起慈善机构,帮助因家困、贫弱、病残、受灾而需要帮助的人。从慈善美德本身加以思考,从人性和社会有机体的角度深入探究,唤醒人们的慈善意识,增强人们的慈善观念,培育现代社会的慈善文化,完善和健全针对于慈善组织和慈善救助的相关政策法规,已经成为推动我国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本论文从慈善的概念、分类和特征着手,然后阐述慈善美德的理论依据和实践途径,最后论述慈善美德的社会价值。内容上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慈善的概念、分类、特征。本部分首先从中国传统文化对慈善的解释、西方文化对慈善的解释和现代人们对慈善概念的理解和认识等三个方面着手,比较深入地对慈善的概念做了一个界定。然后结合当前社会各个阶层对慈善的认识理解和实践活动,将慈善分为宗族的慈善、宗教的慈善、政府的慈善和社会的慈善四类并分别进行论述。最后论述了慈善的无偿性、自愿性、民办性、社会性和无国界性等五个特征。第二部分是研究并阐述慈善美德的理论依据。本部分从中国儒家的人性论、社会有机体理论、人道主义理论等三个方面论述慈善美德的理论依据。儒学作为中国的一种观念形态的传统知识体系,蕴含着许多有助于慈善事业成长与完善的价值资源,比如,大多数儒家学者都赞同的性善论,就在我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本文从儒家人性论角度出发寻找慈善的思想理论基础。社会有机体理论就是将整个社会当作相互依存的有机体,社会是由活生生的个人组成的,处理好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有利于整个社会有机体和谐有序地运转,从这个意义上说,慈善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润滑剂作用,使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人道主义价值观是慈善事业的重要的精神支柱,没有各种形式的人道主义措施做基础,各种突如其来的灾难就无法战胜,不幸者的生存和幸福生活的权利就难以得到保障。在当代社会,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展开各种形式的人道主义的救助,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三部分是论述慈善美德的实践途径。慈善决不仅仅是善心、善念,否则,慈善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任何慈善都是指向实践的活动,都是社会民众自发进行的慈善救助活动。慈善救助已经不仅仅是政府和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而是一种全新的社会价值观。其目的是通过帮助社会上最困难的人,从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进步,有利于我国的社会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当前我国的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具有重要意义。第四部分是阐释慈善美德的社会价值。本部分从慈善美德对个人道德人格成长的意义、有利于社会公正与公平、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个方面论述了慈善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唤醒人们的慈善爱心,增强人们的慈善意识,更新人们的慈善观念,使慈善美德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发扬光大,吸引越来越多地组织、企业、团体和个人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总之,人人皆可做慈善,人人都可以成为慈善家。慈善就在我们身边,慈善是可以培养的,我们应该让慈善成为一种道德习惯,使慈善内化于心,形成一种道德修养和道德境界,一种自我价值和人生价值的体现。如果人们能够真正理解慈善的意义和价值,对于我国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以及推进公平和正义事业的发展,也能起到重要的推动促进作用。
|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6 英文摘要 6-10 引言 10-15 (一) 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0-12 (二) 本文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12-14 (三) 本文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4 (四) 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14-15 一、 慈善的定义、分类及特征 15-27 (一) 慈善的定义 15-18 (二) 慈善的分类 18-24 (三) 慈善的特征 24-27 二、 慈善美德的理论依据 27-32 (一) 儒家的人性论 27-28 (二) 社会有机体理论 28-30 (三) 人道主义理论 30-32 三、 慈善美德的实践途径 32-39 (一) 慈善救助的含义 32-33 (二) 慈善救助的对象 33-37 (三) 慈善救助的主要形式 37-39 四、 慈善美德的社会价值 39-43 (一) 对个体道德人格成长的意义 39-40 (二) 有利于实现社会公正与公平 40-41 (三) 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1-43 结论 43-45 参考文献 45-48 附录 48-51 后记 51-52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52
|
相似论文
- 行政人员道德人格研究,D035
- 人性论视角下的儿童观与儿童教育,G610
- 浅论牟宗三的政治哲学思想,B26
- 论新时期我国公务员道德人格塑造,D630.3
- 王充《论衡》性、命论之伦理思想研究,B82
- 荀子天人观的伦理意蕴,B222.6
- 《大学》新论:人性根基与大学之道,B222
- 中国传统行政人格的现代遗留与调适,D630
- 试论我国公务员道德人格及其塑造,D630.3
- 冯友兰《新世训》道德人格思想研究,B82
- 《中庸》人性论研究,B222
- 先秦儒家小人论,B222
- 孟子的人性善思想及其道德政治学说,B82
- 苏轼人性论研究,B244
- 道德人格词汇评定量表的编制,B82
- 叶适功利主义思想述评,B82-092
- 大学生参与慈善救助的行为、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D632.9
- 朱熹的“理气”论及人性论研究,B244.7
- 韩非子人性思想再研究,B226.5
- 卢梭自然主义哲学研究,B565
- 法家伦理思想探微,B82-09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国家行政管理 > 民政工作 > 其他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