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功能语义视角下的评价言语行为

作 者: 锁佳迪
导 师: 隋然
学 校: 首都师范大学
专 业: 俄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语义学 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三分法 评价述谓 评价语义特征 评价言语行为
分类号: H0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92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哲学发生极其重要转变,哲学家们开始以语言为研究对象,开创了全新的语言哲学时代(早期称作分析哲学)。哲学新浪潮波及语言学,语言学的发展随之呈现出新的趋势。具体表现在对语言的意义、形式化、功能性和共性的研究方面。语言的意义问题一直是语言学家和哲学家关心的中心问题。围绕这个问题产生了若干不同的意义理论,从而产生了若干不同的分析方法。本文拟在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对评价类型言语行为进行功能语义的探讨。研究对象及方法本文以言语行为理论为基本理论框架,以评价的语义为研究对象,以言语行为理论中语谓、语旨、语效三分法为具体研究方法,对相关学者著作中的思想进行分析和概括,并得出相关结论。研究目的及新意功能语义学的角度,对言语行为中的评价类型进行研究,从言语行为的语谓、语旨和语效层面对评价问题进行阐述,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作为言语行为的一种类型的评价的认识,为评价的意义研究提供新的分析和概括。研究过程中对将评价作为言语行为的一种分类做出肯定。结果表明言语行为理论用于研究评价问题是科学而有效的。本文在言语行为理论三分法的基础上全面而深入地探讨评价的述谓特点、语义特征以及语言世界图景中的相关因素与评价的关系和对其影响。研究成果可以为功能语义学研究提供有效论据,结论对翻译,外语教学和语言学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论文结构及主要内容本文由引言、论文主体三章,结束语以及参考文献六部分组成。引言:阐明选题原因、研究目的和任务、研究对象与方法以及材料选择。论文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理论部分。介绍莫斯科语义学派的产生及其对语言学的重大意义。包括该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以及相关理论学说和本文的理论基础。第二章明确俄语交际单位的研究范畴问题,分析语言学中的语法范畴,语义范畴和语用范畴以及相互间的交叉研究,根据隋然教授对于交际单位的范畴研究,肯定了本文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介绍以阿鲁秋诺娃,巴杜切娃,阿普列相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的俄罗斯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言语行为理论进行的研究评价。概括和分析间接语旨功能,评价作为一种间接言语行为,遵循规约性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准则。第三章研究评价意义问题。从语谓、语旨、语效三个层面分析了评价的述谓特点、语义特征,在自然语言中立足于语义——语用平面对评价言语行为进行了研究。结论总结了以上三章的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将评价作为言语行为的一种类型,从功能语义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的空间很大。

全文目录


内容提要  4-6
俄文摘要  6-9
引言  9-11
第一章 语义学概述  11-16
  1.1 莫斯科语义学派  11-12
  1.2 配价问题  12-16
    1.2.1 谓词  12-13
    1.2.2 配价理论  13-16
第二章 俄语交际单位的研究范畴问题  16-26
  2.1 语义范畴与语法范畴  16-17
  2.2 句法模式,语义模式与语用范畴  17-18
  2.3 语用及语义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18-21
  2.4 俄罗斯语言学界对言语行为的研究  21-23
  2.5 间接言语行为  23-26
第三章 评价意义  26-58
  3.1 综述  26
  3.2 评价的述谓特点  26-33
    3.2.1 评价性/情感性  26-28
    3.2.2 情感评价和理性评价  28-30
    3.2.3 表达性  30-31
    3.2.4 情感性  31-32
    3.2.5 强化性  32-33
  3.3 评价的语义特征  33-49
    3.3.1 评价中的主客体因素和评价因素中的主体性/客体性  33-38
    3.3.2 词汇的评价性和描述性意义  38-45
      3.3.2.1 形容词意义的描述性和评价性  39-41
      3.3.2.2 名词描述意义和评价意义  41-44
      3.3.2.3 动词的描述意义和评价意义  44
      3.3.2.4 副词的描述意义和评价意义  44-45
    3.3.3 感叹句的评价意义  45-49
  3.4 言语行为中的评价  49-58
    3.4.1 关于评价言语行为的综述  49-50
    3.4.2 评价及其语旨作用/表达  50-52
    3.4.3 评价中的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  52-54
    3.4.4 社会公约  54-55
    3.4.5 说话人和受话人因素(评价施为句)  55-58
结论  58-61
参考文献  61-63
语料来源  63-64
致谢  64

相似论文

  1. 不同性别大学英语教师指令性言语行为语用研究,H319
  2. 论普通语义学对其后语义研究的影响,H030
  3. “好汉两个半”中语音歧义的语用效果研究:言语行为理论视角,H313
  4. 荒诞中的现实—《房间》的文体分析,I562.073
  5. 道歉言语行为俄汉对比研究,H35
  6. 中国大学生汉英请求言语行为的中介文化风格实证研究,H319
  7. NSEFC教材中言语行为的语用评估,H319
  8. 《威尼斯商人》对话的语用分析,I561
  9. 英汉抱怨言语行为对比研究,H13
  10. 新闻言语行为分析及认知识解,H08
  11. 中国法庭话语的言语行为分析,H13
  12. 中美大学生反对语实施模式跨文化性别对比研究,H030
  13. 中学英语课堂评价型话语的性别差异研究,G633.41
  14. 壮泰否定句与言语行为比较研究,H218
  15. 俄语空间范畴及其在存在句中的运用,H35
  16. 从英语电影看拒绝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H314
  17. 英语脱口秀中的打探言语行为研究,H314
  18. 语言中的文化认同—对《我父亲的梦想》语篇语用分析,H315
  19. 言语行为理论下会话幽默的性别差异研究,H030
  20. 意象图式在意义构建过程中的作用,H030
  21. 行政公文语义的模糊语义学研究,H13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语言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