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丘陵山区村域农村居民点集中方式研究

作 者: 吴忠思
导 师: 刘秀华
学 校: 西南大学
专 业: 土地资源管理
关键词: 丘陵山区 村域 农村居民点 集中 集约
分类号: F30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11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当前全国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土地利用规划工作陆续铺开,就丘陵山区的实际规划工作来看,各地政府普遍向往中心村建设,强调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特别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然而在丘陵山区过分的强调集约是否会造成对农业生产的破坏,高建筑密度、高建筑容积率的村社生活同习惯了单家独院的山区农村生活是否可以融合?对于丘陵山区来说,目前国内外较少有研究案例和实践经验可以借鉴,而对土地的集约利用和空间布局优化方面还是分而研究,对二者的融合研究尚显不足,研究范围方面主要集中在区县级行政域内。因此,在丘陵山区村域范围内探索研究科学合理的农村居民点集中方式,不仅可以解决政府部门迫切的土地集约利用要求同丘陵山区分散的生产布局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可以从微观方面补充农村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研究方面的不足,丰富学科的研究内容。为此,本文以沙坪坝区2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村(香炉山村和茅山峡村)为例,借助Excel统计技术和Arcgis和空间分析功能,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结合法、空间缓冲叠置法等,分析了现状农村居民点的集约潜力和农村居民点在海拔高度、地形坡度、地质、水源、耕作、交通等因素影响下的分布特征,并提取了各因素的适宜值。在此基础上,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法和地理统计功能得到不同布局适宜等级范围。结合农村居民点的布局原则和耕地耕作方面的要求及村民的建议,确定农村居民点集中区地块位置和规模,并通过对比分析样区的不同情况划分了农村居民点不同优化类型和方案。主要研究结果和研究结论如下:主要研究结果:本次研究保留控制香炉山村休闲旅游用地1处,茅山峡村农村居民点15处。该部分居民点由于其存在的特殊性或短期内开展新村建设的难度性,因而保留形成了分散方式。将茅山峡村靠近中梁镇场镇的中堰塘、七龙穴、玄巴堂等社80处居民点采用集团发展布局,实行城镇化集团发展,形成了以乡镇场镇所在地为中心,建立完全集中居民点的城镇化集团集中方式。即地块2、3号。通过就地改建香炉山村26处农村居民点、茅山峡村62处农村居民点和整合迁并香炉山村265处农村居民点、茅山峡村224处农村居民点,对其原有聚落内部进行统一规划,改造原有房屋与各种设施,挖掘内部用地潜力,增加住户,将附近分散的住户或几户人家的小村并入居住,最终形成以既有村所在地居民点为中心集中发展居民点的大集中方式和以一个或几个生产队(村民小组)为片区建立集中式居民点的小集中方式。研究结论:(1)集中方式的选择受到不同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的影响:(2)通过集约利用级的划分,可以针对不同利用级采用不同用地指标,合理地确定集中规模:(3)合理的耕作半径和缓冲半径,能使集中地块的选择更加科学可行:(4)准确全面地提取居民点布影响因子,能使居民点类型划分和优化方案更加合理。本文从村域范围研究分析了小范围大比例尺的丘陵山区农村居民点的分布规律和布局适宜范围、规模,探讨了在丘陵山区村域范围内进行农村居民点集中建设的方式。研究方法上基于Arcgis空间分析和Excel统计分析,综合运用实地调查法和对比分析法,分别分析了海拔高度、坡度、地质、水源、交通等主要因素对农村居民点布局格局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空间叠置分析法将各因素的影响范围叠加,充分反映了作为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的农村居民点的综合性。另外,农村居民作为农村居民点整治的核心利益集体,其集中意愿应该等到更多的体现,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定性与定量的结合,因此研究中不断地进行实地调查走访,将村民意见和研究成果进行磨合,使集中方式更加科学合理。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9
第1章 绪论  9-17
  1.1 研究背景  9-10
  1.2 丘陵山区农村居民点现状和研究意义  10-11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15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5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7
第2章 基础理论及影响因素分析和分类研究  17-29
  2.1 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  17-20
  2.2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  20-22
  2.3 农村居民点影响因素分析  22-24
  2.4 农村居民点分类  24-29
第3章 样区选取及居民点集约利用分析  29-41
  3.1 样区选取的依据  29-30
  3.2 研究样区基本情况  30-36
  3.3 样区研究数据的收集处理  36
  3.4 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分析  36-41
第4章 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41-53
  4.1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  41-45
  4.2 居民点影响因素适宜值的提取  45-46
  4.3 集中地块选择及规模的确定  46-48
  4.4 优化方案  48-53
第5章 农村居民点集中方式探讨和结论  53-59
  5.1 农村居民点集中方式探讨  53-54
  5.2 农村居民点集中方式实施建议  54-55
  5.3 结论与展望  55-59
参考文献  59-63
致谢  63-65
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65
  发表论文  65
  参与课题  65

相似论文

  1. 添加剂减阻技术在集中供暖系统中的节能应用,TU995
  2. 分数槽集中绕组永磁同步电机参数化设计研究,TM341
  3. 县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TP319
  4.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X24
  5. JD水泥集中采购和供应系统优化研究,F426.71
  6. 我国建筑市场竞争机制研究,F284
  7. 临港产业区污水处理系统规划布局研究,X703
  8. 齐二机床资金管理中ERP运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F270.7
  9. A证券公司财务控制问题研究,F830.42
  10. 农电企业集约化管理模式研究,F426.61
  11. 安监行使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研究,D922.1
  12. 劳防用品集中采购项目的研究,F812.45
  13. 论经营者集中审查的标准与程序,D922.294
  14. 数字化变电站集中式保护研究,TM63
  15. 模块化光伏逆变器的集中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TM464
  16. 金属材料疲劳强度影响因素的研究,TG115.57
  17. 面向IMT-Advanced的分布式预编码技术研究,TN919.3
  18. 基于集中决策的广域后备保护研究,TM774
  19. CAPWAP组播功能设计与实现,TN925.93
  20. 集中式WLAN体系隧道管理的设计与实现,TN925.93
  21. 基于用友NC的中国移动报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TP311.52

中图分类: > 经济 > 农业经济 > 农业经济理论 > 土地经济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