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梁漱溟乡村建设的哲学思考

作 者: 朱启宝
导 师: 辛锋
学 校: 中国政法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键词: 梁漱溟 乡村建设 文化 现代化
分类号: C912.8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94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面对日益危亡的中华民族,不少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纷纷加入到救国图存的运动中来,梁漱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以文化救中国”的政治主张,并以儒家入世的精神,深入到社会实践,开展了他在山东邹平长达7年的乡村建设运动,成为20世纪社会改造的典范和新农村建设的先驱。乡村建设运动是梁漱溟哲学、文化思想以及他的社会价值理想在社会实践中的具体呈现。他的哲学思想来源于西方的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佛教的唯识学以及传统儒家哲学。梁漱溟是传统儒家文化的坚守者,但他并不拒斥西方文化,他认为中国文化本质上并不反对西方文化,两个不同异质的文化可以做到沟通调和。梁漱溟反对唯物史观关于意识和存在的关系,认为生产力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最高动因,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动因应该是“人类的精神”。为此,他积极投身于乡村建设运动,目的就是要“启迪民智”,复兴中国文化,他试图以乡村这一社会实践基本层面的文化改造来构建理想的社会新秩序,谋求中国问题的解决。乡村建设的具体载体是乡农学校,乡农学校是个教育机关,更是一个行政管理机构,是将文化教育与社会管理融为一体的基层自治组织。乡村建设的动力主体是农民和知识分子相结合,以知识分子引发农民“自醒”,激发其人生向上之精神。乡村建设的制度设计是建立新礼俗,重新建立一团体组织,培养训练农民的组织意识和参与能力。乡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是社会改良,包括乡村自卫、乡村卫生和移风易俗等方面。经过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邹平县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其理论上的误区和现实环境所迫,乡村建设最终没能如愿以偿,以失败而告终。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有着丰富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但同时也存在一些误区,他以中国的特殊性掩盖了矛盾的普遍性,否认中国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这样,他的乡村建设就只能在原有的社会制度下进行改良,没有抓住社会问题的本质,这注定使他的乡村建设最终成为道德的乌托邦。但梁漱溟的人格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他关心下层民众,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谋求中国问题的出路,并身体力行深入社会实践,充分反映出他崇高的道德情怀。另外,他主张立足中国实践,从中国文化出发,反对全盘西化,以传统文化融合现代元素的文化思想,不失为中国当下现代化建设可供借鉴的本土资源。本文根据梁漱溟的思想原著出发,借鉴他人的理论研究成果,着重对其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进行哲学思考,以探析其思想原貌,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对其理论误区进行分析,同时以唯物史观实事求是的态度,评价其乡村建设的得失,以资为当今的中国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农村的繁荣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全文目录


摘要  4-8
引言  8-11
第一章 梁漱溟乡村建设的缘起  11-18
  一、社会历史的呼唤  11-13
    (一) 社会的政治危局  11
    (二) 社会的经济危机  11-12
    (三) 思想文化的混乱  12-13
  二、思想文化的启蒙与影响  13-16
    (一) 孙中山乡村建设思想的启蒙  13-14
    (二) 教育界乡村建设思潮的影响  14-15
    (三) 中国共产党农民运动的影响  15
    (四) 国外的成功范例——丹麦的经验  15-16
  三、自身的思想自觉与价值抉择  16-18
第二章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基本内容  18-29
  一、乡村建设理论的基本内容  18-22
    (一) 乡村文化建设的思想:创造新文化  18-19
    (二) 乡村组织建设的思想:建立新礼俗  19-20
    (三) 乡村经济建设的思想:以农促工  20-21
    (四) 乡村建设主体的思想:“农民自觉”和知识分子的作用  21-22
  二、乡村建设的实践策略  22-26
    (一) 乡村建设的组织形式:乡农学校  22-24
    (二) 乡村建设的经济策略:合作社  24-25
    (三) 乡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乡村自卫、乡村卫生和移风易俗  25-26
  三、围绕乡村建设当时人们的评价  26-29
    (一) 由乡村建设引起的社会批评  26-27
    (二) 梁漱溟对乡村建设运动的反思和自我批评  27-29
第三章 对乡村建设理论的哲学剖析  29-37
  一、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析其“文化救国”论  29-30
  二、以因果关系析其“文化失调”论  30-32
  三、以阶级斗争理论析其“中国特殊”论  32-35
  四、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析其“土地后置”论  35-37
第四章 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的现代启示  37-43
  一、把农村文化建设置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之上  37-38
  二、农村教育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  38-40
  三、现代村民自治民主建设对梁漱溟设计的超越  40-41
  四、农村传统文化在现代先进文化的引领中融合创新  41-43
结论  43-44
参考文献  44-46
致谢  46

相似论文

  1. 东北满族民居的文化涵化研究,TU241.5
  2. 金源文化影响下的阿城街区建筑改造设计研究,TU984.114
  3. 吉林市历史风貌区保护研究,TU984.114
  4. 新世纪高层建筑形式表现研究,TU971
  5. 当代品牌展销店建筑设计研究,TU247
  6. 女人与城市二重奏,I207.42
  7. 影视剧时尚元素研究,J905
  8. 白族文化对学生德育的影响,G410
  9. 校园文化语境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研究,G633.2
  10.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儒学传统思想的继承,G633.2
  11. 新建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G641
  12. 苗族传统文化与苗族教育的关系研究,G759.2
  13. 电视文化生态的建构,G220
  14. 中国电视媒体话语范式演变的多视角分析,G220
  15. 三亚俄罗斯旅游者的旅游行为研究,C912
  16. 云南民族旅游地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研究,F592.7
  17. 利用荆门地区文化资源开发农村初中美术校本教材的实践与探索,G633.955
  18. 近代福州三坊七巷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比较研究,TU984.114
  19. 塞缪尔·亨廷顿的政治稳定理论研究,D09
  20. 文化的资本化运作研究,G124
  21.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研究,G633.41

中图分类: > 社会科学总论 > 社会学 >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 地区社会学 > 农村社会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