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作 者: 张国奕
导 师: 梁万俊
学 校: 成都理工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关键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互关系
分类号: D6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25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国共产党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把握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分别在党的十六大报告和十六届四中全会中提出建设全面小康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个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具有高度的方向性和前瞻性的,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符合“三个代表”思想及科学发展观要求。本文,首先追溯了中外古今对小康社会思想与和谐社会思想渊源。两千多年前,孔子用“小康”与“大同”来表达心中的社会理想,在战国或秦汉时期成书的《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释。在西方,古希腊学者柏拉图提出建立“理想国”。到了近代,中国的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康有为、梁启超对资产阶级的改良,孙中山进行的资产阶级革命,都是寻求“小康”与“大同”在当时代的实现。法国的傅立叶、英国的欧文、德国的魏特林,都在理论上、实践上对和谐进行了探索。其次,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四代领导集体探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历程。建国后,党中央提出“新民主主义”、“人民民族专政”、“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路线,构筑“社会主义”理想乐园。党的十二大首次使用“小康”概念,把小康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党的十三大正式将实现小康列为“三步走”的战略步骤的第二步目标。党的十五大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并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是对“什么是小康社会、如何建设小康社会”认识的新飞跃,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之一。最后,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涉及的基本内涵、特征及历史意义等问题的基础之上,着重分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一致性、差异性及继承性等辩证统一的三层关系。厘清并且把握好两者的关系,才能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以更加蓬勃的精神和热情,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征程,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目标的完好实现,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0
第1章 引言  10-14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0
  1.2 研究现状  10-12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
  1.4 研究成果与创新  12-14
第2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渊源与发展历程  14-22
  2.1 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历史渊源  14-18
    2.1.1 中国的“小康思想”与“小康社会”  14-16
    2.1.2 中国的“和谐思想”与“和谐社会”  16-17
    2.1.3 西方的“和谐思想”与“和谐社会”  17-18
  2.2 中国共产党探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历程  18-22
    2.2.1 第一代领导集体的追求和探索  18-19
    2.2.2 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探索和实践  19-20
    2.2.3 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坚持和发展  20
    2.2.4 新一代领导集体的丰富和创新  20-22
第3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涉及的基本问题  22-29
  3.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特征及历史意义  22-25
    3.1.1 基本内涵  22
    3.1.2 基本特征  22-23
    3.1.3 历史意义  23-25
  3.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特征及历史意义  25-29
    3.2.1 基本内涵  25-26
    3.2.2 基本特征  26-27
    3.2.3 历史意义  27-29
第4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29-40
  4.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内在一致、相互统一的关系  29-34
    4.1.1 两者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部分和建设重要阶段  29-30
    4.1.2 两者有共同的历史任务和统一的实践过程  30-31
    4.1.3 两者具有共同的时代背景和中国特性  31-34
  4.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并驾齐驱、并行不悖的关系  34-36
    4.2.1 前者是中期发展战略,后者是长期发展战略  34-35
    4.2.2 前者的重点是解决经济矛盾,后者的重点是解决社会矛盾  35-36
    4.2.3 前者是阶段性量化指标,后者是总体性质化指标  36
  4.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关系  36-40
    4.3.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准备  36-38
    4.3.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化和发展  38-40
结论  40-41
致谢  41-42
参考文献  42-44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4

相似论文

  1.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新问题的矛盾透视,D61
  2. 南京市玄武区和谐社区建设研究,D669.3
  3. 生态文明建设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X2
  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平等分析,G649.2
  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优化研究,F126.1
  6. 论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D64
  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民族矛盾,D633
  8. 公平正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意义,D61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小康社会思想研究,D261
  10.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意蕴,A811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G641
  12. 科学技术与法律相互关系的系统分析,D912.1
  13. 职业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与对策研究,G719.2
  14. 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F127
  15. 新型生育文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C923
  16. 构建和谐社会 筑牢法治基础,D920.0
  17.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社会发展动力系统,F124.7
  18. 需要理论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意义,F124.7
  1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视域中的科技创新,F124.3
  20. 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D64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