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从《丽水金沙》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作 者: 徐晓旭
导 师: 何平
学 校: 四川师范大学
专 业: 文艺学
关键词: 丽水金沙 非物质文化遗产 符号学 诗意栖居 狂欢话语
分类号: J722.2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3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她独有的民族精神全民性的活的记忆。面对“全球化”、“一体化”的冲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个民族沿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这样的背景下,《丽水金沙》撷取了云南8个少数民族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意象,以舞蹈诗画的形式在丽江上演,将丽江所拥有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记忆遗产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在同一时空下展现给中外游客,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商业价值。同时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由此引发了悖论,改编加工过的舞台艺术某种程度上破坏了文化艺术的“原生态”。本文拟运用符号学诗意栖居狂欢话语、接受美学等文艺理论对《丽水金沙》展开研究。第一章,《丽水金沙》内容概述及产生背景。对《丽水金沙》所蕴含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以“序”、“山”、“水”、“情”四个篇章进行详细介绍,指出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丽水金沙》所取得的商业成功与它所依托的文化土壤——丽江古城是分不开的,后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提供了文化空间。第二章,《丽水金沙》艺术风格读解。对《丽水金沙》所涵盖的原始文化艺术特征与改编后的舞台艺术进行对比,探寻改编后的艺术形式是否破坏了其文化艺术的“原真性”,是否把精髓丢掉。它赢得了市场和口碑,同时也遭遇了悖论,意义和价值究竟在哪。第三章,现代性经验美学视域下的《丽水金沙》。对《丽水金沙》的营销策略以及受众审美心理进行了调查分析,指出《丽水金沙》和丽江古城的商业火爆实则是大众文化背景下的狂欢。第四章,运用符号学、“诗意栖居”等文艺理论对《丽水金沙》进行多维解读,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阐释。结论:《丽水金沙》商业成功所引发的悖论对当今传统文化的保护与认知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面对这样一个现代化和传统之间相互利用、冲突,从而取得商业成功的例子,用文学理论来剖析其背后存在的深层次意义,对探讨如何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深远的意义。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9
引言  9-12
第一章 《丽水金沙》内容概述及产生背景  12-25
  第一节《丽水金沙》所蕴含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  12-15
    一、序篇:文字的记忆——关于《东巴经》的民族述说  13
    二、水篇:泼水节,编织南国世界水的依恋与梦幻  13-14
    三、山篇:绚彩呈现,多种民族节日的艺术登场  14
    四、情篇:《玉龙第三国》——忧伤凄美的殉情传说  14-15
  第二节 《丽水金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提供了新思路  15-18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界定  15-16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文化艺术的区别与联系  16-17
    三、《丽水金沙》——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成功案例  17-18
  第三节 丽江古城——《丽水金沙》商业成功所依托的文化土壤  18-25
    一、一座活着的城  19-21
    二、从丽江古城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的整体保护  21-25
第二章 《丽水金沙》艺术风格读解  25-39
  第一节 《丽水金沙》涵盖的原始文化艺术特征  27-32
    一、艺术起源:生活与艺术的诗意融合  27-29
    二、艺术特征  29-32
  第二节《丽水金沙》改编后的舞台艺术再生  32-39
    一、舞台布景  32-33
    二、内容设计  33
    三、表演者及表演心态  33-34
    四、服饰  34
    五、乐:“纳西古乐”的再生  34-39
第三章 现代性经验美学视域下的《丽水金沙》  39-51
  第一节 《丽水金沙》营销策略分析  39-41
  第二节 受众审美心理分析  41-44
    一、情感的宣泄  42-43
    二、猎奇心理  43-44
  第三节 大众文化背景下的狂欢  44-51
    一、《丽水金沙》:少数民族狂欢的缩影  44-46
    二、丽江古城:“狂欢节”式休闲广场的悖论  46-51
第四章 《丽水金沙》文艺理论的多维解读  51-70
  第一节 《丽水金沙》的文化符号学阐释  51-57
    一、旅游消费行为的符号学阐释  51-52
    二、文化符号意义的消解  52-56
    三、无墙的博物馆  56-57
  第二节 丽江古城,迷失在喧嚣扰攘的后工业文明中  57-64
    一、古城——纳西族先民诗意栖居之物化表现  58-59
    二、纳西文明即将消失  59-62
    三、《丽水金沙》——政府和市场结合的成功范例  62-64
  第三节 《丽水金沙》,在舞台的绚丽中缅怀逝去的“诗意栖居”  64-70
    一、后工业时代科学技术对文化艺术的影响  64-65
    二、诗意的再现  65-70
结语 《丽水金沙》:在生态文明的视野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70-72
参考文献  72-75
后记  75-77

相似论文

  1. 诗意的疏离:图文之间,J506
  2. 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高校传承问题的探究,G122
  3.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永新盾牌舞的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G852
  4.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D923.4
  5. 以刘翔的媒介形象为例看新闻传播的神话性,G206
  6.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存现状及保护策略研究,G122
  7. 古商城文化旅游开发研究,F592.7
  8. 符号学视角下的文本世界与人的生活世界,H0
  9. 影视植入式广告在品牌传播上的价值研究,F273.2
  10. 布努瑶密洛陀文化传承探究,C955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文圣拳的传承及创新发展研究,G852
  12. 当代社会变迁下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研究,J607
  13.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D922.16
  14. 道教场所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B958
  15. “胜浦三宝”文化内涵的探究与开发,G127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保护法律问题研究,G122
  17. 市场经济下对“高密三绝”的保护形式及功能价值探析,G124
  18. 对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体性特征及相关问题的探析,G122
  19. 马街书会中民间组织的角色研究,J826
  20. 从海城高跷秧歌变迁看民间艺人的能动作用,J722.211
  21. 文化人类学视域下的巴渝民歌文化初探,J607

中图分类: > 艺术 > 舞蹈 > 中国舞蹈、舞剧 > 各种舞蹈 > 民间舞蹈、民族舞蹈 > 民族舞蹈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