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简论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以及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研究

作 者: 李恒超
导 师: 徐晓风
学 校: 哈尔滨师范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键词: 哈贝马斯的思想体系 交往理论 公共领域
分类号: B516.5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5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哈贝马斯作为一位成就卓著的西方哲学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与反理性传统的多数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完全不相同的是,哈贝马斯坚持批判的现代主义立场,在交往理性的基点上提出了“交往行动理论”。批判理论就必须要重视互动过程和沟通过程,只有通过沟通行动才有可能把人类从被统治中解放出来。在其著作中,交往理性成了焦点。哈贝马斯放弃了早先的批判理论模式,目的是要证明交往理性代表的是所有人都具有的基本能力的运用,至少是潜在的运用。这是一种是彼此双方进行批判的和合理的辩论的能力,虽然在所有现实的社会中,尤其是由于政治不平等,它也许都会受到抑制,但它依然是一个所有交往都应向之努力的批判性的理想。哈贝马斯的综合的社会批判理论,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生活在由人组成的社会关系网中,人生生世世都离不开社会交往。交往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文化的发展与人类共久远,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无不是依赖继承前人的文化遗产而发展起来的。人类依赖代际交往,使后代人获得前代人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原有的科学文化成果不致于中途丧失,并在前人创造的科学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提高到新的水平,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的历史变迁、制度更迭、国界重构、民族兴衰,无不是人们之间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结果,是个人、社会团体以及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结果。哈贝马斯在关于交往行动的理论中,着重探讨了现代社会交往的合理化和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建构途径问题,公共领域是那些允许市民之间公开的合理的辩论以形成公众舆论的社会机制。辩论可以面对面的进行,或者通过信件往来和其他书面交往进行,也可以以杂志、报纸和电子形式的交往为媒介。理想的说来,公共领域应当对所有人敞开,而一致意见应当通过更好论据的力量来获得,而不是通过自然力量的运用或威胁来获得。他探究了公共领域的历史,分析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方式和人类理性实践性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改变生活世界的学术主张。

全文目录


摘要  6-7
Abstract  7-9
绪论  9-12
  注释  11-12
第一章 哈贝马斯的思想特色  12-16
  一、论战性  12-13
  二、综合性  13
  三、体系性  13-14
  四、实践性  14-16
第二章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  16-22
  一、行动的概念  17-18
  二、交往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相互关系"  18-19
  三、交往主体是"未受干扰的主体"  19
  四、交往行动的媒介:语言  19-20
  五、交往行动的核心要素:"理解"  20-21
  注释  21-22
第三章 交往理论的现实意义  22-32
  一、网络交往  22-24
    (一) 网络对人们人际交往的正面影响  22-23
    (二) 网络对人们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  23-24
  二、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24-29
    (一) 摆正自己的位置,低调做人  24-25
    (二) 学会成全别人  25-26
    (三) 得到必先付出,勿以善小而不为  26-27
    (四) 天时地利不如人和  27-29
  三、国家与国家的交往  29-32
    (一) 近年来中拉文化交流的概况  29-30
    (二) 努力在拉美地区提升中国形象  30-32
第四章 哈贝马斯与公共领域  32-43
  一、论资产阶级的公共领域  32-37
    (一) 起源问题  32-35
    (二) 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发生  35-37
  二、资产阶级的公共领域与早期报刊  37-40
  三、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局限性  40
  四、公共领域的研究以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40-43
参考文献  43-45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45-47
致谢  47

相似论文

  1.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交往的缺失与张扬,G641
  2. 基于微博构建的公共领域研究,G206
  3. 阿伦特“公共领域”思想研究,D09
  4. 新世纪中国文学公共领域研究,I206.7
  5. 网络媒介能否重构“公共领域”平台的研究,G206
  6. 知识共享和著作权制度的未来模式,D923.41
  7. 马克思交往理论及其当代意义,A811
  8. 马克思交往理论及其当代价值,A811
  9. 交往范式及其对泰国社会现代转型的启示,B089.1
  10. 论交往与人的发展,B038
  11. 网络条件下青年群体公共和私人领域的构建与维护,C913.5
  12. 另类媒介、草根组织与中国西部的艾滋干预,G206
  13. 中国青年网民对微博的使用态度研究,G206
  14. 网络公共领域建构问题研究,G206
  15. 网络互动与公共领域的重构,G206
  16. 哈贝马斯及其《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研究,B516
  17. “网络问政”:协商民主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网络政治景象,D621
  18. “市民社会”概念简梳,D521
  19. 网络公共领域公民意识的建构研究,G206
  20. 塞拉利昂的新公共管理实践,D744.9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欧洲哲学 > 欧洲各国哲学 > 德国哲学 > 二十世纪哲学 > 其他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