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问题研究

作 者: 徐苗苗
导 师: 段虹
学 校: 哈尔滨师范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键词: 阿尔都塞 马克思 意识形态
分类号: B08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7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马克思确立了意识形态概念的现代语境,但正像阿尔都塞指出的那样,马克思在这里只是奠定了一种理论基石,学术研究并不可以仅仅满足于这个层面,还需要深入的探究。阿尔都塞指出“人生来就是意识形态的动物”。在这里,阿尔都塞对人的本质的规定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阿尔都塞的论断中包含了一组深刻的问题:怎样定位意识形态问题才最准确?人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是怎样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意识形态的功能又是什么?意识形态是一个历史范畴还是一个永恒范畴?这组问题贯穿了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者都尝试着用不同的角度回答。阿尔都塞秉承了这一传统,对意识形态问题从各个方面进行了剖析。到目前为止,包括卢卡奇在内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当中还没有一个人像阿尔都塞那样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进行过如此透彻的分析和批判。因此,本文主要围绕着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展开,追溯其理论来源、分析其内容,洞见其合理内核及其局限之处。

全文目录


摘要  6-7
Abstract  7-8
绪论  8-11
第一章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思想来源  11-17
  一、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  11-12
    (一) "镜像"理论中的"镜子"  11-12
    (二) "镜像理论"中的"自我"和"主体"  12
  二、对葛兰西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的继承  12-14
    (一) "市民社会"是"意识形态"的物质载体  12-13
    (二) "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意义  13-14
  三、法兰克福学派对意识形态三种消极功能的发现  14-15
    (一) 操纵功能  14
    (二) 欺骗功能  14-15
    (三) 辩护功能  15
  四、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理论的革命性改造  15-17
第二章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内涵  17-25
  一、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的定义  17-18
  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18-20
    (一)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范畴界定  18-19
    (二) 马克思"国家机器"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区别与联系  19
    (三) "支配性的意识形态"与"支配性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19-20
  三、意识形态与科学  20-22
    (一) 意识形态与科学之间的对立  21
    (二) 科学对意识形态的超越  21-22
  四、意识形态与主体建构  22-23
    (一) 个体的"主体"幻象  22
    (二) 意识形态中的"主体"和"臣民"  22-23
  五、意识形态没有历史  23-25
    (一) "意识形态没有历史"的唯物史观原意阐释  23-24
    (二) 阿尔都塞关于"意识形态没有历史"的悖论解读  24-25
第三章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合理内核  25-33
  一、阿尔都塞创造性地提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这一概念  25-27
    (一) 对意识形态物质性的分析  25-26
    (二) 从内涵和外延上拓展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范围  26-27
  二、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对立——"马克思认识论的割裂"这一命题的积极意义  27-28
  三 阿尔都塞对唯物史观社会结构论的细化分析  28-33
    (一) 对唯物史观社会结构论的纵向分析  28-29
    (二) 对唯物史观社会结构论的横向分析  29-33
第四章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局限之处  33-40
  一、否认了科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渗透  33-35
    (一) 降低了马克思哲学的战斗性和批判性  33-34
    (二) 忽略了科学的实践功能  34-35
  二、消解了人的主体性  35-37
    (一) 消解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35-36
    (二) 忽略了人的本质属性  36-37
  三、阿尔都塞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没有历史"的误读  37-40
    (一) 对历史观念的过度排斥  37-38
    (二) 对意识形态的形式和功能过度强调  38-40
结语  40-41
参考文献  41-4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43-45
致谢  45

相似论文

  1. 中国电视媒体话语范式演变的多视角分析,G220
  2. 政党意识形态研究,D05
  3. 知识分子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作用研究,D663.5
  4.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研究,A811
  5. 马克思精神需要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G641
  6.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视阈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研究,A811
  7.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结构思想分析,K02
  8. 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扬弃及其当代价值,B516.35
  9. 网络化形势下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对策研究,D64
  10. 梅茹耶夫文化哲学思想研究,G02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D64
  12. 毛泽东矛盾观与阿尔都塞多元决定论之比较研究,B565.59
  13. 从共同体视角理解马克思的共产主义,A811
  14. 马克思的统一科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初探,G301
  15. 《莱茵报》时期报刊活动对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影响,A811
  16.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及其当代意义,A811
  17. 马克思、恩格斯宪政思想及其当代启示,D911
  18.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解读,X2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民生哲学问题研究,A811.6
  20. 马克思人性理论视角下的腐败问题探源,A811
  21. 论哲学咨询的功能,B0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哲学理论 > 哲学流派及其研究 > 其他哲学流派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