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长期定位施肥对石灰性紫色土真菌特性的影响

作 者: 李芳
导 师: 张小平
学 校: 四川农业大学
专 业: 土壤学
关键词: 长期定位施肥 石灰性紫色土 真菌 丛枝菌根真菌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分类号: S154.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6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以四川省农业与科学研究院土壤与肥料研究所于1982年在石灰性紫色水稻土上建立的氮磷钾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研究了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中真菌的数量、生物量以及遗传特性等方面的影响。特别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真菌中的丛枝菌根真菌数量、表型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总结如下:经过20多年的定位施肥,土壤的pH值有所下降,8种施肥处理的土壤pH值介于7.50-8.24之间。相对于无机肥料处理而言,无机肥配施农家肥能够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有机氮和有机磷,而对土壤全氮的影响并不明显,对有效钾的影响也较少。NPK肥或NPK配施有机肥,土壤的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等的肥力指标均可达到较高的水平,而N、NP、M、MN、MPN处理下,土壤的营养元素含量相对较低。长期定位施肥后土壤真菌的数量和生物量表明:与对照组的无肥处理相比,施肥能增加真菌的数量和生物量。其中农家肥的施用比单独施用无机肥真菌的数量和生物量增加的更多;8种施肥处理中,长期氮磷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处理(NPM)的土壤真菌数量和生物量最高。以对照组的无肥处理(CK)中真菌数量和生物量最低。对真菌的DGGE图谱分析表明,不同施肥制度处理下土壤真菌群落结构有一定的变化。总体而言,以对照组的无肥处理(CK)的DGGE图谱条带数量最少,颜色最浅,表明多样性指数最低。N、P、K等无机肥料配合施用以及农家肥配合施用无机肥料均能够增加土壤真菌多样性,特别是农家肥的处理,会使DGGE图谱中的某些特异条代颜色增加,浓度提高,说明农家肥会增加土壤中某些特异真菌种群的数量。对长期施肥后石灰性紫色土土壤中AMF的分析结果中,共鉴定出17种AMF,其中球囊霉属(Glomus)12种,占已分离种数的70.5%,具有明显的优势,属于优势属。还分离出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3种,占17.6%,原囊霉属(Archaeospora)和内养囊霉属(Entrophospora)各1种,各占5.9%。在研究AMF对宿主的侵染情况时,发现其对宿主的侵染情况都不高,无论是小麦种植土还是水稻种植土,侵染率最高的都是作为对照组的无肥处理(CK),在添加了磷肥的各种处理中(NP、NPK、MNP、MNPK),其侵染率都很低甚至没有侵染。从AMF的表型多样性指数中可以看出,小麦种植土根围种的丰度和孢子密度均高于水稻种植土,添加了磷肥的各种处理其多样性指数均低于没有添加磷肥的处理,说明土壤中的速效磷直接影响到AMF的生长发育和对宿主植物的接种效应。AMF的DGGE图谱分析表明,8种施肥处理中,N肥处理下的AMF多样性指数最高,农家肥配合施加无机肥时,多样性指数反而下降;聚类分析表明土壤在水稻种植土中,供试8种施肥处理土壤样品在0.53的水平上共分为四个群,N、CK、NM、NPKM和M为一个群;NP、NPK和NPM分别单独聚成另外三个群。在小麦种植土中的聚类分析显示8种施肥处理土壤也被分为三个族群;N、NM、NP、NPKM、NPM和M为一个群;NPK为第二族群;CK(无肥)独立为第三个族群。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0
前言  10-11
1 文献综述  11-18
  1.1 长期肥料试验研究  11-12
    1.1.1 国外长期肥料试验研究  11
    1.1.2 我国长期肥料试验研究  11-12
  1.2 土壤真菌多样性的研究  12-18
    1.2.1 土壤真菌的物种多样性研究  12-13
    1.2.2 施肥对土壤真菌表型多样性的影响  13-14
    1.2.3 施肥对土壤真菌生物量的影响  14-15
    1.2.4 施肥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15-16
    1.2.5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的研究  16-18
      1.2.5.1 AMF多样性研究  16-17
      1.2.5.2 农业措施对AMF的影响  17-18
2 立题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8-20
  2.1 目的意义  18-19
  2.2 技术路线  19-20
3 材料与方法  20-26
  3.1 研究区域概况  20
  3.2 土样采集与预处理  20-21
  3.3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21
  3.4 土壤真菌数量分析  21
  3.5 对分离出的真菌进行鉴定  21-22
  3.6 土壤真菌生物量分析  22
  3.7 AMF多样性研究  22-23
    3.7.1 AMF的加富培养  22
    3.7.2 孢子分离与鉴定  22-23
    3.7.3 AMF多样性指数测定  23
    3.7.4 寄主根系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的测定  23
  3.8 土壤真菌和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结构的PCR-DGGE分析  23-25
    3.8.1 土壤总DNA提取  23-24
    3.8.2 18S rDNA的PCR扩增  24-25
      3.8.2.1 真菌18S rDNA的PCR扩增  24
      3.8.2.2 AMF18S rDNA的PCR扩增  24-25
    3.8.3 PCR产物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  25
    3.8.4 染色  25
  3.9 数据处理  25-26
4 结果与分析  26-45
  4.1 土壤主要理化性质  26-28
  4.2 长期不同施肥对石灰性紫色土可培养真菌数量的影响  28
  4.3 鉴定出的真菌种类  28-30
    4.3.1 各属的分类特征描述  29
    4.3.2 频度  29-30
  4.4 长期不同施肥对石灰性紫色土可培养真菌生物量的影响  30-31
    4.4.1 麦角甾醇标样的色谱图  30
    4.4.2 麦角甾醇标准曲线  30-31
    4.4.3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真菌生物量的影响  31
  4.5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31-34
    4.5.1 真菌18SrDNA的DGG指纹图谱分析  31-32
    4.5.2 真菌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分析  32-33
    4.5.3 真菌群落多样性的聚类分析  33-34
  4.6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石灰性紫色土壤中AMF的影响  34-45
    4.6.1 长期定位施肥对AMF侵染状况的影响  34-35
    4.6.2 长期定位施肥土壤中AMF真菌的多样性  35-42
      4.6.2.1 分离到的AMF  35-41
      4.6.2.2 种的丰度  41
      4.6.2.3 孢子密度  41
      4.6.2.4 频度  41-42
      4.6.2.5 相对多度  42
    4.6.3 长期定位施肥对石灰性紫色土AMF群落结构的影响  42-45
      4.6.3.1 AMF的18SrDNA的DGGE指纹图谱分析  42-43
      4.6.3.2 AMF群落多样性分析  43-44
      4.6.3.3 AMF群落多样性的聚类分析  44-45
5 结论与讨论  45-47
参考文献  47-52
致谢  52-53
附图  53-56

相似论文

  1. 海盐苦卤对几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及应用的初步研究,S482.2
  2. 两株南海海洋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研究,R284
  3. 葡萄籽原花青素制备工艺及真菌毒素检测,TQ461
  4. 珊瑚共附生可培养真菌菌群多样性及其生物活性研究,R284
  5. 云南元江干热河谷优势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研究,X172
  6. 转基因水稻对肉仔鸡饲用安全性研究,S831.5
  7. 我国四省区梨主要病害的病原鉴定、分子检测与药剂筛选研究,S436.612
  8. 丛枝菌根对旱作水稻/西瓜间作系统中西瓜枯萎病的影响,S436.5
  9. 铜、锌不同施用方式和AM真菌与施磷量对丹参生长及有效成分的影响,S567.53
  10. 接种AM菌剂对意大利黑麦草根际影响及对后作水稻生长效应研究,S543.6
  11. 甘露寡糖对肉仔鸡肠道形态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S831.5
  12. 伏马菌素B1人工抗原制备及其蛋白质芯片检测方法的建立,S816.17
  13. 桑黄(P.baumii Pilát)胞外多糖的液体发酵条件优化及免疫活性研究,R285
  14. 长期定位施肥对保护地土壤钙素形态分布的影响研究,S158
  15. 莜麦中α-淀粉酶抑制剂的分离纯化与性质研究,S512.6
  16. 急性白血病儿童还原型叶酸载体基因多态性研究,R733.71
  17. 桃小食心虫病原真菌的致病性及其胞外酶的作用研究,S476.1
  18. 油松毛虫受白僵菌感染的组织病理学及菌制剂的研究,S769
  19. 花卉害虫二斑叶螨对大型真菌的毒性反应,S476
  20. 长期定位施肥下红壤旱地碳氮通量过程与影响因素研究,S158
  21. 复合生物制剂对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 Coquillett 4龄幼虫的毒效研究,R184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业基础科学 > 土壤学 > 土壤生物学 > 土壤微生物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