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间充质干细胞高分子量分泌成分对辐射性肠损伤的修复作用

作 者: 高志买
导 师: 范礼斌;张庆林
学 校: 安徽医科大学
专 业: 细胞生物学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辐射损伤 修复
分类号: R81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3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辐射损伤常发生在核爆炸、核泄漏、核恐怖及临床肿瘤病人的放疗过程中。体内代谢更新快的组织对射线最为敏感,如造血组织、肠道组织。腹部肿瘤病人接受一定剂量的照射,肠隐窝内的干细胞及肠绒毛结构都会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进而导致肠粘膜结构破坏,肠道的物理屏障和免疫屏障功能不再完整,肠腔内的大量致病生物及毒性物质进入血液和体液循环,引起全身病变,严重者引起全身多器官的感染、衰竭。最后导致死亡。目前,针对放射性肠损伤的治疗仍以对症治疗为主,多种细胞因子联合应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不是太理想,应用细胞因子的种类和组合方式也有待进一步探索优化。因此,探索促放射性肠损伤修复的有效方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最早是从骨髓中分离获得的一类独立于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HSCs)的成体干细胞,具有很强的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在相应的诱导环境下可以分化为中胚层来源的成骨、软骨、脂肪细胞,甚至分化为其他胚层的组织细胞。又由于MSCs的低免疫原性,MSCs被认为是最为理想的组织工程修复细胞。大量的临床实验也证明了MSCs在细胞治疗方面的优越性及可行性。移植到体内的MSCs通过什么机制发挥治疗作用,一直有几种不同的观点,(1)归巢到损伤的组织,并分化为该种组织细胞,起到组织修复的作用,(2)归巢到损伤组织,与相应的细胞融合,(3)进入体内的MSCs通过旁/内分泌的方式分泌大量的生长因子、趋化因子发挥治疗作用。已实验证实,MSCs在培养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分泌到胞外。据此我们设计了本课题:建立一个辐射性肠损伤模型,分离培养鉴定脐带源MSCs,收集处理MSCs低氧条件培养液,观察其对辐射性肠损伤的修复作用。一、小鼠辐射性肠损伤模型的建立将Balb/C小鼠麻醉固定于塑料盒内,首尾及四肢用铅砖屏蔽,分为五组,每组10只,分别给予60Coγ射线7.0Gy、8.5Gy、10.0yG、11.5Gy、13.0Gy五个剂量腹部局部照射。观察辐照后30天内各组小鼠的存活率,根据存活率、小肠病理切片及辐照后小鼠的活动表现,选择10Gy作为后续实验的照射剂量。二、脐带(umbilical cord, UC)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纯化、诱导鉴定无菌收集刚出生胎儿脐带组织,去除动静脉,剩余脐带结缔组织成分,从源头上纯化细胞。将脐带剪碎成2cm3左右大小的小块,植入培养皿内,五天左右可见组织块边缘有少量贴壁的细胞爬出。换液,去除悬浮细胞,10天左右吸去组织块,待细胞长至80%融合,消化传代。传代过程中细胞得到进一步纯化,细胞呈典型的长梭型,贴壁生长,我们取3-5代的细胞诱导成骨、成脂分化。成骨诱导14天茜素红染色,镜下可见染成红色的明显的钙节节。成脂诱导第8天油红O染色,镜下可见被染成橘红色的脂滴。根据细胞形态特征及诱导分化能力,证明我们分离的细胞即为MSCs。三、MSCs低氧条件培养液的制备选3-5代MSCs接种到培养瓶中,低氧培养箱培养6小时,收集培养上清,Elisa测低氧与非低氧对照组细胞因子含量。3KD超滤管超滤浓缩,得MSCs分泌因子大分子组分。用于后续体内外实验。四、MSCs及其低氧分泌大分子成分对辐照致肠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40只Balb/C小鼠按平均体重每组10只分为照射对照、MSCs、单次MSCs分泌大分子、多次MSCs分泌大分子四组。40只小鼠进行腹部局部10Gy60Coγ射线照射,照射结束1h内各组分别给予相应治疗。观察急性期内小鼠腹泻率,记录30天内小鼠的存活情况、体重变化、测小鼠外周血象。结果显示连续多次给予MSCs分泌大分子成分能明显减少小鼠腹泻,对小鼠体重及外周血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30天内小鼠未出现死亡情况。五、小肠病理学改变实验分照射对照组、MSCs组、多次MSCs分泌大分子组,每组40只小鼠,各组小鼠接受8.5Gy60Coγ射线腹部局部照射,照后1、3、7、11、21、30、60天各时间点各组活杀5只小鼠取空肠,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固定,切片,HE染色。较照射对照,多次给予MSCs分泌大分子组小肠上皮厚度明显增加,绒毛高度及完整性亦优于照射对照组。

全文目录


缩略词表  6-7
摘要  7-9
ABSTRACT  9-12
1. 引言  12-13
2 材料与方法  13-22
  2.1 实验动物及细胞来源  13
  2.2 主要试剂  13-14
  2.3 主要仪器  14
  2.4 主要试剂配制  14-16
    2.4.1 α-MEM、DMEM 培养基配制  14
    2.4.2 青链霉素溶液  14-15
    2.4.3 成骨分化诱导液  15
    2.4.4 成脂分化诱导液  15
    2.4.5 PBS 的配制  15-16
    2.4.6 茜素红染色试剂  16
    2.4.7 油红O 染色试剂  16
    2.4.8 麻醉剂(异戊巴比妥钠)的配制  16
    2.4.9 10%福尔马林固定液  16
    2.4.10 MTT 贮存液  16
    2.4.11 5000U/ml 肝素钠的配制  16
  2.5 方法  16-22
    2.5.1 血小板裂解物的制备  16-17
    2.5.2 脐带源MSCs的分离、纯化、鉴定  17-18
    2.5.3 MSCs 低氧条件培养液的制备  18-20
    2.5.4 MSCs 低氧条件培养液促辐照后IEC-6 增值作用  20
    2.5.5 动物实验辐照模型  20-21
    2.5.6 MSCs 及HMWF 对腹部局部辐照小鼠的治疗作用  21-22
3 结果  22-34
  3.1 脐带MSCs 的分离培养  22
  3.2 细胞原代培养生长曲线  22-23
  3.3 MSCs 分化潜能检测  23-24
    3.3.1 定向成骨分化诱导与鉴定  23
    3.3.2 定向成脂分化诱导与鉴定  23-24
  3.4 ELISA 检测MSCs 低氧条件培养液VEGF,SCF 含量  24-25
  3.5 MSCs 超滤大分子(HMWF)对辐照后IEC-6 促增值作用  25
  3.6 动物实验辐照模型  25-27
  3.7 MSCs 及HWMF 对10Gy~(60)Coγ射线局部辐照小鼠的治疗作用  27-30
  3.8 MSCs 及HWMF 治疗8.5Gy~(60)Coγ射线局部辐照小鼠病理观察  30-34
4 讨论  34-38
5. 结论  38-39
6. 参考文献  39-42
7 附录  42-43
致谢  43-44
文献综述  44-52
  参考文献  50-52

相似论文

  1. 苹果多酚对UVB诱导HepG2细胞损伤的防护与修复研究,S661.1
  2. 筋膜瘢痕瓣五瓣法修复腋窝蹼状瘢痕挛缩畸形,R622
  3.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大鼠的实验研究,R742.5
  4. 挥发性氯代烃类化合物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与修复技术筛选研究,X820.4
  5. 山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冷冻保存及基因转染研究,S827
  6. 龙葵和小飞蓬耐锰性及富集作用的研究,X173
  7. 改良剂对铜镉复合污染土壤的原位修复研究,X53
  8. 烤烟连作对土壤理化特性及烟叶品质的影响,S572
  9. 番茄对稀土的耐性及修复污染环境的潜力研究,S641.2
  10. 新型非病毒基因转染体系的构建及其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因重组中的应用,R346
  11.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及定向分化的研究,R329
  12. 茶黄素与TGF-β3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增殖和诱导分化地影响,R329
  1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预移植1周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损伤的修复作用,R542.22
  14. 海底管道修复连接器的研究,TE973
  15. 铜在黑土—作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及其钝化机理研究,X53
  16. 第三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同种异体移植受体免疫耐受机制的研究,R392
  17. 大鼠股神经结扎损伤修复方法的实验研究,R651.3
  18. 人瘢痕疙瘩成纤维样(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鉴定,R622
  19. 镉胁迫诱导拟南芥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变化的分子诊断,X173
  20. 慢病毒介导hVEGF-165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后肢缺血实验研究,R329
  21. 兔脂肪来源干细胞分离培养及富血小板血浆对其增殖的影响,R329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特种医学 > 放射医学 > 放射病、放射损伤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