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思想及其启示

作 者: 梁书宏
导 师: 姚纪纲
学 校: 山西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键词: 公共领域 哈贝马斯 马克思 历史唯物主义
分类号: C91-0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413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公共领域思想一直以来就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对公共领域研究贡献最大的学者恐怕非哈贝马斯莫属。公共领域指的是一个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以公众舆论为表征的社会生活领域。在这个公共空间内,人们可以针对共同关心的公共事务自由地发表意见、表达看法、共同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的管理。肇始于西方的公共领域理论,对理解我国的社会现实、进行和谐社会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必须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对其进行深入地理论探索和研究。全文共分为五部分来对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思想及其现实旨趣进行解读。引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思想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第一章主要是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思想进行全面地把握,包括公共领域的内涵、公共领域的结构和功能、公共领域的特征三个小节,力求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思想给出一个总体印象。第二章采用比较的研究方法,把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中对社会生活领域的划分、对民主的追求以及实现民主的路径的研究同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思想加以对比,指出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思想深化了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它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和公民社会的形成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进一步说明哈贝马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进行了错误的解释,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不彻底性导致了其建构公共领域理想的乌托邦宿命。第三章论述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思想对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公共领域的启示。首先对建构什么样的公共领域作了简要说明,然后从我国公共领域的现状出发,指出建构有中国特色公共领域的必要性,并提出在建构过程中必须坚持的一些原则,最后对怎样建构给出了一点建设性意见。全文的最后部分是小结部分,简要地总结了本文的中心思想并对我国有中国特色公共领域构建提出了展望。总之,有中国特色公共领域的构建对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是我国健全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也是建构充满活力的社会文明的要求,所以它必须作为一个长期的目标来践履。就现代中国社会状况而言,具有公共领域特质的社会结构已经出现,并且在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然,公共领域并不是一服能医治百病的万能良药,不能希望通过建构公共领域就一下解决中国所有现存和潜在的社会问题。我们必须在建构公共领域的过程中,注意发挥其积极、正面的作用,避免其消极、破坏的一面,立足于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传统和现实,建设更符合我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公共领域。

全文目录


内容摘要  8-10
ABSTRACT  10-13
引言  13-15
一、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思想  15-25
  (一) 公共领域的内涵  15-18
  (二) 公共领域的结构与功能  18-21
    1、公共领域的结构  18-20
    2、公共领域的功能  20-21
  (三) 公共领域的特征  21-25
    1、形式上的自愿性和非正式性  21-22
    2、功能上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22
    3、机制上的协商性和伦理性  22-23
    4、结构上的多元性和开放性  23-25
二、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思想的评析  25-39
  (一) 哈贝马斯对马克思的继承和发展  25-32
    1、马克思对社会生活领域的划分  25-27
    2、马克思对自由、平等和民主的追求  27-29
    3、哈贝马斯对马克思民主追求的继承  29-30
    4、哈贝马斯对民主实现途径的话语实践诉求  30-32
  (二)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思想的合理意义  32-35
    1、理论价值  32-34
    2、实践价值  34-35
  (三)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思想缺陷及其根源  35-39
    1、思想根源  35-36
    2、现实根源  36-39
三、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思想的当代启示  39-49
  (一) 我国公共领域的现状  39-40
  (二) 建构有中国特色公共领域的必要性  40-43
  (三) 建构我国公共领域应坚持的原则  43-44
  (四) 建构有中国特色公共领域的路径  44-49
    1、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44-45
    2、健全公民社会  45-46
    3、培育公民文化  46
    4、完善网络公共领域  46-47
    5、建构服务型政府  47-49
结束语  49-50
研究生在读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0-51
参考文献  51-56
致谢  56-57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7-59

相似论文

  1.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研究,A811
  2. 马克思精神需要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G641
  3.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视阈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研究,A811
  4.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结构思想分析,K02
  5. 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扬弃及其当代价值,B516.35
  6. 基于微博构建的公共领域研究,G206
  7. 戴维·哈维空间转移理论及其哲学意义探析,B089.1
  8. 《莱茵报》时期报刊活动对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影响,A811
  9. 交往范式及其对泰国社会现代转型的启示,B089.1
  10.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及其当代意义,A811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民生哲学问题研究,A811.6
  12. 马克思人性理论视角下的腐败问题探源,A811
  13. 吉登斯、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批判的比较研究,B03
  14. 论交往与人的发展,B038
  15. 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研究,B516
  16.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及当代启示,D61
  17. 试析马克思的国家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03
  18. 马克思的自然观及现代意蕴,A811
  19. 网络条件下青年群体公共和私人领域的构建与维护,C913.5
  20.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研究,C912.1
  21. 中国青年网民对微博的使用态度研究,G206

中图分类: > 社会科学总论 > 社会学 > 社会学理论与方法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