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晚唐艳情诗探微

作 者: 胡言午
导 师: 孙琴安
学 校: 上海社会科学院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晚唐 艳情诗 创作情况 原因 价值 意义
分类号: I207.2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96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唐代社会风气开放,享乐之风盛行,城市文化繁盛,传统道德相对松弛,在男女关系上也并不十分禁锢,这些因素为艳情诗在唐代的全面兴盛提供了可能。晚唐时期,迎来了唐代艳情诗发展的高潮。本文拟对晚唐涉猎艳情诗创作的诗人以及艳情诗歌的创作概况进行总体勾勒,对其所呈现出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加以综合分析、归类,并对艳情诗在晚唐兴盛的原因进行初步探讨。本文主体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艳情诗的概念界定及在唐代的发展艳情诗与艳诗虽有交叉、但在内涵和外延上是并不完全相同的两个概念。艳情诗最早可追溯到《诗经》中,初盛唐时期虽有萌芽,但态势并不明显。中唐时期,在新乐府运动和现实主义诗歌浪潮的推动下,艳情诗在元稹、白居易等诗人手中开始勃兴。第二章晚唐艳情诗的全面兴盛晚唐时期艳情诗的全面兴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涉猎艳情诗创作的诗人众多;二是艳情诗歌数量众多且风格多样。本章对拟对这两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并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基本原因。第三章晚唐艳情诗之风采杜牧、李商隐、韩偓的艳情诗是晚唐诗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三家,他们的艳情诗特点鲜明且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比较这三家的艳情诗创作,对于了解晚唐时期艳情诗的多样化特征有着重要意义。第四章晚唐艳情诗的价值和意义对于晚唐艳情诗的价值和意义,要客观考量和看待。虽然其中确实也有一些格调不高的作品,但它在对诗歌题材的拓展和补充、对词的产生发展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并且展示了女性美,彰显了诗人对生命欲望的真挚渴求。

全文目录


内容摘要  2-3
Abstract  3-7
引言  7-9
第一章 艳情诗的界定及在唐代的发展  9-17
  第一节 艳情诗概念界定  9-12
  第二节 初、盛唐艳情诗的萌生  12-14
  第三节 元、白及中唐艳情诗的勃兴  14-17
第二章 晚唐艳情诗的全面兴盛  17-34
  第一节 晚唐艳情诗创作情况  17-25
    一、涉猎艳情诗创作的诗人概况  17-19
    二、晚唐艳情诗分类  19-25
  第二节 晚唐艳情诗风格综述  25-28
    一、诗歌体式  25-26
    二、述情特征  26-27
    三、辞采  27-28
  第三节 晚唐艳情诗兴盛的原因  28-34
    一、社会风习  28-32
    二、创作主体的心态  32-34
第三章 晚唐艳情诗三家之风采  34-50
  第一节 风流俊爽:杜牧艳情诗  34-37
  第二节 含蓄婉约:李商隐艳情诗  37-40
  第三节 香艳直露:韩偓“香奁体”  40-44
  第四节 杜牧、李商隐、韩偓三家艳情诗之比较  44-50
第四章 晚唐艳情诗的价值意义  50-57
  第一节 对词的影响  50-54
  第二节 对女性美的展示与生命欲望的彰显  54-57
结语  57-58
附录 1  58-61
附录 2  61
附录 3  61-62
主要参考文献  62-65
后记  65

相似论文

  1. 东北满族民居的文化涵化研究,TU241.5
  2. 中国当代汉语诗歌阐释方法上存在的问题,I207.25
  3. 当代中国消费价值观的伦理分析,F014.5
  4.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研究,G124
  5. 体育动漫影响青少年篮球价值取向原因探究,G841
  6. 番禺区初中语文新诗教学现状及其优化策略,G633.3
  7. 中职学生职业价值观与职业指导问题研究,G717.38
  8. 傣族初中生教育需求价值取向研究,G755.5
  9. 女性内衣品牌服务接触对顾客忠诚的影响,F274
  10. 高一学生学习地理困难研究,G633.55
  11. 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研究,G647
  12. 手机媒体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G641
  13. 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新探,B521
  14. 王阳明教化哲学研究,B248.2
  15.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创新精神与现实意义,A841
  16.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党建工作研究,D267.6
  17. 当代公共行政的形态与挑战,D035
  18. 当代流行文化对“90后”价值观的影响研究,C913.5
  19.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研究,C913.68
  20. 武术娱乐价值研究,G852
  21. 上市建筑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F426.92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诗歌、韵文 > 诗歌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