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社会性软件的教师隐性知识共享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

作 者: 贾巍
导 师: 瞿堃
学 校: 西南大学
专 业: 教育技术学
关键词: 知识共享 教师隐性知识 社会性软件 教学反思
分类号: G451.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485次
引 用: 15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学校是知识密集性组织,而教育工作的载体教师,也就成了教育领域知识管理的重中之重。一方面,由于“隐性知识”本身具有优先性和个体性等特点,构成了教师个人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教师的“隐性知识”在教师群体之间不易实现共享,从而不利于全体教师共同实现专业发展。因此,探讨什么是教师隐性知识以及怎样更好的共享教师隐性知识对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提升学校整体的效能及竞争力、引领学生智慧成长都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解决当前校本教研和教师培训中的问题拓宽了视域。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方式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利用各种软件进行知识管理、发展个人兴趣、进行社会交往。与此同时Web2.0社会性软件以其人性、开放、参与、便捷等特点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其在理念和功能方面都对教师知识尤其是教师隐性知识的分享提供了支撑。基于此,本文在实地调研我国中小学教师隐性知识分享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社会性软件知识管理的功能,构建了基于社会性软件的教师隐性知识分享的模型,并在此指导下尝试构建了一个基于社会性软件的教师知识共享网络平台。文章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研究缘由,主要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以及研究思路与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为理论依据,对文中涉及的相关概念作了界定,并就知识管理、隐性知识、知识共享等理论做了梳理与评述;第三章为现实依据,对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个体及群体知识管理与分享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访谈,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总结了教师隐性知识分享的问题和困难:第四章为可行性分析,在前一章得出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目前中小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实际情况,探索社会性软件在教师个体知识管理与群体分享中的可行性;第五章为模型建构,在前面调研数据和可行性分析之后,以知识管理理论为指导,建构教师隐性知识分享的模型;第六章为平台设计与搭建,设计基于社会性软件的教师知识共享平台,实现和展示平台的功能模块;第七章为总结反思,对论文中建构的模型、平台及整篇论文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全文目录


摘要  9-10
Abstract  10-12
第1章 绪论  12-18
  1.1 研究的背景  12-13
    1.1.1 教育信息化的大势所趋  12
    1.1.2 知识管理理论在教育领域的渗透  12
    1.1.3 以社会性软件为代表的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  12-13
    1.1.4 教师专业发展和校本教研的现实需要  13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14
    1.2.1 隐性知识的研究现状  13-14
    1.2.2 社会性软件的研究现状  14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15
    1.3.1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15
    1.3.2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15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6
  1.5 论文结构  16-18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18-31
  2.1 知识与知识管理  18-21
    2.1.1 知识概述  18-19
    2.1.2 知识的分类与隐性知识  19-20
    2.1.3 知识管理  20-21
  2.2 隐性知识综述  21-24
    2.2.1 隐性知识内涵  21-22
    2.2.2 隐性知识的特点  22-23
    2.2.3 隐性知识的分类  23-24
    2.2.4 隐性知识的结构  24
  2.3 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研究  24-31
    2.3.1 知识共享理论  24-26
    2.3.2 教师隐性知识的界定及特征  26-28
    2.3.3 教师隐性知识共享及其意义  28-31
第3章 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现状调研与分析  31-43
  3.1 调研的设计与实施  31-32
    3.1.1 调查目的  31
    3.1.2 调查对象  31
    3.1.3 调查时间和方法  31
    3.1.4 调查内容  31-32
    3.1.5 问卷回收与处理  32
  3.2 调研结果与分析  32-40
    3.2.1 基本信息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32-33
    3.2.2 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33-38
    3.2.3 教师基本信息素养调查结果与分析  38-40
  3.3 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问题与对策  40-43
    3.3.1 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困难  40-41
    3.3.2 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对策  41-43
第4章 Web2.0社会性软件在教师知识共享中的应用  43-54
  4.1 Web2.0社会性软件  43-48
    4.1.1 社会性软件的定义  43-44
    4.1.2 社会性软件的要素  44-45
    4.1.3 社会性软件的分类  45-47
    4.1.4 社会性软件的层次关系  47
    4.1.5 Web2.0社会性软件的理论基础  47-48
  4.2 Web2.0社会性软件的知识管理特性分析  48-51
    4.2.1 社会性软件的工具特性  48-49
    4.2.2 社会性软件的教育知识管理功能  49-51
  4.3 Web2.0社会性软件对构建教师隐性知识共享模型的支持  51-54
    4.3.1 理念方面  51-52
    4.3.2 技术与功能方面  52-54
第5章 基于Web2.0社会性软件的教师隐性知识共享模型构建  54-65
  5.1 理论支撑  54-55
    5.1.1 社会建构理论  54
    5.1.2 社会互赖理论  54-55
    5.1.3 学习共同体理论  55
  5.2 思路与原则  55-57
  5.3 模型框架  57-60
    5.3.1 教师知识共享的链式结构  57-58
    5.3.2 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模型  58-60
  5.4 构成要素  60-61
    5.4.1 共享客体  60
    5.4.2 共享主体  60
    5.4.3 组织环境  60-61
    5.4.4 技术支持  61
  5.5 实现形式  61-64
    5.5.1 外显化的实现形式  61-63
    5.5.2 "原生态"的实现形式  63-64
  5.6 实施的策略和建议  64-65
第6章 基于Web2.0社会性软件的教师知识共享平台设计与搭建  65-86
  6.1 教师知识共享平台设计  65-71
    6.1.1 平台需求分析  65-66
    6.1.2 平台设计思想  66-67
    6.1.3 功能模块设计  67-70
    6.1.4 体系结构设计  70-71
  6.2 教师知识共享平台搭建  71-82
    6.2.1 开发环境与技术  72-74
    6.2.2 系统功能实现  74-82
  6.3 平台的试用与评价  82-86
    6.3.1 平台试用及评价方法  82
    6.3.2 评价内容  82-83
    6.3.3 评价结果及分析  83-86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86-88
  7.1 研究总结  86-87
    7.1.1 研究结论  86
    7.1.2 研究的特点和贡献  86
    7.1.3 研究中的不足  86-87
  7.2 后续研究展望  87-88
参考文献  88-91
附录  91-94
致谢  94-95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95

相似论文

  1. 高中生物反思性教学研究,G633.91
  2.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七年:一位亲历者的自我反思,G632.3
  3. 虚拟学习社区中影响学习者知识共享的因素探究,G434
  4. 知识管理视角下的教学反思研究,G420
  5.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反思策略探析,G633.2
  6. 中学思想政治(品德)教师专业发展研究,G633.2
  7. 供应商和制造商的知识共享问题博弈分析,F274;F425
  8. 知识共享和著作权制度的未来模式,D923.41
  9. 面向隐私保护的关联规则挖掘研究,TP311.13
  10. 基于本体打印机普适人机交互系统研究与设计,TP11
  11. 供应链成员间知识共享行为演化博弈模型,F224.32
  12. 变革型领导、团队心理安全对知识共享的影响研究,F224
  13. HPWS、知识共享、组织学习氛围对员工绩效的影响,F272
  14. CAS理论下的供应链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F224
  15. 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大学英语反思性教学研究,H319
  16. 基于博客的教师教学反思研究,G434
  17. 软件开发团队知识共享系统支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TP311.5
  18. 基于团队协作的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研究,F272.92
  19. 团队知识共享与工业设计绩效关系研究,F272.92
  20. 长沙师范学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研究,G659.2
  21. 基于Wiki的高校师生知识共享平台的研究,G647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教师与学生 > 教师 > 教师评定与任用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