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不同产地吴茱萸主要药用有效成分分析研究及吴茱萸与小花吴茱萸的对比研究
作 者: 宫海明
导 师: 赵桦;刘发央
学 校: 甘肃农业大学
专 业: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
关键词: 吴茱萸 小花吴茱萸 挥发油 脂肪酸 微量元素 吴茱萸碱 吴茱萸次碱
分类号: R28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19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吴茱萸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中药材之一,同属的小花吴茱萸也是民间重要药材(现行《药典》中没有收录)。吴茱萸广泛的分布造成了各地吴茱萸的质量差异。由于分析方法与检测标准不同,长期以来对不同产地吴茱萸的质量评价不一。受西药评价模式的影响,现代中药材质量评价过于依赖单一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与比较,然而中药成分比西药复杂得多,因此中药材的功效是多方面的,笼统地以单一有效成分的含量作为吴茱萸品质优劣的评判标准显然是不够准确的。本试验以不同产地吴茱萸及小花吴茱萸为研究对象,采用统一分析方法,通过吴茱萸和小花吴茱萸中几种主要有效成分含量与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作为其质量评价的指标,对目前我国吴茱萸主产区药材和小花吴茱萸药材的质量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及评价,取得了以下结果:1.以挥发油成分种类及含量为指标研究不同产地吴茱萸和小花吴茱萸的品质差异。GC-MS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汉中、贵州、福建、江西四产地吴茱萸与汉中产小花吴茱萸果实共含有155种挥发油成分。其中有18种化合物是它们共有成分,分别占各自挥发油总量的94.74%,91.49%,91.04%,75.31%和77.44%。反式-罗勒烯、β-香叶烯和顺式-罗勒烯三种成分含量最高,分别占四个产地吴茱萸与汉中产小花吴茱萸果实挥发油总量的89.29%,84.68%、85.42%,68.99%和55.94%。2.以脂肪酸成分种类及含量为指标研究吴茱萸和小花吴茱萸的品质差异GC-MS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贵州产吴茱萸与汉中产小花吴茱萸的脂溶性成分中含量最高的是十四烷二烯酸、棕榈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四种成分总含量分别占贵州产吴茱萸和汉中产小花吴茱萸脂溶性成分的53.273%、62.177%;四种成分在贵州产吴茱萸脂溶性成分中含量依次为13.622%、15.506%、13.992%、10.153%,在汉中产小花吴茱萸中脂溶性成分中含量依次为29.817%、16.411%、9.250%、6.699%。3.以六种微量元素含量为指标研究不同产地吴茱萸和小花吴茱萸的品质差异。六种微量元素在不同产地的吴茱萸和小花吴茱萸中含量略有差异,以Ca和Na元素含量最丰富。4.以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含量为指标研究不同产地吴茱萸和小花吴茱萸的品质差异。吴茱萸碱含量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陕西城固产吴茱萸和陕西城固产小花吴茱萸,分别为0.311%和0.031%。吴茱萸次碱含量最高和最低的是分别是陕西汉中产吴茱萸和陕西城固产小花吴茱萸,分别为1.739%和0.188%。本试验从挥发油成分和含量差异、脂肪酸成分和含量差异、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含量差异、7种微量元素含量差异几个方面为质量标准分析研究了不同产地吴茱萸差异及吴茱萸和小花吴茱萸的差异,利用该质量标准对吴茱萸品质进行量化评价时,只需进行成分含量测定工作,大多数基层单位均具备条件,实用性强。由于该指标成分是“有限”和“量化”的,可以排除大量不可控成分的干扰,其专属性与重现性较好。同时各指标成分之间量化的比例又反映了量效信息,更符合中药的客观实际。各地生态因子的异质性可能是造成各地吴茱萸质量差异的主要原因,建议深入开展不同生态因子对吴茱萸品质影响的研究工作。而小花吴茱萸主要有效成分种类及含量与吴茱萸相似,有的成分还高于吴茱萸,因此,应对小花吴茱萸开展细致的研究,以便合理开发利用这一药用植物资源。
|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5 Abstract 5-9 前言(Preface) 9-10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0-17 1.1 吴茱萸和小花吴茱萸的生物学特性、用途及研究现状 10-14 1.1.1 吴茱萸和小花吴茱萸的生物学特性 10 1.1.2 吴茱萸和小花吴茱萸的生产状况、用途及研究现状 10-12 1.1.3 国内外中药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动态、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3 1.1.4 吴茱萸的质量评价 13-14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1.3 拟采取的研究方案 14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 1.4.1 不同产地吴茱萸主要药用有效成分分析研究 14 1.4.2 吴茱萸和小花吴茱萸的主要药用有效成分对比分析研究 14 1.5 研究方法 14-16 1.5.1 文献的搜集与整理 14 1.5.2 材料收集 14-15 1.5.3 不同产地吴茱萸和小花吴茱萸挥发油的提取、成分分析 15 1.5.4 不同产地吴茱萸和小花吴茱萸脂肪酸的提取、成分分析 15-16 1.5.5 不同产地吴茱萸和小花吴茱萸主要生物碱含量测定 16 1.5.6 不同产地吴茱萸和小花吴茱萸微量元素含量测定 16 1.6 技术路线 16-17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17-40 2.1 材料和方法 17-22 2.1.1 挥发油提取、测定 17 2.1.2 脂肪酸提取、测定 17-18 2.1.3 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含量测定 18-20 2.1.4 微量元素含量测定 20-22 2.2 结果分析与讨论 22-38 2.2.1 挥发油组成成分分析与讨论 22-32 2.2.2 脂肪酸组成成分分析与讨论 32-34 2.2.3 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含量分析与讨论 34-36 2.2.4 微量元素含量分析与讨论 36-38 2.3 结论与展望 38-40 2.3.1 结论 38-39 2.3.2 展望 39-40 参考文献 40-47 致谢 47-48 作者简介 48-49 导师简介 49-51
|
相似论文
-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R542.22
- 氯代甲氧基脂肪酸甲酯的合成及应用研究,TQ414.8
- 低温胁迫对荷那龙罗非鱼脂肪酸组成与含量的影响,S917.4
- 侧柏叶化学成分提取及活性功能研究,R284
- 磷石膏中微量组分对水泥熟料烧制及性能的影响,TQ177.3
- 杭白菊挥发油的提取及其在卷烟加香中的应用研究,TS264.3
- 鸡Δ~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启动子区域多态性及基因时空表达的研究,S831
- 脂肪酶催化猪油合成L-抗坏血酸脂肪酸酯,TS221
- 二次杀菌南京盐水鸭风味及脂肪氧化的影响分析,TS251.68
- 脂肪酶催化猪油合成Vc脂肪酸酯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TS202.3
- 洋葱假单胞菌S31脂肪酶的分离提取及其在食品中应用,TS201.25
- 三种水生植物生长对土壤性状和根际氮、磷耗竭的影响,S154.4
- 不同海拔地区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育过程中油分、脂肪酸积累差异分析,S565.4
- 番茄对稀土的耐性及修复污染环境的潜力研究,S641.2
- 普洱绿茶精粉对反式脂肪酸副作用的保护作用,R285.5
- 芜菁子化学成分的基础研究,R284
- 玉米皮膳食纤维对TFA致高脂血症小鼠血脂调节及抗氧化能力的研究,R589.2
- 两个与棉纤维发育相关基因的克隆与鉴定及七个与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S562
- 微量元素对学龄前儿童身体发育影响研究,R179
- 不同改良剂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的影响,S154.3
- 健康与腹泻仔猪粪样菌群的比较及猪源肠道丁酸产生菌的分离,S828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药学 > 中药化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