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鹅掌楸近交子代群体的遗传分析

作 者: 姚俊修
导 师: 李火根
学 校: 南京林业大学
专 业: 遗传学
关键词: 鹅掌楸 SSR 遗传多样性 饱满度 出苗率 纯合位点 近交衰退
分类号: S792.2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30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异交物种易发生近交衰退鹅掌楸为濒危树种,现存种群规模小,其天然种群更新可能受到近交衰退的影响,因此,开展鹅掌楸近交子代遗传分析对于了解鹅掌楸濒危机制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鹅掌楸杂交育种及种子园管理也具有实践价值。本文以鹅掌楸属树种不同交配类型子代为材料,从种子饱满度出苗率、苗期生长量、遗传多样性、纯合位点百分率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估算鹅掌楸近交衰退程度。主要结论如下:种子饱满度及出苗率在不同母本间、交配类型间、交配类型内组合间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种内交配子代种子饱满度与出苗率均最高,种内交配子代饱满度平均高出种间杂交、回交交配、自交组合的33.30%、89.02%、612%;出苗率平均高出90.56%、119%、362%,不同交配类型子代饱满度、出苗率有相同的变异趋势:种内>种间>回交>自交。在苗高和地径性状上,交配类型间、交配类型内组合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种间交配子代在两性状上均最高,种间交配子代地径平均高出自交组合、回交交配、种内组合分别为7.98%、19.73%、91.30%;苗高平均高出9.59%、36.70%、47.45%,不同交配类型子代地径与苗高变异趋势为:种间>自交>回交>种内。12对SSR引物对27个交配组合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以观测杂合度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指标,种间群体均最高,Ho平均高出回交群体、种内群体、自交群体的17.99%、27.75%、269%;shannon多样性指数平均高出5.22%、13.34%、19.77%;遗传多样性变异趋势:种间>回交>种内>自交。自交子代的纯合位点百分率最高为76.82%,分别高出种内群体、回交群体,种间群体的1.04倍、1.37倍、2.73倍;由此推算出鹅掌楸、北美鹅掌楸亲本的平均基因杂合度分别为42.72%、47.62%。综上所述,与种内及种间交配子代相比较,鹅掌楸近交子代在种子饱满度、出苗率、遗传多样性、纯合位点百分率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衰退,但对于苗期生长量,近交衰退不明显。

全文目录


致谢  3-4
摘要  4-5
Abstract  5-11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19
  1.1 植物交配系统  11-13
    1.1.1 植物交配系统概念及类型  11
    1.1.2 植物交配系统研究内容及方法  11-12
      1.1.2.1 植物交配系统研究内容  11-12
      1.1.2.2 植物交配系统研究方法  12
    1.1.3 植物交配系统中的交配事件  12-13
    1.1.4 濒危植物交配系统及其保护与繁育  13
  1.2 植物近交衰退研究  13-16
    1.2.1 近交衰退的概念  14
    1.2.2 近交衰退的原因  14
    1.2.3 近交的遗传效应  14-15
    1.2.4 关于近交衰退的假说  15
    1.2.5 近交衰退的检测  15-16
    1.2.6 近交衰退的研究展望  16
  1.3 鹅掌楸属树种交配系统与保护机制  16-18
    1.3.1 鹅掌楸属交配系统研究  17
    1.3.2 鹅掌楸属树种的保护机制  17-18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8-19
第二章 鹅掌楸不同交配组合种子活力  19-26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9-20
    2.1.1 试验材料  19
    2.1.2 试验方法  19-20
      2.1.2.1 种子饱满度的测定  19-20
      2.1.2.2 种子出苗率的测定  20
      2.1.2.3 种子饱满度与出苗率方差分析模型  20
  2.2 结果与分析  20-25
    2.2.1 鹅掌楸不同交配组合的饱满度及出苗率  20-21
    2.2.2 鹅掌楸不同母本种子饱满度及出苗率比较  21-22
    2.2.3 鹅掌楸不同交配类型种子饱满度及出苗率比较  22
    2.2.4 鹅掌楸不同母本及组合间种子饱满度及出苗率方差分析  22-23
    2.2.5 交配类型间及交配类型内组合间种子饱满度及出苗率方差分析  23
    2.2.6 鹅掌楸近交子代种子饱满度与出苗率的比较  23-24
    2.2.7 鹅掌楸种子饱满度与出苗率相关性分析  24-25
  2.3 讨论  25-26
    2.3.1 鹅掌楸不同交配类型种子饱满度与出苗率  25
    2.3.2 鹅掌楸不同交配组合种子饱满度与出苗率相关性  25
    2.3.3 鹅掌楸自交组合种子饱满度与出苗率  25-26
第三章 鹅掌楸近交子代苗期生长表型变异  26-34
  3.1 材料与方法  26-27
    3.1.1 试验材料  26
    3.1.2 试验方法  26
    3.1.3 统计分析方法  26-27
  3.2 结果与分析  27-32
    3.2.1 鹅掌楸不同交配组合苗期生长量变异  27-28
    3.2.2 鹅掌楸近交子代生长性状方差分析  28
    3.2.3 鹅掌楸不同交配类型苗期生长量比较  28-29
    3.2.4 鹅掌楸不同交配组合子代苗期生长量的多重比较  29-32
  3.3 讨论  32-34
    3.3.1 鹅掌楸不同交配类型子代生长量与近交衰退  32
    3.3.2 鹅掌楸不同交配类型子代变异系数  32-33
    3.3.3 鹅掌楸近交组合子代生长量变异分析  33-34
第四章 鹅掌楸近交子代遗传多样性  34-49
  4.1 试验材料:同第三章  34
  4.2 试验方法  34-38
    4.2.1 总的DNA 的提取(CTAB—硅珠法)  34
    4.2.2 总DNA 的纯化  34-35
    4.2.3 DNA 质量的检测  35
    4.2.4 引物来源  35
    4.2.5 SSR 引物筛选与PCR 扩增反应  35-36
    4.2.6 电泳检测(聚丙烯酰胺变性凝胶电泳)  36-37
    4.2.7 数据分析  37-38
  4.3 结果与分析  38-46
    4.3.1 鹅掌楸交配亲本间遗传距离  38
    4.3.2 鹅掌楸不同回交子代遗传多样性  38-40
    4.3.3 鹅掌楸不同自交子代遗传多样性  40-42
    4.3.4 鹅掌楸正反交子代遗传多样性的比较  42
    4.3.5 鹅掌楸近交子代固定指数分析  42-44
    4.3.6 正反交的固定指数分析  44
    4.3.7 鹅掌楸不同交配类型遗传多样性分析  44
    4.3.8 鹅掌楸不同交配类型固定指数及Fst 分析  44-45
    4.3.9 鹅掌楸交配亲本间遗传距离与子代遗传多样性的相关性  45-46
  4.4 讨论  46-49
    4.4.1 实验过程影响条带判读的因素  46
    4.4.2 SSR 引物的选择  46
    4.4.3 鹅掌楸近交子代遗传多样性比较  46-47
    4.4.4 鹅掌楸正反交子代多样性比较  47-48
    4.4.5 鹅掌楸近交子代F-统计量分析  48
    4.4.6 鹅掌楸各交配类型子代遗传多样性比较  48-49
第五章 鹅掌楸近交子代纯合位点比率  49-58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9
    5.1.1 试验材料  49
    5.1.2 试验方法  49
  5.2 结果与分析  49-55
    5.2.1 鹅掌楸、北美鹅掌楸交配亲本杂合度  49-50
    5.2.2 鹅掌楸回交子代在不同位点中纯合位点百分率比较  50
    5.2.3 鹅掌楸自交子代在不同位点中纯合位点百分率比较  50-51
    5.2.4 鹅掌楸不同交配组合纯合位点百分率变异分析  51-53
    5.2.5 鹅掌楸不同交配类型子代纯合位点百分率变异分析  53
    5.2.6 鹅掌楸不同交配类型子代纯合位点百分率的方差分析  53-54
    5.2.7 鹅掌楸回交子代纯合位点百分率的方差分析  54
    5.2.8 鹅掌楸不同交配组合子代纯合位点比例多重比较  54-55
  5.3 讨论  55-58
    5.3.1 子代纯合位点百分率、遗传多样性与近交衰退  55-56
    5.3.2 鹅掌楸、北美鹅掌楸亲本杂合度  56
    5.3.3 纯合位点百分率与物种稳定性和一致性  56-58
第六章 主要研究结论及进一步研究展望  58-62
  6.1 主要研究结论  58-60
    6.1.1 鹅掌楸不同交配类型种子饱满度及出苗率变异  58
    6.1.2 鹅掌楸近交子代苗期生长变异  58
    6.1.3 鹅掌楸不同交配类型生长量变异  58-59
    6.1.4 鹅掌楸近交子代不同SSR 位点遗传多样性  59
    6.1.5 鹅掌楸不同交配类型与子代遗传多样性的关系  59
    6.1.6 子代鹅掌楸遗传多样性与亲本间遗传距离的关系  59
    6.1.7 鹅掌楸正反交子代纯合位点百分率变异  59-60
    6.1.8 鹅掌楸不同交配类型子代纯合位点百分率变异分析  60
  6.2 创新点  60
  6.3 进一步研究展望  60-62
    6.3.1 同一母本鹅掌楸不同交配类型子代种子活力变异  60
    6.3.2 近交子代纯合位点比例变异  60-61
    6.3.3 近交子代群体的表型变异  61-62
参考文献  62-65
详细摘要  65-68

相似论文

  1. 牡丹EST-SSR引物开发及其亲缘关系分析,S685.11
  2. 夏季湖光岩玛珥湖浮游细菌和浮游活性菌遗传多样性的比较,Q938
  3. 利用AFLP标记对四个多鳞鱚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S917.4
  4. 湛江北部湾深水海域马氏珠母贝四种壳色选育系F5的生长速度、生长模型及其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S968.31
  5. 河南省小麦纹枯病菌致病力分化及遗传多样性研究,S435.121
  6. 21个荷花品种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S682.32
  7. 中国玉米南方锈菌的分子遗传多样性和超微结构研究,S435.131.4
  8. 运用SRAP和SSR分子标记研究粉花石斛的遗传多样性和居群遗传结构,S567.239
  9. 夏南牛和皮南牛微卫星标记研究及生长发育模型的建立,S823
  10. 黄瓜渐渗系抗南方根结线虫病遗传规律及分子标记研究,S436.421
  11. 黄瓜—酸黄瓜抗霜霉病渐渗系分子标记的筛选及细胞程序性死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S436.421.11
  12. 黄淮麦区禾谷孢囊线虫ITS分子特征及遗传多样性分析,S435.121
  13. 大豆杂种优势及其遗传基础研究,S565.1
  14. 中国大豆地方品种群体的遗传结构和连锁不平衡特征及主要育种性状QTL的关联分析,S565.1
  15. 我国栽培大豆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与青籽粒性状QTL的关联定位,S565.1
  16. 黄瓜单性结实相关基因的分离、表达及SSR标记分析,S642.2
  17. 菊属及其近缘属植物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初步研究,S682.11
  18. 利用DNA分子标记研究梨、樱桃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S661.2
  19. 桃豫农矮砧1号离体快繁体系的研究和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S662.1
  20. 新疆维吾尔族与哈萨克族人群17个Y-STR基因座遗传多态性研究,R394
  21. 大豆栽培品种群体粒形性状及百粒重的关联分析,S565.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林业 > 森林树种 > 阔叶乔木 > 鹅掌楸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