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民间原生态文化的美学价值

作 者: 陈瑶
导 师: 杨洪林
学 校: 武汉纺织大学
专 业: 美学
关键词: 原生态文化 美学价值 生态文化旅游 诗意栖居
分类号: B8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5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当代中国社会已步入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步丰裕,精神文化领域的需求日趋丰富多元。人们在接受,欣赏着各种媒介传播的海量的文化的同时,逐步从喧嚣城市的生态困境中“突围”,把目光转向长期被“遗忘”、“遮蔽”的民间、乡间,特别是广袤的农村。那里有瑰丽神奇的山水植被,质朴淳厚的乡土风情,自然原始的民间文艺,悠久灿烂的厚重历史及其珍贵的文化遗址等,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间原生态文化。民间原生态文化作为原居民“诗意栖居”的母体,不仅为原居民提供了弥足珍贵的亟待开发的资源,而且向走近大自然进行生态文化旅游的人们敞开了新的审美领域。当此时,人们对民间原生态文化开始进行新的审美观照,在享受审美愉悦的过程中身心得到解放,达到自由和谐的审美境界,民间原生态文化正日益凸显其珍贵的美学价值。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两圈一带”的发展战略,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纳入其中,充分显现出“民间原生态文化”的重要地位和经济、文化及美学价值。鄂西地区包括襄樊、荆州、宜昌、十堰、荆门、随州、恩施、神农架8个地市(州、林区)。鄂西蕴藏着丰富的绿色植被、神奇瑰丽的自然山水、优质丰富的矿产资源、原始淳朴的民族风情、绚丽多彩的民间文艺、悠久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址等,聚合成独具特色的“民间原生态文化”,成为弥足珍贵的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其他地方不可替代的潜在优势。考察研究鄂西原生态文化的美学价值,既是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现湖北又好又快发展的理论前提,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构“两型社会”,扩大对外开放的现实选择。论文首先阐述选题缘由和意义,将选题置于原生态文化的新领域里进行考察。其次,是对民间原生态文化进行理论探讨和界定,包括概念、特征及类型等。再次,对民间原生态文化的美学价值进行研究,力求把握其美学特质。最后,结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战略,对鄂西生态文化圈开发、建设进行美学思考,把握鄂西生态文化的美学内涵,探讨推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策略,提出合理化的方案与建议。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研究探讨原生态文化的美学价值的同时,服务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开发与建设,使美学研究回馈人民大众,抵达“诗意的栖居”的美好之境。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1
1 导论  11-21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6
    1.1.1 选题背景  11-14
      1.1.1.1 民间原生态文化研究的经济背景  11-12
      1.1.1.2 民间原生态文化研究的文化背景  12-13
      1.1.1.3 民间原生态文化研究的政治背景  13-14
    1.1.2 研究意义  14-16
      1.1.2.1 理论意义  14-15
      1.1.2.2 实践意义  15-16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16-21
    1.2.1 国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16-18
      1.2.1.1 关于原生态文化的研究  16-17
      1.2.1.2 关于生态美学的研究  17-18
    1.2.2 国内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18-21
      1.2.2.1 关于生态美学的研究  18
      1.2.2.2 关于民间原生态文化的研究  18-19
      1.2.2.3 关于民族文化的研究  19-21
2 民间原生态文化的界定  21-28
  2.1 何谓原生态  21-22
  2.2 原生态文化的含义  22-24
    2.2.1 民间原生态文化的概念  22-23
    2.2.2 民间原生态文化的生成  23
    2.2.3 民间原生态文化的转型  23-24
  2.3 原生态文化美学价值研究的意义  24-28
    2.3.1 拓展文化及美学的研究领域  24-25
    2.3.2 从美学视野建构升华生态文化  25-26
    2.3.3 生态文化宜于人类诗意的栖居  26-28
3 民间原生态文化的类型与特征  28-34
  3.1 民间原生态文化的类型  28-30
    3.1.1 自然的山水景观(物质文化遗产)  28
    3.1.2 民间文学艺术(原生态文学艺术)  28-29
    3.1.3 历史宗教遗址(历史宗教场所)  29-30
  3.2 民间原生态文化的特征  30-34
    3.2.1 空间维度的地域性  30-31
    3.2.2 时间维度的历时性  31
    3.2.3 传播方式的时代性  31
    3.2.4 形态特征的原始性  31-32
    3.2.5 审美风格的质朴性  32-33
    3.2.6 文化显现的自然性  33-34
4 民间原生态文化的美学价值  34-43
  4.1 民间原生态文化的情趣之美  34-37
    4.1.1 民间原生态文化纯真的人情之趣  34-35
    4.1.2 民间原生态文化纯朴的风俗之趣  35-36
    4.1.3 民间原生态文化自然的山水田园之趣  36
    4.1.4 民间原生态文化盎然的创意之趣  36-37
  4.2 民间原生态文化的理趣之美  37-40
    4.2.1 民间原生态文化的知识之趣  37-38
    4.2.2 民间原生态文化的哲理之趣  38-39
    4.2.3 民间原生态文化的理想之趣  39-40
  4.3 民间原生态文化的自由之美  40-43
    4.3.1 民间原生态文化彰显了人的本质力量  40-41
    4.3.2 民间原生态文化敞开了人的自由的无限性  41
    4.3.3 民间原生态文化体现了人自由的创造性  41-43
5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开发的美学思考  43-56
  5.1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美学内涵  43-47
    5.1.1 瑰丽壮美的山川  43-45
    5.1.2 质朴纯真的风情  45-46
    5.1.3 自然原始的遗址  46
    5.1.4 悠久灿烂的历史  46-47
  5.2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美学境界  47-51
    5.2.1 人与自然的互融共谐  48
    5.2.2 人与社会的互动共进  48-49
    5.2.3 人与文艺的互动共进  49-50
    5.2.4 人与人之间的理解融洽  50-51
  5.3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51-56
    5.3.1 以美学尺度正确处理文化景观保护、开发的关系  51-52
    5.3.2 加强生态文化传承主体的关切、保护与美育  52-53
    5.3.3 开发生态旅游文化产业、营造诗意栖居环境  53-54
    5.4.4 彰显民族文化特色、打造国际旅游文化品牌  54-56
结语  56-57
致谢  57-58
参考文献  58-62
附录  62

相似论文

  1. “纸”为心动—探索现代纸艺的魅力,J528
  2.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中的政府行为研究,F592.7
  3. 陶渊明诗文中的生态美学思想,I207.22
  4. 恩施州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研究,F592.7
  5. 基于生态文化的休闲渔村旅游开发和景观规划设计研究,TU986
  6. 中国指画艺术特色与美学价值研究,J205
  7. 刘震云现实题材小说的诗学分析,I207.42
  8. 钟山生态文化及其旅游价值研究,F592
  9.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发展研究,F592.7
  10. 生命诗境的美学——庄子审美人生境界思想研究,B83
  11. 从《丽水金沙》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J722.22
  12. 走在归家的路上——评于坚重建生命现场的诗学特征,I207.25
  13. 十堰市生态文化旅游研究,F592.7
  14. 诗意栖居之梦,I712
  15. 诗意的生活,B516
  16. 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与影视创作研究,J905
  17. 传播与当代回族乡村文化,G206
  18. 海德格尔诗意栖居理论研究,B516.54
  19. 儒道释美学与现代人的诗意栖居,B83
  20. 个性的抗争及为家庭和谐而做的让步,I712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美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