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意大利蝗生态型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作 者: 张洋
导 师: 张泽华
学 校: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专 业: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关键词: 意大利蝗 生态型 数量性状 超微结构 生物学特性
分类号: S433.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0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意大利蝗Calliptamus italicus(L.)是新疆草原上主要优势种蝗虫,具有生态型分化和聚集迁飞习性。本文对意大利蝗生态型进行了研究,用数值分析方法和电镜技术分别对群居型、散居型意大利蝗的形态特征和飞行肌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和比较。野外笼罩试验与人工模拟试验相结合,研究了意大利蝗由散居型转变为群居型的临界虫口密度,比较了群居型、散居型的取食特性差异,并进行了损失估计。选择意大利蝗10个形态指标作为研究目标:体长、前翅长度、头高、头宽、前胸背板长度、前胸背板宽度、前胸背板高度、后足股节长度、后足股节宽度和后足胫节长度。结果表明,两型意大利蝗的十个形态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并且群居型的测量值大于散居型。主成分分析进一步确定了其中差异最为明显的是与蝗虫飞行和跳跃有关的两个形态指标:前翅长度、后足股节长度。在形态指标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具有区分两型意大利蝗作用的形态指标比值,其中E/F(前翅长度/后足股节长度)比值在区分两型意大利蝗中效果显著,群居型意大利蝗E/F比值在1.42~1.94之间,而散居型意大利蝗E/F比值在0.90~1.39之间,因此E/F比值可以作为区分两型意大利蝗的判定指标。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了群居型、散居型意大利蝗成虫羽化后第1、4、7、10、13日龄飞行肌超显微结构。结果表明:意大利蝗成虫飞行肌的发育、分化到羽化7.6日后才完成。其中肌原纤维直径在0.7~1.4μm之间,除4日龄时群居型、散居型的肌原纤维直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其它日龄群居型的肌原纤维直径显著大于散居型(P<0.05)。同时发现肌球蛋白丝(粗丝)的数目也存在着变化,但各日龄之间差异显著性不明显。肌节长度在2.2~3.8μm之间,在1日龄散居型的肌节长度显著小于群居型(P<0.05),在其它日龄时都大于群居型(P<0.05)。线粒体大小在0.49×0.31μm~2.0×1.8μm之间,其形状、大小、肌节内线粒体的数量、内脊的清晰度及体积含量都会随着蝗虫龄期的改变而变化,羽化后1、4、7、10、13日龄群居型细胞内线粒体含量显著高于散居型,而在13日龄由于群居型细胞内线粒体急速分解,群居型细胞内线粒体含量又会显著低于散居型。田间笼罩试验结果表明:意大利蝗由散居型转变为群居型的临界虫口密度为12头/㎡,此密度下有群居型个体的出现;不同密度下意大利蝗由散居型转变为群居型的速度不同,密度越大转变的速度越大;当密度达到30头/㎡时,群居型的个体比列超过50%。取食选择性研究中,群居型意大利蝗成虫取食顺序:冷蒿>苜蓿>新疆鼠尾草>针叶苔草>沙蒿>糙苏>阿勒泰狗娃草>紫花芨芨草>羊茅=冰草=0;散居型意大利蝗成虫取食顺序:冷蒿>苜蓿>针叶苔草>新疆鼠尾草>沙蒿>糙苏>阿勒泰狗娃草>紫花芨芨草>羊茅=冰草=0。食量研究结果显示,3、4、5、6龄以及成虫意大利蝗的单日平均食量分别为:17.27mg、22.25 mg、27.24 mg、32.58 mg、和30.96 mg。田间笼罩试验与人工模拟试验相结合,对意大利蝗为害草场做了损失估计,当意大利蝗种群密度分别为10头/㎡、20头/㎡、30头/㎡、40头/㎡、50头/㎡时,模拟产草量损失分别为:15.83、24.19、30.25、33.75、43.67g/㎡,笼罩产量损失分别为:12.76、21.31、34.58、31.97、40.81g/㎡。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模拟损失和笼罩产量损失的相关系数R=0.93072,两者显著相关。

全文目录


摘要  6-7
Abstract  7-12
第一章 绪论  12-21
  1.1 引言  12
  1.2 文献综述  12-19
    1.2.1 蝗虫两型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12-16
    1.2.2 损失估计研究进展  16-19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9-21
第二章 两型意大利蝗形态特征数值分析  21-33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24
    2.1.1 试验材料  21-22
    2.1.2 试验方法  22-24
  2.2 结果与分析  24-31
    2.2.1 意大利蝗种群形态指标  24-26
    2.2.2 意大利蝗形态指标比值  26-28
    2.2.3 群居型和散居型意大利蝗数量性状聚类分析  28-29
    2.2.4 群居型和散居型意大利蝗数量性状主成分分析  29-31
  2.3 讨论  31-33
第三章 两型意大利蝗飞行肌的超微结构研究  33-41
  3.1 材料和方法  33-34
    3.1.1 供试昆虫及飞行肌取样  33
    3.1.2 电镜观察  33
    3.1.3 电子显微镜照片分析  33-34
  3.2 结果与分析  34-39
    3.2.1 意大利蝗飞行肌的基本结构  34-37
    3.2.2 意大利蝗飞行肌发育动态  37-39
    3.2.3 两型意大利蝗飞行肌结构的主要差异  39
  3.3 讨论  39-41
第四章 意大利蝗生物学特性研究  41-51
  4.1 试验材料和方法  41-44
    4.1.1 试验材料  41
    4.1.2 试验设计和方法  41-44
  4.2 结果与分析  44-49
    4.2.1 意大利蝗临界虫口密度研究  44
    4.2.2 两型意大利蝗取食选择性研究  44-45
    4.2.3 袖笼条件意大利蝗食量的测定  45-46
    4.2.4 单头饲养条件下意大利蝗发育历期的测定  46-47
    4.2.5 野外条件下意大利蝗损失估计研究  47-49
  4.3 讨论  49-51
第五章 全文结论  51-53
参考文献  53-60
致谢  60-61
作者简历  61

相似论文

  1. 西施舌精子冷冻保存及其冷冻损伤机理研究,S968.3
  2. 河南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9亚型)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S852.65
  3. 苏丹草叶斑病原平脐蠕孢菌的研究,S435.4
  4. 中国玉米南方锈菌的分子遗传多样性和超微结构研究,S435.131.4
  5. 河南和云南烤烟碳氮代谢比较研究,S572
  6. 玉米生态核雄性不育系春杂的鉴定与初步研究,S513
  7. 山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冷冻保存及基因转染研究,S827
  8. 豆柄瘤蚜茧蜂田间动态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S476.3
  9. 玉米四交群体株型及生育期相关性状的QTL分析,S513
  10. 大豆(Glycine max L. Merr.)籽粒大小和形状的QTL定位和驯化研究,S565.1
  11. 黄淮和南方地区大豆育成品种籽粒性状遗传构成的分子标记解析及等位变异优选,S565.1
  12. 基于SSSL玉米产量性状QTL鉴定与杂种优势分析,S513
  13. 不同电压击昏对宰后鸡肉品质的影响,S831
  14. 白蜡吉丁啮小蜂生物学及耐寒性研究,S476.3
  15. 碳化二亚胺交联的脱细胞版纳近交系微型猪肌腱生物学特性研究,R687.2
  16. 营养组合物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线粒体损伤恢复作用的研究,R556.5
  17. 西宁地区硅酸盐细菌生物学特性及促生效应的研究,S144
  18. 高山被孢霉产生花生四烯酸的研究,TQ921
  19. 三角涡虫(Dugesia)消化道组织结构和功能的研究,Q954.6
  20.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功能研究,R329
  21. 棉粕源酵母发酵饲料的研究,S816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植物保护 > 病虫害及其防治 > 植物虫害及其防治 > 直翅目害虫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