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恩格斯晚年唯物史观的新发展

作 者: 高兴成
导 师: 许庆朴
学 校: 山东师范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关键词: 恩格斯晚年 唯物史观 社会主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分类号: A81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31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19世纪40、5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早期的“唯物史观”。它所包括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社会发展规律、实践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最终创造者等观点,成为人们认识和探索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理论依据。唯物史观的创立使得唯心史观彻底破产,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到了19世纪80、90年代社会历史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资本主义经济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盎然,社会经济繁荣发展;工人阶级在一定程度上能与资产阶级和平共处,阶级矛盾相对缓和;各种误解唯物史观的思想、言论四处流传;同时唯物史观的完善和发展的条件已经成熟。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恩格斯在他的晚年作出了一件对人们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具有重大意义的举措——对唯物史观进行了系统地丰富和完善。他用敏锐的眼光观察变化多端的世界,仔细地分析历史发展进程的新变化,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产生了新认识;他又重新研究以前的物质生产并且大胆质疑,从繁多浩瀚的“物质堆”中找到了“人”,创立了“两种生产理论”;他慎重地寻求历史发展方法,综合考察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抛弃了机械的“物质决定论”,寻求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最佳结合点,创立了“历史合力论”;他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的作用,研究它们的形成发展规律,创立了“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理论”;同时,他还分析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和手段,主张用议会斗争作为斗争的主要方式。晚年的恩格斯肩负重任,但他执著地高举唯物史观的旗帜,孜孜不倦地工作,用自己的言行秉承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用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对唯物史观一些不成熟的观点进行了完善,对错误的观点进行了修改,对新的观点进行了发展,使得唯物史观最终成为一个完整、成熟的理论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态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应该呈现出和谐社会的态势和状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迷失方向,误入歧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则是全面建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7
英文摘要  7-10
导言  10-14
  1、对唯物史观概念的界定  10
  2、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写作思路  10-14
第一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原本唯物史观  14-18
  一、原本唯物史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14-15
  二、原本唯物史观的具体内容  15-18
第二部分:恩格斯晚年面临的时代变迁  18-22
  一、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新趋向  18-19
  二、资产阶级统治政策出现了新变化  19-20
  三、各种非难唯物史观思想的相继出现  20-21
  四、完善唯物史观是理论发展的客观要求  21-22
第三部分: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的新发展  22-36
  一、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新看法  22-26
    1、对资本主义的新认识  22-24
    2 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  24-26
  二、两种生产理论  26-30
  三、历史合力论  30-33
    1、历史合力论的性质  31-32
    2、历史合力的计算方法  32
    3、历史合力论的方法论意义  32-33
  四、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理论  33-36
第四部分:唯物史观新发展的时代价值  36-45
  一、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新认识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判断提供了理论根据  37-39
  二、两种生产理论为以人为本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奠定了理论基础  39-40
    (一) 两种生产理论的理论启示  39
    (二) 两种生产理论的现实映照  39-40
  三、历史合力论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搭建了理论平台  40-42
    (一) 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41
    (二) 协调配合:构建和谐社会的方法  41
    (三) 社会成员: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  41-42
    (四) 平衡态的寻求:构建和谐社会的逻辑支点  42
  四、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理论为我国建设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构筑了理论支撑  42-45
结语  45-47
注释  47-52
参考文献  52-55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5-56
致谢  56

相似论文

  1.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A811
  2.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新问题的矛盾透视,D61
  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增量民主研究,D621
  4. 遭遇乌托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困境及其可能出路,X2
  5. 1917,俄国革命向何处去,D751.2
  6. 论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创造性贡献,A841
  7. 论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继承与创新,D61
  8.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党建工作研究,D267.6
  9. 知识分子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作用研究,D663.5
  10.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D61
  11.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民生问题,D61
  12. 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观演变中的思维方式变革,D61
  13.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研究,C913.68
  14.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哲学思考,B03
  15. 生态社会主义幸福观评析,B82-05
  16. 论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制度化建设,D262.11
  1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民思想教育问题研究,D422.62
  18. 来华西方左翼思想家看社会主义在中国,D61
  19. 和谐社会建设中政府职能转变研究,D630
  20. 温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F327
  21.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交往的缺失与张扬,G641

中图分类: >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 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 >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学习和研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