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撒尼村落形态和民居建筑研究
作 者: 杨世文
导 师: 苏晓毅
学 校: 西南林学院
专 业: 城市规划与设计
关键词: 村落形态 民居建筑 撒尼族
分类号: TU241.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166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石林成功申请“世界自然遗产”使石林地区在整个旅游和文化产业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同时也更加要求其对地区内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撒尼民居是其保护和开发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网络理论、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的指导下采用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相结合,模式法、归纳与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石林大糯黑村的村落形态和民居建筑进行研究。在对大糯黑村测绘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石林地区撒尼传统聚落和民居的初步研究体系;解析石林地区撒尼族传统聚落和民居的形成原因及形态特征;总结归纳出撒尼民居的基本形制、建筑要素、景观特色;分析提出对撒尼传统聚落和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模式。任何居住形态的产生都不是单一要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在历史、文化、宗教等人文因素和地形、土地、水源、材料等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聚落和建筑是人类生活世界的外在表现,是民族文化的实体呈现和表达;同时气候条件、构件方式和建筑材料促进一些表现成立,使人们找到与环境相适应的居住形态。不同于其它建筑类型,少数民族传统聚落和建筑基本上出自乡民之手并自然形成。它是人类与自然长期和谐共存,在特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对本民族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和诉求。聚落的形态及其景观正是这种朴素的与“自然共生”的意识形态的外在反映。聚落和建筑所呈现的丰富多彩的形式和风格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石林地区,聚落中传统民族文化模式、宗教信仰产生了独特的民族意识和民族价值观,加上聚落所处的地域、地形、材料、水源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撒尼族民居独特的气质。大糯黑聚落依山而建,历经百年,不仅在选址、择基、土地利用,对地形的适应和改造上有其独特的手法,在对从建筑单体造型到群体适应环境也具有其无可比拟的优点。本文以大糯黑撒尼民居为例,注重聚落和建筑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结合,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对撒尼族村落布局和建筑形态进行了一次较深入的探索。旨在以点带面,希望能对石林地区撒尼族乡土建筑研究有所启示。近年来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小城镇、村落的保护成为了国际遗产保护领域关注的热点,而石林风景区已成为世界自然遗产,这使得周边具有民族文化和带有民族符号的撒尼民居也成了开发和保护的重点。探索和提出一种良好的保护和利用模式将对保护和传承这里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产生积极的意义。撒尼族传统聚落和民居建筑是直接反映人与地域环境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物质载体。研究撒尼民居可以深入挖掘撒尼文化,为撒尼聚落和建筑的保护利用和更新提供调查测绘资料和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1 1 绪论 11-18 1.1 课题的缘起 11-12 1.2 研究现状 12-14 1.3 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14 1.4 研究范围 14 1.5 研究理论基础 14-16 1.5.1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14-15 1.5.2 网络理论 15 1.5.3 可持续发展理论 15-16 1.6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6-18 1.6.1 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 16-17 1.6.2 技术路线 17-18 2 撒尼村寨自然与人文背景分析 18-22 2.1 自然背景 18 2.2 人文背景 18-22 2.2.1 大糯黑简史 19 2.2.2 宗教信仰 19-20 2.2.3 风俗习惯 20-22 3 撒尼传统聚落形态及特征 22-43 3.1 大糯黑村的总体布局 22-23 3.2 聚落的选址 23-30 3.2.1 影响聚落选址的自然因素 24-26 3.2.2 影响聚落选址的社会因素 26-28 3.2.3 适应自然生态环境的村寨选址 28-30 3.3 撒尼聚落的选址原则 30-32 3.4 撒尼聚落的布局特征 32-38 3.4.1 自由灵活的布局形式 32-33 3.4.2 树形道路系统 33-36 3.4.3 多样的绿化景观 36-37 3.4.4 水系布局 37-38 3.5 聚落内的空间形态 38-43 3.5.1 聚落入口 38-39 3.5.2 聚落边界 39-40 3.5.3 聚落地标 40-41 3.5.4 聚落节点 41-43 4 传统民居建筑特征分析 43-68 4.1 撒尼建筑特征 43-49 4.1.1 空间构成要素 43-46 4.1.2 撒尼民居功能分区 46-49 4.2 撒尼民居建筑平面类型 49-59 4.2.1 线性院落 49-53 4.2.2 “L”型院落 53-55 4.2.3 三合院 55-57 4.2.4 “自由”型院落 57-59 4.3 撒尼民居建筑材料和建筑构造 59-63 4.3.1 建筑材料及利用 59 4.3.2 建筑结构体系 59-63 4.4 大糯黑撒尼民居构件要素 63-68 4.4.1 墙面 63-64 4.4.2 屋面 64 4.4.3 柱础和地坪 64-65 4.4.4 门窗 65-68 5 聚落空间和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前景 68-73 5.1 生态旅游的内涵 68 5.2 聚落发展面临的问题 68-70 5.2.1 人口容量问题 69 5.2.2 整体风貌与文化的丧失 69-70 5.3 保护和利用 70-73 5.3.1 保护与利用原则 70-71 5.3.2 保护与利用措施 71-73 6 结论 73-74 参考文献 74-76 致谢 76-77 附录 77-83
|
相似论文
- 基于建筑病理学理论的传统民居舒适性问题研究,TU-0
- 张家口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研究,TU241.5
- 旅游影响下村落向小城镇形态演变的研究,TU984
- 胶南山地传统村落及建筑文化研究,TU241.5
- 基于文化基因的乡村聚落形态研究,TU982.29
- 刍议当代中国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发展,J525
- 旅游城市化背景下的旅游村落形态发展研究,F592.7
- 传播·空间·建筑,G206
- 烟台牟平养马岛孙家疃村落与民居探究,TU-0
- 黎族传统村落形态与住居形式研究,TU-05
- 汉代民居与环境,K878.8
- 湘西山地村落形态特征研究,K928.5
- 从建筑到村落形态,TU-024
- 论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在关系,J50
- 陕西合阳灵泉村村落形态结构演变初探,TU982.29
- 陕西蒲城山西村村落形态结构演变初探,TU984.2
- 陕西城固原公村村落形态结构演变初探,TU984.2
- 滇西北地区用地环境与村落形态初探,TU-023
- 踏雪寻“驿”,TU-87
- 龙门古镇古村落研究,TU-092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建筑设计 > 民用建筑 > 居住建筑 > 传统住宅(民居)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