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农村未婚青年择偶观研究

作 者: 李明书
导 师: 阙祥才
学 校: 华中农业大学
专 业: 社会学
关键词: 农村 未婚青年 择偶观
分类号: C913.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374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青年择偶观受其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制约,表现出明显的社会性和时代性。农村未婚青年择偶观反映了农村未婚青年对择偶的态度,通过对他们择偶观的考察可以预测他们的择偶行为及农村择偶市场的发展趋势。本文以择偶理论中的“择偶交换理论”、“择偶梯度理论”及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等为支撑,运用问卷调查及个案访谈的实证研究方法,以河南省固始县农村未婚青年为调查对象,对所调查农村未婚青年的择偶观进行了实证分析,并考察了影响农村未婚青年择偶观的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研究表明:第一,择偶的认知方面,首先,农村未婚青年择偶动机中制度性择偶和满足性择偶两种动机并存,既将择偶看着是“人生的一个必然过程”,又比较看重择偶是“寻找人生伴侣”、“满足生理与心理需要”;其次,男女匹配的理想模式是一种“男高女低”的模式,在年龄、经济收入上男性要高于女性,其它方面女性不能比男性优势;第三,择偶自由化意识明显,认为个人应该掌握择偶决策权;第四,男性青年普遍认为存在择偶机会有限以及择偶成本太高的问题。第二,情感因素方面,大多数未婚青年群体非常重视自身的择偶,将择偶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普遍对自己能找到满意配偶也抱有较大的信心。但是对当地择偶习俗的满意度则普遍不高,结合访谈得知当地择偶习俗中存在诸多对未婚青年择偶不利的因素。第三,行为意向方面,从择偶标准来看,青年群体在择偶时的功利化取向相对淡化,务实性取向明显;从择偶方式来看,最理想的择偶方式是自己结识对方,现代化进程中青年自由择偶的意愿比较强烈。第四,当地未婚青年的择偶观受到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的影响。个人因素包括性别、文化程度、职业、个人经济收入等方面,其中性别不同的未婚青年择偶观差异最为明显,其它个人因素仅对择偶观某一维度或某两维度有影响;家庭因素主要体现在父母对子女择偶的态度、父母的教育程度等对子女择偶观的影响;社会因素主要体现在舆论环境和社会性别比对未婚青年择偶观的影响。

全文目录


摘要  6-7
Abstract  7-8
1 绪论  8-18
  1.1 问题的提出  8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8-9
    1.2.1 研究目的  8-9
    1.2.2 研究意义  9
  1.3 文献综述  9-18
    1.3.1 关于择偶观的概念界定  9-10
    1.3.2 关于择偶观的理论研究  10-12
    1.3.3 关于农村青年择偶观的实证研究  12-16
    1.3.4 研究评述  16-18
2 研究设计  18-22
  2.1 理论依据  18-19
  2.2 核心概念界定  19
  2.3 研究假设  19-20
  2.4 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  20-21
  2.5 研究方法  21
  2.6 研究的可能创新点  21-22
3 调查地概况与调查样本基本特征分析  22-24
  3.1 调查地概况  22
  3.2 调查样本基本特征分析  22-24
4 农村未婚青年择偶观的实证分析  24-41
  4.1 对择偶的认知  24-32
    4.1.1 对择偶动机的认知  24
    4.1.2 对已婚群体择偶状况的认知  24-26
    4.1.3 对男女匹配模式的认知  26-29
    4.1.5 对择偶中存在问题的认知  29-31
    4.1.6 小结  31-32
  4.2 择偶的情感因素  32-34
    4.2.1 对择偶的重视度  32
    4.2.3 择偶的信心  32-33
    4.2.4 择偶习俗满意度  33-34
    4.2.5 小结  34
  4.3 择偶行为意向  34-41
    4.3.1 择偶标准  34-38
    4.3.2 理想择偶方式  38-40
    4.3.3 小结  40-41
5 农村未婚青年择偶观的影响因素分析  41-53
  5.1 个人因素  41-47
    5.1.1 性别  41-43
    5.1.2 文化程度  43-44
    5.1.3 职业  44-45
    5.1.4 个人经济收入  45-47
    5.1.5 小结  47
  5.2 家庭因素  47-50
    5.2.1 家庭经济收入  47-48
    5.2.2 父母对子女择偶期望  48-49
    5.2.3 父母文化程度  49-50
    5.2.4 小结  50
  5.3 社会因素  50-53
    5.3.1 舆论压力  50-51
    5.3.2 社会性别比  51-52
    5.3.3 小结  52-53
6 研究结论与讨论  53-55
  6.1 本研究的结论  53
  6.2 讨论  53-54
  6.3 研究不足  54-55
参考文献  55-58
致谢  58-59
附录一:调查问卷  59-64
附录二:发表论文  64

相似论文

  1. 瑞丽市农村中学德育问题研究,G631
  2. 农村能源利用转型与生态环境效益,S210.3
  3. 我国大众媒介对农村公共政策传播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422.0
  4.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G471
  5. 农村高中教师课程观现状调查研究,G632.3
  6. 对农村初级中学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G633.6
  7. 英语背诵对提高农村学校初中生听力能力的作用探索,G633.41
  8. 城郊型新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D267.2
  9. 农村初中学困生的问题研究,G635.1
  10. 农村初中“成人”教育的实践研究,G631
  11. 陕南贫困山区中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现状与对策研究,G633.96
  12. 粤东地区农村生物教师行为发展问题研究,G633.91
  13. 粤东农村地区初中数学学业不良生的现状与转化策略研究,G633.6
  14. 农村地区高中生英语学习风格的调查研究,G633.41
  15. 农村高中生学习动机与阅读能力的相关性研究,G633.41
  16. 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研究,D648
  17. 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空间环境研究,TU244.2
  18. 农村群体性事件与基层政府治理对策研究,D631.4
  19. 农村英语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现状与对策研究,G434
  20.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哲学思考,B03
  21. 云南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状况研究,G522.3

中图分类: > 社会科学总论 > 社会学 > 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 > 恋爱、家庭、婚姻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