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普通话阳平和上声的感知空间研究

作 者: 吴君如
导 师: 孔江平
学 校: 北京大学
专 业: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 普通话 声调 基频 范畴感知 磁场效应
分类号: H11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9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研究对普通话阳平和上声的感知空间进行了探索。实验1和实验2考察了几个与基频曲线相关的声学参数对阳平-上声辨别的影响,并将其模型化。这几个声学参数是基频拐点在时域的绝对位置(即基频下降段的时长T_t)、基频下降段的下降量(F0_△)、音节时长和先行音节的调域高度。实验构造了三个声调样本刺激矩阵供被试对音节样本进行辨别,各矩阵参数沿T_t和F0_△这两个维度变化。实验1中矩阵1、2的T_t相同,而矩阵1、3的T_t/T_d相同。实验2使用同一个目标矩阵,目标刺激出现之前出现调域不同的先行音节。统计样本被辨别为阳平的概率作为辨别分数(P_I)。对各矩阵的平均P_I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并对P_I和不同的自变量进行逻辑斯蒂回归。结果显示:(1)T_t和F0_△都与P_I负相关,两者有近似线性的交互作用;(2)T_t和T_tr都对P_I有负作用,并且两者必须被处理为独立的自变量;(3)先行调域的负作用得到了验证,但是它是以二次倒数的形式起作用的。实验3考查了声调的辨别函数和区分函数在上述两个声学连续所构成的感知空间中的相关性,并测试了语音辨别和范畴优度对感知差异的影响。结果,辨别函数可以显著地由区分函数预测。最优样本散布在范畴内部通常不是惟一的,这说明范畴内并不存在惟一的与众不同的原型(Prototype)。多维尺度分析显示阳平范畴内的样本彼此相似,而上声样本各不相同。优度对阳平样本之间的感知距离有显著的贡献,但是对上声样本之间的感知距离没有显著影响。普通话阳平和上声范畴的内部结构不同。在现象的描述和解释方面,研究在严格控制相关变量的条件下建立了回归模型,厘清了基频曲线因素在阳平一上声辨别中的作用,通过实验发现基频下降段的绝对时长和相对时长都对阳平一上声的辨别起独立作用,先行音节的调域高度可以造成范畴边界移动,并将时长因素和基频高低的各种交互作用纳入模型。研究考察了阳平和上声范畴的内部结构,发现阳平范畴和上声范畴具有不同的内部结构。在理论探讨方面,本研究推广了范畴感知范式,将多个声学维度纳入讨论,运用逻辑斯蒂回归在多个声学参数和声调辨别之间建立模型;研究对范畴内“原型”假说进行了考察,证明声调范畴内并没有固定的所谓“原型”:研究同时验证了优度打分对揭示范畴内部结构和预测范畴内感知距离不可替代的作用,支持了优度打分作为声调感知测量方式的重要性。

全文目录


内容摘要  3-4
Abstract  4-7
图表目录  7
表格目录  7-8
公式目录  8
文中简写符号和术语汇总  8-11
1.导论  11-20
  1.1 普通话的阳平和上声及相关的声学特征  11-14
  1.2 范畴感知模型的推广  14-16
  1.3 有关范畴内感知空间和"磁场效应"的争论  16-18
  1.5 研究目标  18-20
2.基频曲线如何对阳平-上声的辨别起作用  20-32
  2.1 实验1 基频曲线和声调辨别函数的关系  20-27
    2.1.1 实验方法  20-23
    2.1.2 数据分析和实验结果  23-27
  2.2 实验2 先行音节调域高度对范畴边界的影响  27-31
    2.2.1 实验方法  27
    2.2.2 数据分析和实验结果  27-31
  2.3 结论和讨论  31-32
3. 阳平-上声感知范畴的内部结构  32-48
  3.1 实验方法  32-33
    3.1.1 辨别任务和优度打分  33
    3.1.2 区分任务  33
    3.1.3 差异性打分  33
  3.2 数据分析和实验结果  33-46
    3.2.1 辨别函数  33-34
    3.2.2 区分函数  34-37
    3.2.3 区分函数和辨别函数的关系  37-38
    3.2.4 范畴内部的优度结构  38-42
    3.2.5 感知距离的多维尺度分析  42-44
    3.2.6 感知距离与声学距离、辨别以及优度的关系  44-46
  3.3 结论和讨论  46-48
4. 总结论  48-52
  4.1 基频曲线因素在阳平-上声辨别中的作用  48-49
    4.1.1 基频下降段的绝对和相对时长均对阳平-上声的辨别起独立作用  48-49
    4.1.2 音节时长对感知模式的限制  49
  4.2 阳平范畴和上声范畴具有不同的内部结构  49-50
  4.3 推广范畴感知模型的意义  50-51
  4.4 声调范畴内没有固定的"原型"  51
  4.5 优度打分有其独特意义  51-52
参考文献  52-56
致谢  56-57

相似论文

  1. 汉语失语症音节加工的神经心理学研究,B842.3
  2. 海南闽语与普通话常用词汇的异同比较研究,H102
  3. 高墩大跨预应力混凝土梁桥振动频率实用计算方法,U441.3
  4. 松质骨骨小梁间距估计的算法研究及超声诊断系统的初步研制,R580
  5. 太原方言副词研究,H172.2
  6. 广西陆川县乌石镇客家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比较研究,H176
  7. 印尼学生汉语语音学习初探,H195
  8. 莆仙方言习得者普通话口音变化的调查,H102
  9. 方音与连续变调,H116
  10. 清汪烜《詩韻析》研究,H116
  11. 关于乌鲁木齐市农民工子女普通话使用情况调查研究,H102
  12. 庆阳市西峰区方言声调实验研究,H17
  13. 龙口方言与普通话“儿化”比较研究,H102
  14. 基于移动计算的病态声音识别,TN912.34
  15. 衡阳方言副词研究,H17
  16. 广西横县陶圩平话单字调和双字调声学实验研究,H17
  17. 词汇频率及习得年龄对额下回、额中回加工偏好的影响,B842
  18. 韩国留学生习得汉语声调研究,H195
  19. 普通话的态度语音韵律研究,H116
  20. 汉语连续语音声调及数字串识别系统的研究,TN912.34
  21. 吴语、南京话和普通话的接触研究,H102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汉语 > 语音 > 现代语音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