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高效溶藻菌的选育及其溶藻机理研究

作 者: 金黎
导 师: 雷国元
学 校: 武汉科技大学
专 业: 环境工程
关键词: 溶藻菌  富营养化 水体修复 溶藻机制
分类号: X17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66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针对富营养化水体生物修复过程中有害类生物的控制,从自然富营养化水体中筛选出了四株高效溶藻菌株G3、B2、P1、P2,通过生理生化鉴定,初步判定四株菌分别属于:气单胞菌属(Aeromonas)、纤维单胞菌属(Cellulomonas)、微球菌属(Micrococcus Cohn)和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 Bergey)。以蓝藻中的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水华束丝藻(Aphanizomenon flas-aquaae)及绿藻中的栅裂藻(Scenedesmaceae)为受试藻株,研究了四株菌的溶藻性能和影响因素,并通过实际富营养化水的溶藻实验,考察了菌株溶藻能力的普适性。结果表明,以直接接触为主要溶藻方式的G3菌、B2菌、P1菌,处于对数期时溶藻能力最强。P2菌以分泌溶藻物质间接溶藻,处于静止和衰亡期时溶藻效果较好。菌液投加量和藻液初始浓度也都会影响溶藻效果,在一定的藻细胞浓度条件下,菌液投加量越高,溶藻效果越好;水中初始藻细胞浓度越低,溶藻效果越好。藻细胞浓度和菌的用量同步增加时,可以保证溶藻效果。自然光照下, V(G3菌液)/V(实际水体)为1%时,6d后叶绿素的去除率最高可达到96.74%;V(B2菌液)/V(实际水体)为2.5%时,第4d,叶绿素含量去除率达到83.1%,藻去除率达到了77.6%;V(P1菌液)/V(实际水体)为2.5%时,第2d,叶绿素降解率为89.3%,藻去除率为61.4%;V(P2菌液)/V(实际水体)为2.5%时,叶绿素去除率最高达到89.4%,藻去除最高达到81.6%。投加溶藻菌后水体藻群落结构改变了,水体中藻种减少,多样性降低。四株溶藻菌对富营养化水中大部分微型藻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溶藻性能的普适性较好,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6
目录  6-8
第一章 概述  8-16
  1.1 类赤潮、水华的形成及其危害  8-10
    1.1.1 藻类赤潮、水华的形成  8
    1.1.2 赤潮、水华的危害  8-10
  1.2 藻类水华控制的研究进展  10-13
    1.2.1 物理治理方法  11
    1.2.2 化学治理方法  11-12
    1.2.3 生物治理方法  12-13
  1.3 溶藻细菌的研究进展  13-15
    1.3.1 直接接触溶藻  13-14
    1.3.2 间接溶藻  14
    1.3.3 细菌与藻竞争营养物抑制藻类生长  14
    1.3.4 细菌协助病毒溶藻  14
    1.3.5 形成菌胶膜影响藻生长  14
    1.3.6 利用溶藻菌改进的溶藻方法  14-15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6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6-20
  2.1 藻种培养条件及测定方法  16-17
    2.1.1 藻种培养  16-17
    2.1.2 藻浓度测定  17
  2.2 高效溶藻菌的筛选、鉴定与保存  17
    2.2.1 溶藻菌的筛选  17
    2.2.2 溶藻菌的鉴定与保存  17
  2.3 人工光照下,细菌对藻的溶解作用  17-18
    2.3.1 菌液投加量对溶藻效果的影响  17-18
    2.3.2 藻细胞浓度对溶藻效果的影响  18
    2.3.3 细菌生长期对溶藻效果的影响  18
    2.3.4 细菌的溶藻机理  18
  2.4 自然光照下,细菌的溶藻实验  18-20
第三章 溶藻菌的鉴定、溶藻效果影响因子研究及溶藻机理分析  20-37
  3.1 溶藻菌的溶藻性能与鉴定  20-25
  3.2 人工光照下,菌株的溶藻效果研究  25-34
    3.2.1 菌液投加量对溶藻效果的影响  25-28
    3.2.2 藻细胞浓度对溶藻效果的影响  28-30
    3.2.3 菌株生长期对溶藻效果的影响  30-32
    3.2.4 菌株溶藻机制研究  32-34
  3.3 讨论  34-37
第四章 溶藻菌的实际应用  37-46
  4.1 溶藻菌对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的控制研究  37-44
  4.2 讨论  44-46
第五章 结论  46-47
参考文献  47-51
致谢  51-52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52

相似论文

  1. 城市湖泊的甲烷排放时空变化及其与水文水质关系,X524
  2. 湛江湾微生物群落在不同营养梯度水体中的变化,Q938.8
  3. 南极冰藻GPx、GST和SAHH基因的克隆、定量分析及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Q943.2
  4. 一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虾池两种蓝藻溶藻效果的研究,S942.91
  5. 溶藻弧菌噬菌体、菌影疫苗及其对对虾免疫保护性的比较研究,S945
  6. 低分子量亨氏马尾藻岩藻聚糖硫酸酯的制备及抗肿瘤活性研究,TS254.9
  7. 羊栖菜、半叶马尾藻生态学特性的初步研究,S917.3
  8. 虾池一株微藻对尿素和甲硫氨酸利用效率的研究,S968.22
  9. 溶藻弧菌毒力相关基因的检测与保藏方法的研究,S943
  10. 溶藻弧菌诱导红笛鲷仔鱼差减文库的构建及其表达序列标签分析,S943
  11. 溶藻弧菌耐四种抗生素的蛋白质组学研究,S941
  12. 氯氟吡氧乙酸与莱茵衣藻的相互作用,S482.4
  13. 一株溶藻细菌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机制及其溶藻物质特性的研究,X173
  14. 海芋(Alocasiamacrorrhiza)对水分胁迫及污染物暴露的响应,X52
  15. 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R-藻红蛋白的生物修饰及活性保护研究,TS201.21
  16. 山仔水库沉积物蓝藻复苏环境影响因子研究,X524
  17. PEG诱导的雨生红球藻细胞融合与变异株的筛选,S968.49
  18. 基于基因序列的红索藻目系统发育及生物地理研究,Q941
  19. 氮磷浓度对溞—藻—草三者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影响研究,X173
  20. 能源微藻小球藻的污水培养条件研究,X173
  21. 水绵和刚毛藻的生态适应性及其干扰作用对四种沉水植物的影响,X524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环境生物学 > 环境微生物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