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四川绿茶苦涩味偏重成因分析及降低苦涩味技术研究

作 者: 徐文平
导 师: 宛晓春;李大祥
学 校: 安徽农业大学
专 业: 茶学
关键词: 四川绿茶 苦涩味 儿茶素 咖啡碱 氨基酸 AMP 加工工艺
分类号: S571.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91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为了研究四川绿茶苦涩味偏重的成因及降低绿茶苦涩味的方法,以四川生产的春季绿茶和夏季绿茶为样品,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了四川绿茶主要呈味成分含量,比较了春、夏季绿茶品质成分与滋味差异,通过定量感官分析法建立了茶汤苦味与涩味的预测模型,结合化学成分分析和感官分析对四川绿茶苦味与涩味偏重的原因进行了解释。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苦味掩盖剂对降低四川绿茶的苦味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离子对色谱法测定茶叶中AMP(腺苷-5’-磷酸)含量的方法,并从摊放时间和揉捻程度上进行了降低绿茶苦涩味的研究。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四川绿茶主要生化成分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茶叶中的黄酮类物质主要以黄酮苷的形式存在,芦丁(槲皮素的二糖苷)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形式,并且在370 nm附近有特征吸收;茶叶中的儿茶素总量在120.26~227.43 mg·g-1之间,EGCG约占儿茶素总量的60%,ECG约占13%,EGC约占12%;咖啡碱的含量在34.10~53.10 mg·g-1之间;茶叶中游离氨基酸总量在14.53~41.02 mg·g-1之间,茶氨酸为茶叶中最丰富的游离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31%-54%;春、夏绿茶品质成分差异明显,夏季绿茶普遍具有相对较高的儿茶素总量和咖啡碱含量,较低的游离氨基酸总量;分别对5个品种的春、夏两季茶样的内含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咖啡碱、EC、EGCG、Ile、Leu、Lys、Phe和Val在夏茶中含量高于对应的春茶,而GCG、His、Met和Theanine在夏茶中的含量低于对应的春茶,表现为夏茶中含量高于春茶的8个指标(咖啡碱、EC、EGCG、Ile、Leu、Lys、Phe和Val)中,除Lys的呈味特征不明确外,其它7种物质均为苦味物质。对茶汤的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绿茶的滋味主要受caffeine(4.0~6.9倍阈值)、EGC(0.8~4.1倍阈值)、EGCG(6.0~15.5倍阈值)、ECG(0.7~2.4倍阈值)和黄酮苷(芦丁等)的影响,本文涉及的其它呈味物质因其浓度低于阈值,对茶汤滋味的影响相对较小。感官分析的结果表明:咖啡碱是单一的苦味物质,EGCG既有苦味又有涩味;芦丁对咖啡碱的苦味有增强作用,但是对EGCG的苦味与涩味没有明显的影响;咖啡碱能增加EGCG的涩味;咖啡碱与EGCG混和液的苦味强度高于单一物质所呈现的苦味,但是低于二者苦味的和;实验所建立的滋味预测模型的检验结果均达极显著水平,对20个茶样成分及滋味的分析结果表明,模型对苦味的解释程度能达78%~137%,对涩味的解释程度能达60%-101%。生化成分与感官综合分析的结果表明:茶汤的苦味与涩味由EGCG, ECG, EGC,咖啡碱和黄酮苷的浓度直接决定,并受到这些物质在干茶中的含量以及冲泡时的浸出率影响;部分茶叶苦涩味物质含量高,但是因为在加工过程中揉捻程度轻,在成品茶冲泡时苦涩味物质浸出率低,并未表现出显著的苦涩味;研究表明控制揉捻程度可以控制茶叶苦涩味。对苦味掩盖剂的研究结果表明,AMP是一种较为有效的苦味掩盖剂,但是对茶叶样品中AMP含量测定的结果表明,茶叶中AMP的含量在3.71~6.40 mg·g-1之间,尚未起到明显抑制茶叶苦味的作用。实验所建立的离子对色谱法测定茶叶中AMP的方法具有线性范围宽,准确度高,重现性好,前处理简单的特点。通过栽培手段来提高茶叶中AMP含量是一种潜在的降低茶叶苦味的方法。在四川绿茶加工过程中,不同的摊放时间和揉捻程度处理对所制成品茶茶汤的苦涩味影响明显。长时间摊放处理可以明显降低成品茶茶汤中苦涩味物质的含量,特别是茶叶中的EGCG和ECG含量。揉捻程度对成品茶茶汤中苦涩味的浓度影响明显,茶汤中的苦涩味物质随揉捻程度加重而升高。对于苦涩味物质含量高的鲜叶来说,在加工工艺中宜采用长时间摊放和轻揉捻处理。

全文目录


英文简写名词注释  3-4
摘要  4-6
ABSTRACT  6-9
目录  9-12
1 文献综述  12-22
  1.1 四川茶叶生产概况  12-13
  1.2 茶叶主要呈味成分及检测方法  13-17
    1.2.1 茶叶主要呈味成分  13-15
    1.2.2 主要成分检测方法  15-17
  1.3 茶叶主要成分分离方法  17
  1.4 春季绿茶与夏秋季绿茶品质差异  17-18
  1.5 影响绿茶滋味的主要因素  18-19
  1.6 感官评定研究方法进展  19-20
  1.7 降低绿茶苦涩味研究现状  20-22
2 引言  22-24
3 材料与方法  24-31
  3.1 材料  24-25
  3.2 主要药品  25
  3.3 主要仪器  25
  3.4 实验方法  25-31
    3.4.1 茶叶中水分的测定  25
    3.4.2 黄酮类物质的紫外光谱扫描  25
    3.4.3 供试液的制备  25-26
    3.4.4 儿茶素咖啡碱及黄酮含量测定方法  26
    3.4.5 氨基酸组分测定方法  26-27
    3.4.6 感官分析人员的筛选与培训  27
    3.4.7 感官评定方法  27
    3.4.8 呈味特征曲线的建立  27
    3.4.9 主要呈味成分间相互影响的考查  27-28
    3.4.10 苦味抑制剂的评价  28
    3.4.11 离子对色谱法测定茶叶中AMP含量  28-29
    3.4.12 摊放及揉捻程度对降低绿茶苦涩味的影响  29-30
    3.4.13 数据处理及图形的绘制  30-31
4 结果与分析  31-56
  4.1 黄酮类物质紫外波谱扫描  31
  4.2 儿茶素、咖啡碱和黄酮HPLC分离测定  31-34
    4.2.1 儿茶素、咖啡碱和黄酮HPLC分离效果  31-33
    4.2.2 儿茶素、咖啡碱和黄酮定量  33-34
  4.3 游离氨基酸组分HPLC分离测定  34-35
    4.3.1 游离氨基酸HPLC分离效果  34
    4.3.2 游离氨基酸HPLC定量  34-35
  4.4 四川绿茶样品中主要成分含量测定结果  35-40
    4.4.1 茶样中儿茶素和咖啡碱含量测定结果  35-37
    4.4.2 茶样中氨基酸含量测定结果  37-39
    4.4.3 四川春季绿茶与夏季绿茶品质成分的差异  39-40
  4.5 茶汤中主要苦涩味物质含量  40-41
  4.6 茶汤中主要苦涩味物质浓度与干茶中含量的关系  41-44
  4.7 茶样中主要呈味成分的特性研究  44-45
  4.8 芦丁对咖啡碱及EGCG滋味的影响  45-46
  4.9 EGCG与咖啡碱滋味间相互影响  46-47
  4.10 茶汤滋味评定  47-48
  4.11 苦味掩盖物质对咖啡碱、EGCG和茶汤的苦味掩盖效果  48-50
  4.12 茶叶中AMP测定方法的建立  50-52
    4.12.1 AMP测定液相色谱条件的确定  50-51
    4.12.2 AMP测定方法学考查结果  51
    4.12.3 AMP测定前处理方式的比较结果  51-52
    4.12.4 茶叶中AMP含量的测定  52
  4.13 不同摊放和揉捻处理对绿茶苦涩味的影响  52-56
    4.13.1 不同摊放和揉捻处理对茶汤中主要苦涩味成分的影响  52-55
    4.13.2 不同摊放和揉捻处理对茶汤滋味的影响  55-56
5 结论与讨论  56-60
  5.1 结论  56-57
  5.2 讨论  57-60
6 参考文献  60-67
7 致谢  67-68
8 个人简介  68
9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8

相似论文

  1. 低蛋白日粮添加合成氨基酸和小肽对肉仔鸡的影响,S831.5
  2. 营养调控对猪生产性能及氮磷排放影响的研究,S828.5
  3. 不同处理血粉的营养价值评定及其在肉仔鸡饲粮中的应用研究,S831.5
  4. 山药蛋白质分离纯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TS255.1
  5. 茶叶中有效生化成分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法的建立及其在凤凰乌龙茶检测中的应用,TS272.7
  6. 绿茶提取物EGCG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分子机理研究,R285
  7. 稻米外观品质氮素效应的解剖学与生化学分析,S511
  8. 丙酮酸、肌酸及丙酮酸肌酸对肉鸡氨基酸谱的影响及相关酶活性的研究,S831.5
  9. 日粮营养水平对前胃上皮几种氨基酸转运载体及Na~+/H~+交换蛋白mRNA表达的影响,S816
  10. 联萘酚与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手性分离,O631.3
  11. 西瓜、水稻根系分泌物中的化感物质对西瓜连作枯萎病的影响,S436.5
  12. 板栗花生牛奶的加工工艺研究,TS252.5
  13. 氨基酸保护及肽键合成的研究,O629.71
  14. L-4-硝基苯丙氨酸等5种氨基酸衍生物的生物学作用研究,R96
  15. L-4-氟苯丙氨酸等6种氨基酸衍生物的生物学作用研究,R96
  16. 兴建综合性规模化饲料加工厂年产17万吨综合性饲料厂设计与建设,S816
  17. 四种菜籽饼粕在草鱼饲料中的应用研究,S963.314
  18. GH600热变形行为及显微组织分析,TG132.32
  19.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减轻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R285.5
  20. 1.tmTNF-α改善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及其分子机制 2.TNF-α保守序列突变体的构建及改构TNFRBP三聚体化研究,R587.1
  21. 功能型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其在固定CO2中的应用,X70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经济作物 > 饮料作物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