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新型过渡金属碳化物(Re_2C、RuC和IrC)的实验合成与理论研究

作 者: 王猛
导 师: 田永君
学 校: 燕山大学
专 业: 材料学
关键词: 高温高压 第一性原理计算 硬度 晶体结构 Re2C RuC IrC
分类号: TF123.3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论文综述了新型超不可压缩性的硬质块材Re2C的合成与性能表征、新型半导体的超硬材料RuC的第一性原理计算以及关于一种具有导电、高硬度、良好韧性三重特性的新型IrC材料的理论预言。在较温和的条件下(压力:1~6 GPa,温度:873~1873 K),我们合成了一种新型亚稳的碳化物Re2C。通过碳含量分析、第一性原理计算和拉曼技术,最终确定了它的结构为ReB2型Re2C;实验与理论结果表明它是一种超不可压缩性的材料,其不可压缩性可以和金刚石相媲美;硬度测试的结果表明它的渐近线的硬度值为17.5 GPa。另外,还标定了这种化合物的P-T相图,为它的进一步应用做好了铺垫。实验上,Sanjay Kumar等人合成了一种新型的立方碳化钌,最初确定其是NaCl型RuC。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我们发现计算的NaCl型RuC的晶格参数与实验值相差很大,并且这种结构是动力学不稳定的。这就意味着最初确定的结构是值得怀疑的。通过比较10种结构的RuC,我们发现闪锌矿结构的RuC(ZB-RuC)不仅具有最低的能量、与实验相一致的晶格参数,还是机械和动力学稳定的。从能带和态密度上可以看出,ZB-RuC具有半导体性质;通过半经验的硬度公式计算得到它的硬度值为42.8 GPa,表明它是一种超硬材料;高的B/G比(3.95)说明它还是韧性很好的材料。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我们研究了9种结构的IrC,在这9种构型中,ZB-IrC具有最低的能量,且该结构又满足机械稳定性和动力学稳定性,是一种很有可能合成的材料。从态密度图中,可以看出ZB-IrC是导电的。利用半经验的硬度公式,估算ZB-IrC的维氏硬度值为17.5 GPa,是一种硬质材料。ZB-IrC具有高的弹性模量B和低的剪切模量G,B/G比率为4.95,表明ZB-IrC不但具有很高的硬度,而且还具有很好的韧性。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第1章 绪论  9-17
  1.1 新型超硬的轻元素化合物  9-10
  1.2 新型超硬的过渡金属轻元素化合物  10-13
  1.3 过渡金属碳化物的特性  13-15
    1.3.1 结构性质  13-14
    1.3.2 电子性质  14
    1.3.3 物理化学性质  14-15
    1.3.4 碳化物的主要用途  15
  1.4 本论文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5-17
第2章 计算方法与实验方法  17-25
  2.1 计算方法  17-20
    2.1.1 密度泛函理论方法  17-19
    2.1.2 赝势法  19-20
    2.1.3 CASTEP 程序包  20
  2.2 实验方法  20-23
  2.3 本章小结  23-25
第3章 Re_2C 的实验合成及性能测试  25-37
  3.1 引言  25-26
  3.2 实验分析方法  26
  3.3 Re_2C 的高温高压合成  26-27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7-32
    3.4.1 Re_2C 晶体成分的确定  28-29
    3.4.2 晶体结构的确定  29-30
    3.4.3 拉曼分析  30-31
    3.4.4 Re_2C 的超不可压缩性  31-32
  3.5 材料性能测试  32-35
    3.5.1 Re_2C 的硬度测试  32-33
    3.5.2 Re_2C 的高温氧化性  33-35
  3.6 Re_2C 的P-T 相图  35-36
  3.7 本章小结  36-37
第4章 RuC 理论预测及结果分析  37-49
  4.1 引言  37-38
  4.2 理论计算模型的选择  38-42
    4.2.1 立方结构  38-40
    4.2.2 六方结构  40-41
    4.2.3 正交结构  41-42
  4.3 结构优化设置  42
  4.4 计算结果与分析  42-46
    4.4.1 结构优化结果  42-43
    4.4.2 机械稳定性的判定  43-45
    4.4.3 动力学稳定性判定  45
    4.4.4 ZB-RuC 的电子性质  45-46
  4.5 硬度的计算  46-48
  4.6 本章小结  48-49
第5章 IrC 理论预测与结果分析  49-56
  5.1 引言  49-50
  5.2 理论计算与结果分析  50-54
    5.2.1 优化结果分析  50-51
    5.2.2 机械稳定性判定  51-53
    5.2.3 动力学稳定性判定  53
    5.2.4 ZB-IrC 电子结构分析  53-54
  5.3 硬度的计算  54-55
  5.4 本章小结  55-56
结论  56-57
参考文献  57-6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62-63
致谢  63-64
作者简介  64

相似论文

  1. 不饱和聚酯树脂及玻璃钢在高温高压水中分解回收的研究,TQ320.1
  2. 基于行为特征的IRC僵尸网络检测方法研究,TP393.08
  3. 功能配位聚合物的脲热合成、结构与表征,O631.3
  4. 氯代甲氧基脂肪酸甲酯的合成及应用研究,TQ414.8
  5. 20#钢纳米化学复合镀工艺及其性能研究,TQ153
  6. 枇杷果实采后品质变化及硬度预测模型研究,TS255.4
  7. 内衣人台的雏形设计,TS941.2
  8. 小麦籽粒硬度相关基因分子鉴定及PINA蛋白缺失分子机制研究,S512.1
  9. 木质素与多头切花菊弯颈及蚜虫抗性的相关性研究,S682.11
  10. 二羧酸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O621.13
  11. 恶臭假单胞杆菌YZ-26中丙氨酸消旋酶结构与功能的研究,Q936
  12. 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黑磷与LiMn2O4的第一性原理研究,TM912
  13.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负极材料Srn+1TinO3n+1(n=1,2,3,∞)的第一性原理研究,TM911.4
  14. 多足配体钙镁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表征及其抑菌活性研究,O641.4
  15. 砷和锑硫属化合物的溶剂热合成与表征,O641.4
  16. 氮杂β-二亚胺和次磷酸类配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O627.51
  17. 含吡啶基因四硫富瓦烯衍生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O621.3
  18. IVA族金属硫属化合物的溶剂热合成与结构,O611.4
  19. 酿酒酵母醛酮还原酶Gre2的结构与功能研究,Q936
  20. 长链芳香多羧酸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能研究,O631.3
  21. 2,2’-联吡啶铟硫属化合物的溶剂热合成,O627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冶金工业 > 冶金技术 > 粉末冶金(金属陶瓷工艺) > 粉末的制造方法 > 难熔化合物粉末的制造方法 > 碳化物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