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费孝通功能主义思想嬗变及其本土化

作 者: 方旭东
导 师: 王胜利
学 校: 陕西师范大学
专 业: 社会学
关键词: 费孝通 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 人文的结构功能主义
分类号: C912.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4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在西方社会科学尤其是人类学、社会学中,被视为彼此具有相似性却各具不同内涵的概念。文本铺呈中当需要运用“功能主义”时,国内学界习惯性不从概念内部做出严格区分。学界对费孝通与功能主义关系的认识一般都模糊化处理,包括相关学术史的书写也尚未从学理上予以澄清,仅从师承关系和个人经历中带出费孝通与功能主义的渊源。从中我们很难清楚:费孝通与功能主义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功能主义对费孝通学术的理论依托和社会学本土化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以及费孝通对功能主义做出了何种意义的选择和取舍。为了阐明以上疑问并厘清费孝通学术与功能主义的理论渊源,该论文中将费孝通对功能主义理论、方法的吸收和运用分成以下儿个阶段:功能主义萌芽时期,是费孝通早年学医到师从马林诺斯基之前。科学的功能主义时期,对应到费孝通留英期间,是费孝通受马林诺斯基影响最大的时期。结构功能主义时期,费孝通由马林诺斯基倡导的功能主义朝布朗举张的结构功能主义转变,大致是费孝通留英回国后到“魁阁”工作这一时期。至此,费孝通开始了他新的理论指导时期,不再对马林诺斯基功能主义紧紧追随,完成了对马林诺斯基功能主义的终结。人文的结构功能主义时期,时间大致是“反右派”之后到其晚年。随着国际学术格局的变化——结构功能主义在四、五十年代开始式微,以及国内剧烈的社会变迁——“文化大革命”,促成费孝通对其学术的理论来源做了彻底反思,在扬弃中开始秉承潘光旦倡导的新人文主义。至此,论文中可以析出两个结论:第一,费孝通完成了对布朗结构功能主义的超越。第二,费孝通完成了从社会客体到社会本体这一认识论的转变。第三,费孝通完成了西学理论重逻辑与传统中国文化重人文精神的融通和结合。本文的主要结论是:费孝通对功能学派的吸收和运用是动态过程,前后见解有着微妙变化。费孝通在师从马林诺斯基之前就是一位功能主义者。比较其马林诺斯基,布朗对费孝通的影响更大。受马林诺斯基给《江村经济》所做序言的影响,《江村经济》受到后人误读,应对马林诺斯基此序言重新解读,因为其对《江村经济》是指向性而非指明性评价。最后,文章针对社会学本土化,提出了三点见解:本土化首先是思维和方法、而非西学理论的本土化;对西学理论的运用首先应是方法论角度的转化:社会学本土化,既要注重科学原则,也要重视人文精神。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9
第1章 绪论  9-15
  1.1 选题的意义  9-10
    1.1.1 学术价值  9-10
    1.1.2 应用价值  10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0-12
    1.2.1 国外费孝通研究状况  10-11
    1.2.2 国内费孝通研究述评  11-12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目标及特点  12-14
    1.3.1 研究思路  12-13
    1.3.2 研究方法  13
    1.3.3 研究目标  13-14
  1.4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研究特色与可能的创新处  14-15
    1.4.1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14
    1.4.2 本研究的特色  14
    1.4.3 可能创新之处  14-15
第2章 基本概念界定、相关理论回顾  15-25
  2.1 功能、结构  15
  2.2 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的界定  15-17
  2.3 人类学功能学派发展简史  17-19
    2.3.1 人类学功能学派发展的前奏  17-18
    2.3.2 功能学派的出现  18-19
  2.4 人类学功能学派代表人物  19-25
    2.4.1 马林诺斯基  19-23
    2.4.2 布朗  23-25
第3章 费孝通功能主义思想萌芽——朴素的、机械的功能主义时期  25-32
  3.1 朴素的功能主义时期  25-27
    3.1.1 严复"群学"思想的启示  25-26
    3.1.2 帕克的言传身教  26
    3.1.3 初涉功能学派的思考  26-27
  3.2 机械的功能主义时期  27-30
    3.2.1 布朗的方法论指导  27-28
    3.2.2 翻译奥格本的《社会变迁》  28
    3.2.3 跟随史禄国的学习  28-30
  3.3 该时期本土化实践及成果  30-32
第4章 费孝通功能主义思想发展——科学的功能主义时期  32-46
  4.1 费孝通在江村的调查  32-34
    4.1.1 当时社会时代背景中的江村  32
    4.1.2 江村调查之前费孝通初步的理论推演和假设  32-33
    4.1.3 江村调查的动机和可能性因素  33-34
  4.2 《江村经济》与科学的功能主义  34-35
  4.3 对马林诺斯基高度赞誉《江村经济》的评析  35-46
    4.3.1 马林诺斯基赞誉《江村经济》的话语动机  36-40
    4.3.2 马林诺斯基高度评价《江村经济》的立意  40-42
    4.3.3 费孝通对《江村经济》序言的见解和反思性实践  42-43
    4.3.4 由马林诺斯基对《江村经济》的评价到学术评价的反身性  43-46
第5章 费孝通功能主义思想成熟——结构功能主义时期  46-57
  5.1 费孝通从功能主义到结构功能主义转变的学术背景  46-47
    5.1.1 马林诺斯基和布朗的论争  46-47
    5.1.2 费孝通对二者论争的理解  47
  5.2 费孝通理论转向的原因  47-51
    5.2.1 布朗的结构功能主义适用于中国实际  47-48
    5.2.2 费孝通并不完全认同马林诺斯基的功能主义  48-49
    5.2.3 费孝通治学目的的需要  49-50
    5.2.4 布朗有针对性的对中国社会学研究的建议  50
    5.2.5 布朗结构功能主义影响力逐渐超过马林诺斯基  50-51
  5.3 费孝通从功能主义到结构功能主义转变的成果  51-55
    5.3.1 调查成果:《云南三村》  51-53
    5.3.2 理论成果:《生育制度》  53-54
    5.3.3 本土化成果:《乡土中国》  54-55
  5.4 功能学派殖民性胎记与结构功能主义衰微  55-57
第6章 费孝通功能主义思想辉煌——人文的结构功能主义时期  57-72
  6.1 从结构功能主义到人文的结构功能主义转变的背景  57-64
    6.1.1 国际学术背景:结构功能主义开始势微  57-59
    6.1.2 国内社会背景:50年代"反右派"扩大化和十年"文革"  59-62
    6.1.3 潘光旦的影响  62-64
  6.2 费孝通自我学术反思  64-69
    6.2.1 心态研究的提出  64-66
    6.2.2 对费孝通晚年反思的分析  66-69
  6.3 费孝通西学理论嬗变的统归:文化自觉  69-72
结论  72-79
参考文献  79-83
致谢  83-8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84-85

相似论文

  1. 从功能主义视角看文化翻译策略,H315.9
  2.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中式菜名英译,H315.9
  3. 行政问责制之责任定性研究,D922.1
  4. 从目的论视角看《聊斋志异》三个英译本比较研究,H315.9
  5. 电影《七宗罪》字幕翻译的功能主义分析,H315.9
  6. “尚质尚用”—《墨经》和《考工记》中的功能主义思想研究,J509.2
  7. 探析民国社会学本土化中的传统文化线索,C91-09
  8. 结构功能主义和社会批判理论比较研究,B089
  9. 费孝通“文化自觉”思想解读,G122
  10. C.阿诺德·安德森结构功能主义比较教育思想研究,G40-059.3
  11. 效忠转移的困境,D80
  12. 费孝通教育人类学思想探析,G40-05
  13. 费孝通国际观研究,D81
  14. 费孝通小城镇建设思想研究,C912.81
  15. 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的北京市城镇住房保障问题研究,F293.3
  16. “中心”里的基督教,B978
  17. 秉承结构功能主义的分类尝试,H35
  18. 神与魔的博弈,I207.419
  19. 论中国股票市场问题之原因和解决方法,F832.5
  20. 政府组织协同性研究,D035

中图分类: > 社会科学总论 > 社会学 >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 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