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特应性斑贴试验在儿童变态反应性疾病中查找过敏原的应用

作 者: 刘卫卫
导 师: 巫毅
学 校: 吉林大学
专 业: 临床医学
关键词: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特应性斑贴试验 血清sIgE
分类号: R758.2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3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是由过敏原通过变态反应机制引发的皮肤病,其发生率相当高,占各类皮肤病的50%左右。此组疾病如特应性皮炎、荨麻疹等往往找不到明确的过敏原,临床症状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给病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给临床预防和治疗造成极大困难。目前,过敏原测定的方法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即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目前在我国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是血清特异性IgE抗体测定(sIgE),该方法是一种体外试验,但是只有IgE介导的过敏反应本试验才适用,而另外3种类型的变态反应所致的过敏性疾病及IgG介导的变态反机制为阴性。此外,以下情况亦可出现假阴性结果:1)如果患者处于过敏性疾病高峰期或者较重的过敏反应发生后,体内IgE耗竭。2)变应原IgE已经结合于细胞受体。3)患者体内存在IgE自身抗体。另外,部分有过敏症状的患者并不是由变态反应引起的。因此,临床上需要更为安全、可靠、易于操作、痛苦性小、易于被患儿家属接受的过敏原检测方法。特应性斑贴试验(APT)是一种体内试验,该试验使用可以激发IgE介导的速发型变态反应的变应原,如食入性变应原、吸入性变应原,在受试者用斑贴试验的方法引起湿疹样皮肤反应,评价变应原与湿疹的关系。特应性斑贴试验不仅可以检测IgE介导的变态反应性疾病,还可以检测非IgE介导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目前,国外已经有人应用特应性斑贴试验(APT)查找特应性皮炎患儿的过敏原,国内尚未见应用特应性斑贴试验(APT)诊断变态反应性疾病过敏原的报道。特应性斑贴试验(APT)可以查找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过敏原,为变态反应性疾病寻找更为安全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该试验是一种安全、可靠、易于操作、痛苦性小、易于被患儿家属接受的过敏原检测方法。我们共收集根据临床症状诊断为特应性皮炎、慢性荨麻疹患儿共45例,均为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到吉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门诊就诊的我市患儿,年龄在5个月到14岁之间。45例患儿同时进行特应性斑贴试验及测定血清特异性IgE。根据特应性斑贴试验(APT)的反应程度,分别统计每种变应原的阳性率;根据疾病种类,分为慢性荨麻疹组和特应性皮炎组;根据实验种类,分为特应性斑贴试验(APT)和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sIgE)组;根据实验结果,分为特应性斑贴试验(APT)(+)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sIgE)(-)组和特应性斑贴试验(APT)(-)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sIgE)(+)组。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以下结果及结论:1)、在45例患儿中,斑贴阳性者36例,阳性率为80%,其中阳性率较高的抗原吸入组为榆树(69.44%),食入组阳性率较高的为海虾(69.44%)、海鱼(66.67%)、鸡蛋(61.11%)。sIgE的阳性率为35/45(78%),牛奶的阳性率较高(29%)。进一步证明变态反应性疾病病因复杂,吸入、食入过敏原都可以引起过敏。2)在本组试验中,特应性皮炎组较慢性荨麻疹组斑贴阳性率高的变应原是海虾、海鱼、小麦、肉牛、榆树、多价羽毛。慢性荨麻疹组较特应性皮炎组斑贴阳性率较高的变应原是鸡蛋、牛奶、香烟。3)在本组试验中,两种方法对鱼虾、牛肉、榆树具有良好的一致性,P<0.05,无统计学差异。两种方法检测牛奶、小麦,APT阳性率更高,P>0.05,两者有统计学差异。表明特应性斑贴试验(APT)相对于血清特异性IgE(-),在患儿牛奶、小麦时较为敏感。4)特应性斑贴试验(APT)(+)特异性IgE(-)组的阳性率高于特应性斑贴试验(APT)(-)特异性IgE(+)组,表明特应性斑贴试验(APT)相对于血清特异性IgE(-),在诊断特应性皮炎和慢性荨麻疹患儿过敏原时更为敏感。5)45例患儿在特应性斑贴试验(APT)中,对1种物质过敏1例(1/45),2种物质过敏3例(3/45),3种物质过敏4例(4/45),4种及4种以上物质过敏28例(28/45);在45例患儿中,sIgE的阳性率为35/45(78%),其中对1种物质过敏2例(2/45),2种物质过敏3例(3/45),3种物质过敏4例(5/45),4种及4种以上物质过敏29例(29/45)。表明过敏性皮肤病患者在高敏状态时,可同时对多种过敏原产生过敏。6)、两种方法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在诊断上有相互补充作用。特应性斑贴试验(APT)相对于血清特异性IgE(sIgE)在诊断慢性荨麻疹和特应性皮炎时更为敏感,临床上可以两者结合并参考病史,为变态反应性疾病筛查变态反应原。通过统计分析,本文认为特应性斑贴试验(APT)较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sIgE)试验更敏感,而且两者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在诊断上有相互补充作用。因此临床上可以两种联合应用或者单独应用特应性斑贴试验(APT),作为变态反应性疾病寻找过敏原的一个方法。

全文目录


摘要  5-8
Abstract  8-13
常见英文缩略语  13-15
第1章 绪论  15-19
  1.1 过敏性疾病诊治的现状  15-16
  1.2 特应性斑贴试验  16-17
    1.2.1 特应性斑贴试验的机制  16
    1.2.2 特应性斑贴试验国内外研究现状  16-17
  1.3 课题意义  17-18
  1.4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18-19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19-27
  2.1 研究对象  19
  2.2 实验方法  19-26
    2.2.1 特应性斑贴试验  19-22
    2.2.2 抗原蛋白含量测定  22-24
    2.2.3 血清特异性IgE 检测方法  24-26
  2.3 试验结果统计  26-27
第3章 结果  27-34
  3.1 特应性斑贴试验(APT)结果  27-28
  3.2 特应性皮炎和慢性荨麻疹的 APT 阳性结果  28-29
  3.3 APT 与SIGE 阳性结果比较  29-30
  3.4 特应性皮炎和慢性荨麻疹的APT 与SIGE 的比较  30-32
  3.5 APT 与SIGE 的比较  32-33
  3.7 抗原的蛋白含量  33-34
第4章 讨论  34-41
第5章 结论  41-43
参考文献  43-48
导师简介  48-49
作者简介  49-50
致谢  50

相似论文

  1. 特应性皮炎患者常见过敏原的特应性斑贴试验研究,R758.2
  2. CXCR3及其配体与皮肤病,R751.02
  3. “肺主皮毛”理论的文献研究,R221
  4. 苏州地区哮喘儿童和过敏性鼻炎儿童吸入性过敏原检测及临床意义,R765
  5. 栀子苷及其代谢产物京尼平对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影响,R758.23
  6. 清热利湿饮联合咪唑斯汀治疗湿疹湿热证的研究,R758.23
  7. 半胱氨酰白三烯及其受体在湿疹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R758.23
  8. 水通道蛋白3与湿疹的相关性研究,R758.23
  9. 皮炎湿疹患者致病因素及PBMC分泌Th1/Th2细胞固子的研究,R758.23
  10. 热休克蛋白27、60、70在银屑病、慢性湿疹中表达的实验研究,R758.23
  11. 聚焦超声辐照豚鼠慢性湿疹模型的实验研究,R758.23
  12. 69例湿疹临床分析,R758.23
  13. 汉族人3915例特应性皮炎患者临床特征分析,R758.23
  14. 探讨慢性湿疹小鼠模型的建立及他克莫司对其治疗的作用,R758.23
  15. 克廷肤治疗儿童湿疹疗效观察,R758.23
  16. 健脾祛湿方联合咪唑斯汀治疗脾虚湿蕴证亚急性湿疹临床观察,R758.23
  17. 银屑病和湿疹患者体内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水平检测,R758.23
  18. IL-17和IL-23在湿疹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R758.23
  19. KG软膏治疗急性湿疹的药效作用及部分机理研究,R758.23
  20. 雷公藤制剂“513”的临床双盲治疗研究,R758.23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 皮肤病学 > 变态反应性及中毒性皮肤病 > 湿疹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