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仔猪口服利巴韦林药代动力学及体内外毒性试验研究

作 者: 于宏
导 师: 刘思当
学 校: 山东农业大学
专 业: 基础兽医
关键词: 仔猪 利巴韦林 药代动力学 毒性反应 细胞毒性
分类号: S858.2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4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利巴韦林(又名病毒唑、三氮唑核苷)(Ribavirin, Tribavirin,Virazole)为鸟苷类化合物,1972年首次合成,对RNA病毒和DNA病毒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尽管国家已明文规定禁止利巴韦林用于兽药,但在我国动物病毒性疫病广为流行的背景下,养殖业户违法使用利巴韦林防治动物疫病的现象仍相当普遍,关于猪口服利巴韦林造成严重中毒的病例时有发生,且报道的中毒病例多为常规用药剂量,说明猪与其它动物相比对该药更为敏感。为揭示猪对利巴韦林易感的原因及发病及发病机制,并为禁止兽医临床滥用利巴韦林防治猪病的违法现象提供理论支持,重新评估利巴韦林的毒副作用,进而为执行动物福利及人类安全用药提供参考资料。本试验从血浆药代动力学仔猪中毒模型建立及体外猪源细胞毒性试验进行实验研究。首先建立了测定利巴韦林在猪血浆中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即HPLC)法,探讨了利巴韦林以90mg/kg体重单次口服、多次口服后在猪(n=3)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规律。结果表明:单次给予90mg/kg体重的药物剂量后,药物动力学模型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房室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消除半衰期(t1/2β)(23.50±3.95)h,整体清除率(CL(s))为(1.97±0.55) L·kg-1·h-1,表观分布容积(V/F(c))为(33.09±6.77) L·kg-1;多次给药后药物动力学模型符合单室模型,主要动力学参数分别为消除半衰期(t1/2Ke)为(21.74±25.41)h ,整体清除率(CL(s))为(0.73±0.74) L·kg-1·h-1,表观分布容积(V/F(c))为(9.11±3.24) L·kg-1。其次研究探讨了口服不同剂量利巴韦林对仔猪的毒性作用。选用12头(15.2±1.5)kg体重的二元杂交仔猪,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每千克体重利巴韦林10 mg、30 mg、90 mg口服试验组。连续10天给药,详细观察各组的临床表现,动态检测血细胞、血清、尿液、骨髓造血功能及肝功各项理化指标的变化,最后放血致死剖检,并取材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仔猪按10mg/kg体重口服利巴韦林虽然有一定的临床表现,但无明显的中毒病变;中、高剂量(30、90mg/kg体重)的利巴韦林口服对猪的毒副作用明显,甚至导致急性死亡,利巴韦林对各组织器官表现泛嗜毒性,血液、骨髓、消化道、胰腺、心、肝、肾、脑均表现明显的组织学病变。其中溶血性贫血是猪中毒发病的主要机制,胃肠道卡他性坏死性炎症及胰腺病变是猪急性厌食、食欲废绝、便秘的主要原因所在。说明猪口服利巴韦林尤其是中、高剂量会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甚至会引起中毒死亡。最后体外采用WST-1细胞毒性检测试剂盒检测了不同剂量利巴韦林对猪源传代细胞的细胞毒性,采用倒置显微镜、制作细胞爬片进行光镜观察。研究表明,利巴韦林在高浓度时对猪肾细胞均有一定的毒性作用,这与临床观察到猪利巴韦林中毒易发生肾脏病变是一致的,据前期药物代谢动力学测得的数据,药物长时间滞留于红细胞,排泄较为缓慢,血药浓度长期处于一个较高的范围,或许是中毒猪出现肾脏病变的直接原因。总之,利巴韦林较易在猪体内产生药物蓄积,在猪体内分布范围广泛。对猪表现泛嗜毒性,以红细胞、骨髓造血细胞、消化道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及胰腺上皮细胞最为敏感,但引起仔猪试验中毒剂量和临床报道的中毒剂量有较大差异,推测临床用药猪群发生中毒的原因除与用药剂量有关外,可能还与猪只本身的健康状况、日龄及生理状态、饲料及其它药物影响等因素有关。

全文目录


英文缩略表  7-8
中文摘要  8-10
ABSTRACT  10-12
1 引言  12-26
  1.1 利巴韦林的研究进展  12-14
  1.2 利巴韦林生产方法的研究进展  14-15
    1.2.1 化学合成法  14
    1.2.2 酶法  14
    1.2.3 发酵法  14-15
    1.2.4 利巴韦林工程菌的构建  15
  1.3 利巴韦林药效学研究进展  15-20
    1.3.1 作用机制  15-17
    1.3.2 代谢特点  17-19
    1.3.3 应用研究概况  19-20
  1.4 利巴韦林动力学研究进展  20-22
    1.4.1 利巴韦林在人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  20-21
    1.4.2 利巴韦林在动物中的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  21-22
  1.5 检测方法的应用  22-23
  1.6 利巴韦林的毒副作用  23-24
    1.6.1 局部刺激毒性  23
    1.6.2 骨髓及血液系统毒性  23
    1.6.3 遗传毒性  23-24
    1.6.4 生殖毒性  24
    1.6.5 致癌性  24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24-25
  1.8 研究内容及目标  25-26
    1.8.1 研究内容  25
    1.8.2 研究目标  25-26
2 仔猪利巴韦林药代动力学研究  26-34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6
    2.1.1 仪器与药品试剂  26
    2.1.2 动物  26
  2.2 实验方法  26-29
    2.2.1 色谱条件  26
    2.2.2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26
    2.2.3 血样的采集  26-27
    2.2.4 血浆样品的预处理  27
    2.2.5 标准曲线制备  27-28
    2.2.6 回收率及精密度试验  28-29
    2.2.7 数据分析  29
  2.3 结果  29-32
    2.3.1 反复给药后动物毒性反应  29
    2.3.2 药时曲线  29-30
    2.3.3 药代动力学  30-32
  2.4 讨论  32-34
  2.5 结论  34
3.仔猪口服利巴韦林中毒模型的实验研究  34-43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4-35
    3.1.1 药物和试剂  34
    3.1.2 试验动物  34-35
    3.1.3 主要仪器  35
  3.2 实验方法  35-36
    3.2.1 反复给药毒性试验  35
    3.2.2 观察指标  35-36
    3.2.3 统计学方法  36
  3.3 结果  36-41
    3.3.1 临床表现及一般生理指标  36
    3.3.2 血液学指标  36-38
    3.3.3 血清生化指标  38
    3.3.4 骨髓血涂片  38
    3.3.5 尿液检查  38
    3.3.6 增重影响  38-39
    3.3.7 剖检病变与组织病理学变化  39-41
  3.4 讨论与小结  41-42
  3.5 结论  42-43
4 利巴韦林对 PK 传代细胞的影响  43-47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3
  4.2 实验方法  43-44
    4.2.1 细胞的复苏和传代培养  43
    4.2.2 PK 细胞毒性试验  43
    4.2.3 细胞形态观察  43-44
    4.2.4 结果分析  44
    4.2.5 统计学处理  44
  4.3 结果  44-45
    4.3.1 细胞毒性结果  44-45
    4.3.2 统计分析  45
    4.3.3 PK 细胞形态观察  45
      4.3.3.1 倒置显微镜观察  45
      4.3.3.2 光镜观察  45
  4.4 讨论  45-46
  4.5 结论  46-47
总结论  47-48
参考文献  48-56
附图  56-61
附录  61-62
致谢  62-63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3

相似论文

  1. 鬼臼毒素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R284
  2. 高铜高锌日粮对仔猪的生产性能、代谢及微量元素沉积的影响,S828.5
  3. 低蛋白平衡日粮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及饲养环境的影响,S828.5
  4. 高效复合益生菌的研制及对仔猪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S828.5
  5. 植物精油对仔猪生产性能、肠道微生物及免疫性能的影响,S828.5
  6. “和美酵素”在断奶仔猪生产中的应用研究,S828.9
  7. 新型功能化氧化石墨烯药物载体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TQ460.4
  8. 吲达帕胺微孔渗透泵片的制备及质量研究,TQ463
  9. 断奶应激对三个品系仔猪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S828
  10. 东亚钳蝎昆虫毒素BmK IT中关键活性位点的功能分析,Q51
  11. 健康与腹泻仔猪粪样菌群的比较及猪源肠道丁酸产生菌的分离,S828
  12. 半导体激光和5-氟尿嘧啶缓释植入剂对口腔肿瘤细胞抑制作用实验研究,R739.8
  13. 明胶海绵微粒化疗栓塞兔VX2肝移植瘤的药代动力学研究,R735.7
  14. 贝伐单抗-PLGA缓释微球兔眼玻璃体腔注射的药代动力学及药物分布研究,R96
  15. 应用IP-RP-HPLC法研究磷酸肌酸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代谢处置,R96
  16. 血浆中决奈达隆和活性代谢产物SR35021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及其应用,R96
  17. 中华稻蝗内生菌株SDLH抑菌蛋白作为防腐剂的可行性研究,TS202.3
  18. N’-芳亚甲基-2-(4-氧代噻吩[2,3-d]嘧啶-3-基)乙酰腙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R96
  19. 两种新型避孕材料遗传毒性的研究,R114
  20. 裂苞铁苋菜和紫芫花的化学成分与活性研究,R284
  21. HPLC-MS/MS技术在环苯扎林和来托司坦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R96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 动物医学(兽医学) > 各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的疾 > 家畜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