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人性论认识演变研究

作 者: 吴瑕
导 师: 孙振东
学 校: 西南大学
专 业: 教育学原理
关键词: 教育目的 人性论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条主义 抽象人性论
分类号: G52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0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教育任务的确定、教育制度的确立、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整个教育活动过程的组织都起着指导作用,教育目的确定以后,教育活动才能有组织、有计划地按预定方向发展,教育目的对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目的随着社会发展而发生变化,教育目的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阶级性,每个时期的教育目的都不尽相同。人性论是确立教育目的其中一个依据,但人更是确立教育目的的直接依据。新中国成立后,由我国的社会制度与社会发展状况决定了我国教育目的的人性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育目的指导着我国教育活动的展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对培养什么样的受教育者的定位有培养“劳动者”、“人才”、“建设者和接班人”、“公民”、“人”这几种典型的提法。表面看来,我国教育目的对于受教育者的不同定位只是称谓不一样而已,但这不只是简单的名词变化,而是涉及到教育价值问题。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我国教育目的的确立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由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理解上的偏差与局限,对“全面发展的人”中“人”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和全面,导致了我国教育实践发生了一些错位。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人们对教育目的人性论的解读偏执地带有教条主义倾向,在认识上犯了“左倾”错误,产生了教条主义的人性论,在此基础上的教育实践走向了过分注重集体、极端忽视个人的倾向。后来在批“左”的过程中,由于还是没有对我国教育目的人性论基础正确认识,又逐步地走向了抽象人性论的极端,从极端地忽视个人转向极端地注重个人、忽视社会。在这一过程中,虽然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并没有变化,一直都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人性论基础,在为促进人的发展而努力,但是实际上由于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认识偏差,导致了对教育目的人性论不一样的认识。总体看来,新中国成立60多年,对我国教育目的的人性论基础的认识从极端地忽视人性发展转到过分地强调个人中心、抽象的“人性化”教育,我国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经历了太多的风雨,有太多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因此,我们应该以史为鉴,结合国家和社会的现实状况,通过对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教育目的的发展变化进行梳理与分析,得出正确的教育目的观,正确看待我们过去不管是正确还是错误的做法,进行适度地反思,树立正确的人性观,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的人性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促进我国教育健康发展。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8
导论  8-24
  (一)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8-12
  (二) 研究现状  12-22
  (三) 研究思路  22-24
一、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人性论基础的不同观点  24-28
  (一) 个人本位的人性论基础  24-25
  (二) 社会本位的人性论基础  25
  (三) 个人与社会辩证统一的人性论基础  25-28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发展演变  28-40
  (一)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  28-33
  (二)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  33-40
三、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人性论基础的认识误区及其产生的原因  40-50
  (一) 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发展变化所透露的人性观的认识误区  40-43
  (二) 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人性论基础产生错误认识的原因  43-50
四、我国教育目的正确的人性观取向  50-54
  (一)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  50
  (二)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防止抽象人性论泛滥  50-51
  (三) 辨证地处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51-54
参考文献  54-60
后记  60-61

相似论文

  1. 人性论视角下的儿童观与儿童教育,G610
  2. 浅论牟宗三的政治哲学思想,B26
  3. 王充《论衡》性、命论之伦理思想研究,B82
  4. 荀子天人观的伦理意蕴,B222.6
  5. 《大学》新论:人性根基与大学之道,B222
  6. 《中庸》人性论研究,B222
  7. 梁实秋的文学批评及其现代启示,I206.09
  8. 韩非与马基雅维利的领导术思想比较研究,D091
  9. 徐复观的政治哲学思想研究,D092
  10. 对话式幼儿绘画教育理论与实践,G613.6
  11. 孟子的人性善思想及其道德政治学说,B82
  12. 马克思主义学风建设研究,A811
  13. 新课改下的历史学习动机激发策略,G633.51
  14. 苏轼人性论研究,B244
  15. 商鞅管理思想研究,K231
  16.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教条主义问题研究,D231
  17. 回到“原点”的日常教学生活探微,G424
  18. 叶适功利主义思想述评,B82-092
  19. 理学对宋代文言小说创作的影响,I207.41
  20. 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辨析,G40-012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中国教育事业 > 教育改革与发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