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共太行抗日根据地灾荒救治工作研究

作 者: 李新艳
导 师: 王强
学 校: 天津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共党史
关键词: 抗战时期 中国共产党 太行革命根据地 灾荒救治
分类号: K26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33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灾荒是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抗战时期,中国的灾荒现象十分严重。造成灾荒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一定的人为影响。对于灾荒救治,国统区和沦陷区政权虽然也曾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收效甚微。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创建革命根据地和局部执政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以民为本”的理念,不断变革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进行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从根本上解决了当时根据地包括灾荒在内的各种社会问题。中共太行抗日革命根据地在华北抗战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它直接威胁着日军在华北的统治。面对接踵而至的旱灾和蝗灾,边区政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广泛的社会动员,发扬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组织广大群众互济互助。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救灾手段的基础上大胆进行探索,开创了新的积极的救灾途径,带领和帮助边区军民进行生产自救。通过灾荒救治,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政治合法性不断增强。中国共产党救治灾荒的过程,也是教育群众、对群众进行革命思想启蒙的过程,灾荒救治同革命宣传紧密结合,广大群众的阶级意识最终转化为现实的革命行动,使革命力量不断壮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太行抗日革命根据地的灾荒救治工作,不仅帮助人民群众克服了生活困难,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而且也为新中国的救灾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全文目录


中文提要  4-5
Abstract  5-8
绪论  8-14
  一、选题缘由  8-9
  二、学术史回顾  9-11
  三、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11-14
第一章 抗战时期灾荒的成因  14-19
  一、灾荒的本质  14-15
  二、抗战时期灾荒产生的原因  15-19
    (一) 自然条件因素  15-16
    (二) 社会政治因素  16-19
第二章 1942-1945年太行区的灾荒及影响  19-26
  一、太行区的创建与区划变革  19-22
  二、1942-1945年太行区的旱灾、蝗灾  22-24
    (一) 旱灾  22-23
    (二) 蝗灾  23-24
  三、灾荒对社会及中共局部执政基础的影响  24-26
第三章 太行抗日根据地的救荒工作  26-39
  一、中国共产党对灾荒的认识  26-28
    (一) 中共对旱灾、蝗灾的认识  26-27
    (二) 中共对救灾与政治关系的认识  27-28
  二、中共中央的救灾对策  28-31
    (一) 救灾组织的设置  28-29
    (二) 灾荒救治的程序  29-30
    (三) 救灾相关法规的制定及工作人员的责任认定  30-31
  三、边区政府的灾荒救治  31-37
    (一) 第一阶段:实施传统灾荒救治措施  31-35
    (二) 第二阶段:开展生产自救运动  35-37
  四、灾荒救治中的政治动员  37-39
第四章 太行根据地的救荒成效及特点  39-51
  一、太行根据地灾荒救治成效  39-41
    (一) 标本兼治,共渡时艰  39
    (二) 实行生产自救,培育良好社会风气  39-40
    (三) 中共权力向农村深入渗透,增强了政治合法性  40-41
  二、根据地与国统区、沦陷区救灾模式的比较  41-45
    (一) 政治理念的根本区别  41-42
    (二) 灾荒救治路径的明显差异  42-45
  三、太行根据地灾荒救治特点  45-47
    (一) 大力开展社会互济运动  45-46
    (二) 自上而下发动全民开展生产渡荒运动  46-47
    (三) 把救荒与政治紧密联系  47
  四、太行根据地救灾经验  47-51
    (一) 充分发挥了两个系统的积极性,是战胜灾荒的关键  48
    (二) 坚持传统与现代救助方式相结合的政策,是战胜灾荒的根本措施  48-49
    (三) 救荒的组织和制度建设,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49-51
结语  51-52
参考文献  52-59
致谢  59

相似论文

  1. 福建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研究(1949-1976),D665
  2. 哲学视域下的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研究,D25
  3.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D61
  4. 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改革与完善的路径选择,D25
  5. 论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制度化建设,D262.11
  6.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的历史发展和现实启示,F301
  7. 郭沫若与中国共产党(1919-1958),D239
  8.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研究,D25
  9. 胡锦涛党建思想研究,D26
  10.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理论学习的认识和实践,D261
  11. 抗战时期四川农业贷款探析,K265
  12. 抗战时期四川省学生救助探析,K265
  13. 宋庆龄与中国共产党政治合作研究,K827
  14. 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制度基本框架建设研究,D262.11
  15. 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员教育创新研究,D267.6
  16. 中国共产党“五四”纪念评述之嬗变研究,K261.1
  17.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业贷款研究,K265
  18. 革命与乡村社会变迁,K265
  19.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商业发展研究,F729
  20. 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的日本人反战运动,K265.9
  21. “民主新路”何以可能,D621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